经济脆弱性内涵演变与评价范式
2015-05-03杨懿,田里
杨 懿,田 里
(云南大学 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经济脆弱性内涵演变与评价范式
杨 懿,田 里
(云南大学 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脆弱性是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经济脆弱性逐步成为近年脆弱性研究最为重要的维度之一,也是经济发展研究的新兴和热门领域。在系统梳理国内外脆弱性和经济脆弱性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内涵演变、概念界定与评价分析三方面对经济脆弱性研究进行了评述,发现目前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且具有普适性的内涵界定和分析范式,往往基于不同研究视角特点来界定,而强调“人-地”要素耦合、兼顾时间和空间、充分考虑内外条件的分析范式正逐步成为经济脆弱性研究的主流。
脆弱性;经济脆弱性;内涵演变;评价分析
脆弱性(Vulnerability)一词源于拉丁语“vulnerare”,意为“可能受伤”。[1]在学术界,脆弱性的概念最早出现于流行病学理论,指的是某一区域爆发流行病的可能性。之后,脆弱性理论开始在生态环境、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灾害学、工程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中广泛应用。近年来,脆弱性的分析和评价已经成为这些领域的研究热点。
一、脆弱性内涵演变
(一)国外脆弱性内涵的界定
国外学术界对脆弱性的研究起步较早,最早 “脆弱性”被认为是一种“度”“能力”或“可能性”,蒂默曼(Timmerman)认为脆弱性是指灾害事件发生时系统所受到的不利影响的程度;[2]凯茨(Kates)认为脆弱性是度量系统遭受损害和产生反应的能力;[3]加博尔和格里菲思(Gabor & Griffith)认为脆弱性是遭受有害物质威胁的可能性。[4]随着脆弱性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尤其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广泛应用,脆弱性的内容被认为包括暴露、敏感性和适应性三个方面,乔治(George)认为脆弱性是区域自然脆弱性和社会脆弱性的综合度量,由暴露、抵抗力、恢复力三部分构成;[5]唐宁(Downing)通过1985—1992八年间的脆弱性研究综述,指出脆弱性是易脆弱化的环境所具有的敏感性;[6]沃茨(Watso)认为脆弱性是一个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适应能力的函数;[7]沃格尔(Vogel)认为脆弱性是从不利影响中恢复的能力。[8]
此后,国外脆弱性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关于脆弱性内涵主要是基于上述观点并结合自身研究的特点来界定,如皮尔斯(Pearce)认为脆弱性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脆弱性定义为人、财产、工业、资源、历史建筑对灾害的敏感性以及产生的消极影响;[9]萨帕塔和卡博拉斯(Zapata & Caballeros)认为脆弱性是由于强烈的外部扰动事件和暴露组分的易损性,导致生命财产及环境发生损害的可能性。[10]布雷克曼(Birkmannn,2006)将目前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脆弱性界定进行了系统的整理(见图1)。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脆弱性内涵的发展变化趋势,即由自然系统扩展至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兼顾,由以环境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由强调所受到的伤害转变为强调应对和适应能力。[11]
图片来源:方修琦,殷培红:《弹性、脆弱性和适应——IHDP三个核心概念综述》,载《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第5期11~22页。
(二)国内脆弱性内涵的界定
我国学者对脆弱性的研究起步较晚,对脆弱性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大多建立在国外的研究基础之上。刘燕华较早涉及脆弱性理论研究,认为脆弱性具有不稳定性、敏感性和易损性三个方面的特征。[12]李鹤等则认为脆弱性是指由于系统对内外扰动的敏感性以及缺乏应对能力从而容易使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的一种属性。[13]孙平军,修春亮认为脆弱性是指由于内外扰动的敏感性以及缺乏应对能力而使其容易向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方向演变的一种状态。[14]
(三)国内外脆弱性内涵比较
综合上述观点,学术界关于脆弱性内涵的界定形成了可能性说、程度说、能力说和集合说四种观点。可能性说以加博尔和格里菲思(Gabor & Griffith,1980)为代表,认为脆弱性是不利事件发生时遭受损害的可能性;程度说以蒂默曼(Timmerman,1981)为代表,认为脆弱性是不利事件发生时遭受损害的程度;能力说以凯茨(Kates,1985)为代表,认为脆弱性是指应对不利事件的能力;集合说以乔治(George,1998)和我国学者刘燕华(2001)为代表,认为脆弱性由风险、敏感性、适应性和恢复力等部分构成,是一个概念的集合。其中,可能性说对脆弱性概念的界定侧重于“风险”的角度,强调不利事件的潜在影响和概率,主要应用于自然灾害研究领域;程度说对脆弱性概念的界定侧重于“易损性”的角度,强调不利事件影响的结果,主要应用于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研究领域;能力说对脆弱性概念的界定侧重于“恢复力”的角度,强调对不利事件的应对,主要应用于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研究领域;而集合说对脆弱性概念的界定则是“内外结合”的综合性视角,既考虑了对象的内部条件,也考虑了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相对完善的定义,普遍应用于各个领域的脆弱性研究(见表1)。
表1 脆弱性的内涵比较
来源:作者归纳整理。
(四)脆弱性分析对象与方法
脆弱性的评价分析往往关注于某一要素或系统,如生态系统(Luers A L,2005)、地下水环境(龙文华,2010;张树军,2003)、农业系统(蔡运龙,1996;Belliveau S & Smit B & Bradshaw B,2006;Luers A L,2005)、社会系统(Eakin,2010;Moser,1998)、人地系统(Cutter,2000)和经济系统(李尊实,2005;苏飞,2009;李博,2010)等。常见的评价方法有综合指数法(Luers,2003;冯利华,2003)、图层叠置法(郝璐,2003;Metzger,2005)、模糊物元法(Bogard,1988;陈鸿起,2007)、模型评价法(史培军,2002;Luers,2003)、GIS分析法(Fedeski & Gwilliam,2007;杨志荣,2009)等。
二、经济脆弱性的内涵界定
布瑞古吉洛(Briguglio,1992)最早将脆弱性理论应用于经济学分析,联合国开发计划署(Th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1999)首次正式提出“经济脆弱性”(Economic Vulnerability)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经济发展承受不利事件所带来损害的能力。我国学者对经济发展脆弱性概念的界定往往是基于资源型城市背景,冯振环(2003)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脆弱性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一种度,指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差、对外部经济条件改变反映敏感,在外部干扰和变化的影响下遭受各种损失的程度比较大;[15]大多数学者则认为经济发展脆弱性是指对经济系统内外各种扰动的敏感性以及缺乏应对不利扰动的能力而使区域经济趋向不可持续方向发展的一种状态(李鹤、张平宇,2008;卢万合、刘继生、那伟,2010等)。因此,经济发展脆弱性是源于经济系统内部的、与生俱来的一种属性,只有遭受扰动因素的影响时才会表现出来。经济发展脆弱性(EV)可以看作是其敏感性(S)和应对能力(R)相互作用的函数(见公式1),具体可表示为:
EV=F(S,R)
(1)
从经济发展脆弱性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发展脆弱性是一个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概念。一直以来,社会各界都非常重视研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即“如何去可持续发展”,但是却忽视了对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的研究,即“如何才能可持续发展”。冯振环、赵国杰指出,没有脆弱性或脆弱性很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16]孙平军、修春亮指出区域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抑制脆弱性从而实现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经济发展脆弱性的合理调控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17]因此,经济脆弱性可以作为衡量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度”,脆弱性过高会导致经济向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演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崩溃。相反,只有有效抑制经济发展的脆弱性,将其控制在合理的阈值之内,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见图2)。
来源:作者根据冯振环,赵国杰(2005)相关研究成果绘制,有所改动。
三、经济脆弱性的评价范式
(一)评价对象
国外关于经济发展脆弱性的研究对象以国家为主。布瑞古吉洛(Briguglio)最早涉足经济发展脆弱性的研究,通过建立经济发展脆弱性指数,研究在特定经济条件下岛国经济持续发展面临的困难。[18]凯蒂娅和埃杰克斯(Katia & Ajax)探讨了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基本面对经济发展脆弱性的重要影响。[19]国内学者对经济发展脆弱性的研究集中在资源型城市,包括煤炭城市(苏飞,2008;李博,2010)、矿业城市(那伟,2007;苏飞,2009;李鹤,2009)、石油城市(苏飞,2009;苏飞,2010)等。
(二)评价模型
1.S/R模型
S/R模型即“敏感性(Sensitivity)-应对能力(Resilience)”模型,是目前关于经济发展脆弱性测度研究中最为常用的模型,该模型认为区域经济发展脆弱性与区域经济对内外扰动的敏感性成正比,与区域经济对内外扰动的应对能力成反比,即式(2)。其中,EVi表示第i年或第i个测度对象的经济发展脆弱性指数,Si表示第i年或第i个测度对象的经济发展敏感性指数,Ri表示第i年或第i个测度对象的经济发展应对能力指数。
(2)
2.P-S-E模型
P-S-E模型即“压力(Pressure)-敏感(Sensitivity)-弹性(Elasticity)”模型,孙平军、修春亮(2010)最早应用于P-S-E模型进行经济发展脆弱性的分析,并认为P-S-E模型充分体现了压力(外部扰动)、敏感(内部不稳定)、弹性(应对能力)的内在关联,并据此构建了脆弱性测度模型,即式(3)。其中,EVi表示第i年或第i个测度对象的经济发展脆弱度,Pi表示第i年或第i个测度对象的经济发展压力度,Si表示第i年或第i个测度对象的经济发展敏感度,Ei表示第i年或第i个测度对象的经济发展弹性度,Ki为经济发展阶段弹性系数。[17]
(3)
3.SPA模型
SPA模型即集对分析(Set Pair Analysis)模型,是将用于复杂系统不确定性分析的集对分析法应用于经济发展脆弱性测度的一种研究方法。SPA模型通过构建评价矩阵、确立测度指标的统一度和对立度,确定集对间关系等步骤,进而测算测度对象的脆弱性。其中,Rk即脆弱性,Ak为评价矩阵的统一度,Ck为评价矩阵的对立度。[20]
(三)评价方法
经济发展脆弱性评价是近年来在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研究中兴起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其评价方法主要有灰色聚类法、PSE模型法、DEMATEL分析法、集对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五种。王红毅、于维洋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进而运用灰色聚类法对河北省经济发展脆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21]孙平军、修春亮(2011)认为矿业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有典型的“压力(P)-敏感(S)-弹性(E)”特征,并据此构建了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脆弱性测度的PSE模型,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对东北地区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脆弱性进行了评价。[17]卢万合、李国柱、那伟以典型的煤炭城市辽源为例,通过专家咨询法确定经济发展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并运用DEMATEL分析法对辽源市经济发展脆弱性进行了评价。[22]苏飞、张平宇以典型石油城市大庆为例,从经济发展对区域可采石油资源逐渐枯竭的敏感性及应对能力两个方面建立了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而运用集对分析法构建了经济发展脆弱性评估模型。[23]李鹤、张平宇从可采矿产资源储量逐渐枯竭的应对能力与矿业城市经济状况、产业综合发展程度、区位条件、经济集约化水平等几方面选取了15项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东北地区14个典型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脆弱性进行了评价。[24]
结 语
脆弱性是一个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概念,世界经济论坛的创始人克劳斯·施瓦布(Klaus Schwab)曾指出:“脆弱性是世界面对的一个现实,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减少发展的脆弱性。”虽然目前关于脆弱性和经济脆弱性仍未形成共识性的内涵界定,但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不难发现,强调“人-地”要素耦合、兼顾时间和空间、充分考虑内外条件的分析范式正逐步成为经济脆弱性理论研究的主流。
[1]李莉,王晓婷,王辉. 脆弱性内涵、评价与研究趋势综述[J]. 中国渔业经济,2010,(03).
[2]Timmerman P. Vulnerability Resilience and the Collapse of Society[A]. Environmental Monograph[C]. Toronto: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al Studies,1981.
[3]Kates R W. The Interaction of Climate and Society[A].In Kates R W Ausubel J H and Berberian M.editors, Climate impact assessment[C].SCOPE 27,New York: Wiley,1985.3-36.
[4]Gaber T and Griffith T K. The Assessment of Community Vulnerability to acute Hazardous Materials Incidents [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1980,(8): 323-333.
[5]George E.Clark, Susanne C.Moser, Samuel J.Ratick, et al. Assessing the vulnerability of coastal communities to extreme storms: the case of REVERE,MA.USA[J].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Global Change 1998,(3):59-82.
[6]Downing T E.Climate Change and Vulnerable Places:Global Food Security and Country Studies in Zimbabwe, Kenya, Senegal and Chile[A].Environmental Change Unit[C].Oxford:Oxford University,1993.1-5.
[7]Watson R T,Zinyowera M C,Moss R H.Climate Change 1995: Impacts, Adaptations and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Scientific-Technical Analyses[M].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20-100.
[8]Vogel C.Vulnerability anal global euviroumental change. World Commission of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 LUCC Newletter,3,1998.
[9]Pearce. An Integrated approach for community hazard, impact, risk and vulnerability analysis: HIRV[D].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2000.
[10]Zapata & Caballeros R,Un tema del desarrollo:vulnera-bilidad frente a los desastres, Naciones Unidas, Mexico, DF, 2000(4). Dow k.
[11]方修琦,殷培红.弹性、脆弱性和适应——IHDP三个核心概念综述[J].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05: 11-22.
[12]刘燕华,李秀彬.脆弱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3]李鹤,张平宇,程叶青.脆弱性的概念及其评价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2008,3(2):18-25.
[14]孙平军,修春亮. 东北地区中老年矿业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J]. 地理科学进展,2010,(08).
[15]冯振环.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脆弱性与优化调控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3.
[16]冯振环,赵国杰. 区域经济发展的脆弱性及其评价体系研究——兼论脆弱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5,(10).
[17]孙平军,修春亮. 基于PSE模型的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脆弱性研究[J]. 地理研究,2011,(02).
[18]Briguglio, L.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dex for Ranking Countries According to their Economic Vulnerability . UNCTAD/LDC/Misc.4 1992.
[19]杨爱婷,武剑. 我国经济系统脆弱性与可持续发展牵扯:15年样本[J]. 改革,2012,(02).
[20]李锋. 基于集对分析法(SPA)的中国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测度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湖北省农业厅,湖北省旅游局,2012.
[21]王红毅,于维洋. 基于灰色聚类法的河北省区域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综合评价[J]. 生态经济(学术版),2012,(01).
[22]卢万合,刘继生,那伟. 煤矿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分析[J]. 煤炭技术,2010,(07).
[23]苏飞,张平宇. 基于集对分析的大庆市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J]. 地理学报,2010,(04).
[24]李鹤,张平宇. 东北地区矿业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分析[J]. 煤炭学报,2008,(01).
〔责任编辑:黎 玫〕
Connotation Evolution and Evaluation Paradigm of Economic Vulnerability
YANG Yi, TIAN Li
(School of Business and Tourism Management,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Yunnan, China)
Vulnerability is a hot research topic in multiple disciplines, among which the economic vulnerability has gradually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imensions in recent vulnerability research, an emerging and hot field in the research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systematic research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on vulnerability and economic vulnerability,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on economic vulnerability in terms of the connotation evolution, concept definition and evaluation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no unified and universal connotation definition and analytical paradigm for the current researches, as it tends to be defined based on the feature of different research perspectives. Meanwhile, the analytical paradigm that emphasizes the coupling of “human-land” factors, integrates the time and space and fully consider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ditions is gradually becoming the mainstream of research on economic vulnerability.
vulnerability; economic vulnerability; connotation evolution; evaluation analysis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CJY08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5M572506)
杨 懿,男(白族),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讲师,博士,云南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旅游产业经济研究; 田 里,男(彝族),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经济和旅游规划研究。
F019.1
A
1006-723X(2015)06-006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