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钢琴曲《夕阳箫鼓》

2015-05-03

戏剧之家 2015年19期
关键词:触键琵琶弹奏

刘 兰

(吉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夕阳箫鼓》最早是一首的琵琶套曲,在明清时期已经广为流传。据姚燮所编撰的《今乐考证》中记载,当时在江南地区常见琵琶曲“夕阳箫鼓”。而此曲一直是口口相传,并未曾留下曲谱。曲谱最早出现是在公元1895年版的,由琵琶艺术家李芳园编撰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曲名为“浔阳琵琶”,并注明为唐代虞世南所作,且每一段都加了小标题。此后,1924年出版的《养正轩谱》中称其为“夕阳箫鼓”,分段、标题都与“李氏谱”不同。李氏学生汪昱庭对“浔阳琵琶”又作了加工润饰,改名为“浔阳夜月”。公元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根据自己的演奏心得,将琵琶套曲《夕阳箫鼓》整理编配为丝竹合奏曲。后来,民族音乐家郑觐文又依据此曲的结构和内涵,为其赋予了十个满是诗意的小标题,并最终将此合奏曲定名为《春江花月夜》。

由于这首乐曲的旋律婉转流畅,节奏灵动多变,将月夜春江的醉人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因此深受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此曲又被多次的改编和移植,中国古典吉它演奏家殷飚将此曲改为吉它独奏曲《浔阳夜月》,作曲家刘庄将其改编为木管五重奏,钢琴家陈培勋将其改编为交响音画,而音乐家、教育家黎英海则将其改编为钢琴独奏曲。

《夕阳箫鼓》是一首将我国传统乐曲改编成钢琴的经典作品。乐曲为多段体结构,共分十段。在曲式上,作曲家运用了多种方法展开全曲,如局部扩展和紧缩、换头合尾、音区频繁转换等等,并大量运用水波声、桨橹声等拟声乐汇以丰富乐思。它就像一幅长长的画卷,将一个个生动的画面连接在一起,通过各种远、近、静、动的对比与反差,使音乐跌宕起伏,惊喜连连,引人入胜。

第一段,标题为“江楼钟鼓”。这段是整首曲子的引子部分,也展现了全曲的主题。首先,钢琴在低音区模仿鼓声和箫声,由慢渐快,一时间箫鼓齐鸣。接着,钢琴又模仿古筝奏出流畅的琶音,犹如潺潺的江水微微的泛起涟漪。这部分为散板,需根据乐曲的意境来演奏,将听众逐步带入到诗情画意的情境中去。随后速度转为行板,第一主题出现。旋律徐缓悠长,乐句间以中国传统音乐特有的“鱼咬尾”相连。旋律线条起伏有致,呈弧线形起落,委婉动人,使人宛如身临江南水乡之中。

在弹奏过程中要注意速度和音色这两个问题。由于引子部分为散板,速度是有弹性的,即时而快时而慢,很容易就弹“散”了。因此这里必须要定一个速度标准,松与紧的变化都不能脱离这个标准,而这个标准就是后面主题的速度。只有速度统一了,音乐才能完整,前后衔接得就会自然。音色上更要用耳朵仔细分辨。这段音乐在低、中、高三个音区分别模仿了三种民族乐器的声音,因此要运用三种不同的奏法来演奏。鼓声是沉厚有力的,应运用大臂的重力演奏;箫声是柔美动人的,需要把手指前伸,以指肚触键;古筝则是明亮清脆的,必须用指尖积极迅速的抓触琴键。这样才能充分表现出夕阳余照、碧波荡漾的初暮景色。

第二段,标题为“月上东山”。这段的主题在调式上向上移高四度,速度为中速。使人仿佛有升高的错觉,好像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曲调清新明朗,主题旋律由高音区一步步走向中音区,仿佛我们欣赏美景的目光,由初升的皎月一点点的回到了江面上。弹奏时应把重点放在情绪的变化上,较之第一段有些细微波动但不是很明显。技术上的连续八度比较难弹,要尽量运用大臂带动手掌做移动,使旋律保持连贯歌唱,给人以连绵不断的感觉。

第三段,标题为“风回曲水”。这一段的速度又是散板,跟第一段比起来更自由一些,快慢的对比也更大。音乐首先以一个长达两拍的颤音开始,由弱到强,提示了后面的情绪发展。接着以不同时值音符的交替转换,造成了先松后紧、循环上升的音乐形象,好似水中的一片花瓣随波飘荡,时隐时现。最后,主题经过不断的盘旋之后又回归了平静。弹奏时要仔细体会音乐中的韵味,手指积极的触键,以保证音乐的活泼与灵动。

第四段,标题为“花影层叠”。旋律紧承着上一段,速度要稍快一些,左手密集的三十二分音符犹如江水在不停的翻滚。右手主旋律中的小附点则增加了动感,使听众有泛舟江上的感觉。在弹奏中要注意左手,音符的流动要有倾向性,尽量弹出水波回旋之感。手指触键不必很深,但指尖要牢牢抓住琴键,让每一个音都如珍珠落玉盘般清晰可辨。

第五段,标题为“水深云际”。在这段中,速度是全曲里最慢的慢板,而音域则跨域了高、中、低三个音区,给听众营造出一种水深云高、闲云野鹤的意境。第一句中左手的空六度和弦,犹如远方寺庙中传来的钟鼓之声,深沉且悠远。第二句时双手相隔两个八度齐奏主题旋律,顿有宽广空灵之感。第三句的主题变得明亮飘逸,颤音和装饰音的点缀好像是水鸟在云际飞翔。演奏时对于不同音色的要求要选择不同的演奏法,比如手臂在弹奏厚重的音色时要沉下去,而在弹奏清脆的音色时则要悬起来。

第六段,标题为“渔歌唱晚”。这段的音乐变得欢快活泼起来,速度转为小快板。轻松的旋律就像是船夫在边打渔边唱歌,而每句句尾加入的华彩性的小音群,又像是其他人在应声对唱。左手装饰性的三连音及跳音,虽然只有几个音,却恰恰体现出了音乐的活力。因此左手在弹奏时,各个关节要比平时更坚挺,以便能承受手指更迅速有力触键时所带来的冲击。而指尖则要十分的敏感,以不同程度的触键来发出音乐所需要的各种声音。

第七段,标题为“洄澜拍岸”。这一段的速度是由慢到快,直至快板,节奏铿锵有力,情绪不断向上。作曲家运用短琶音紧接着颤音的手法,模仿出了琵琶里的“扫轮”技法。和弦则是运用五声调式中特有的“琵琶和弦”,在音效上完全展现了琵琶演奏时的那种风起云涌、水石相击的效果。在弹奏过程中要注意旋律音的突出,并将其连贯歌唱起来。左右手的衔接也是关键,要自然流畅,并一气呵成。

第八段,标题为“桡鸣远濑”。这段运用左右手分别反向弹奏分解和弦的手法,极像船桨在船的两侧划动,激起了层层浪花。这里要求用很弱来演奏,因此指尖要轻轻的触键,均匀且流动起来,仿佛微风拂过水面一般。

第九段,标题为“欸乃归舟”。进入这段以后音乐变得顿挫有力,从手臂到手指都要保持紧张的状态,尽量弹奏出众人边喊着号子边奋力挥动船桨的热烈场面。随着速度的加快,力量也逐渐减小,手臂动作减少,依靠手指抓住每一个音,营造出紧张急切的气氛。

从第七段至第九段这三段是全曲的高潮。它们在旋律、速度、情绪上都基本相同,都是以递降、递升的形式,运用不断的模进将旋律一次次的推向顶峰。音乐气氛始终保持着热烈欢快,情绪亢奋激昂,形象的描绘出了春水波澜,船夫们满载而归,边喊号子边摇橹划桨的盛大场面。

第十段,标题为“尾声”。这段的速度先是广板再渐渐转为慢板。音乐从宽广深厚逐步走向悠长飘渺,节奏平稳舒缓,仿佛人们都已回到家中,小船也渐渐消失,江水与夜色又回到了最初的宁静之中。这段开始时,虽然旋律是宽广绵长的,但在音与音之间却加人了很多的华彩音符,暗示了人们虽然一天的劳作已经结束,但是兴奋的心情还没有完全平复。后面的装饰音和颤音则使音乐如潺潺溪流一般静静的流淌,演奏时要注意控制手指的力量,尽量弹出夜深人静,只余余音缭绕的意境来。

猜你喜欢

触键琵琶弹奏
弹 奏
El instrumento predilecto de la música folclórica china La pipa es una combinación perfecta entre herencia e innovación
弹奏四步曲,抒写真感受——怎样写好读后感
钢琴演奏与教学中的触键技巧探究
试论钢琴演奏中触键对音色表现的影响
窈窕淑女琵琶妹
我的“反弹琵琶”
浅析钢琴触键技巧对音色的影响
小星星
琵琶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