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课堂“静”现象的分析与改变措施
2015-04-30林增榕
林增榕
高年级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常常为课堂上的“静”而困惑、烦恼。为什么学生在刚进入小学时能在课堂上争先恐后地回答教师的问题,能在课间没完没了地提出各种问题,可一到中高年级就慢慢沉寂下去?难道五六年级的学生就已经没有激情、没有活力了吗?是什么让他们三缄其口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学生的心理
1.年龄特点。
十一二岁的孩子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最佳时期,身体的外部特征有了显著的变化,心理也在趋向成熟,有了更强的自尊心。男生变得拘谨,沉默寡言;女生显得害羞,不爱表现。于是课堂上只能见到他们漠然的眼神和低垂的脑袋。
2.缺乏自信。
农村的孩子尤为缺乏自信。一个教学班中自信的学生占不到1/5。因为不自信,课堂上就不敢轻易举手,怕答错了或回答不完整受到教师责备,让同学笑话。笔者班上有一个女生曾在日记里写道:今天又只有几个同学举手发言,老师一定很失望,也很难过,因为她已经鼓励过我们很多次了。可我就是没有勇气,怎么办?
二、教师的态度
1.过分的迁就迎合。
新课改以后的课堂,教师从不吝啬自己的表扬: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答得不错……这些泛泛的评价和表扬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并不能收到应有的激励效应,反而麻木了学生的心灵:这些只是教师口头上的敷衍罢了。久而久之,学生就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发言也就更为消极。
2.过分的严厉刻板。
有些教师缺乏课堂教育机智和应变能力,害怕教学过程偏离自己预设的轨道,对于许多预设外的生成一票否决,包括学生许多有创意的发言——“你懂什么?”“答错了,坐下!”时间长了,学生的好奇就变成退缩,质疑变成了畏惧,于是干脆不言不语,不问不答,只把自己当作一个知识的容器,乖乖接受。这样,学生就成了课堂上的“沉默的羔羊”。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课堂“静”现象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1.让学生喜欢教师。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在学生眼中,他们有时欣赏你,有时模仿你,有时也会评价你,但只有让他们喜欢你才有可能接近他们,走进他们的心里,倾听他们的心声。笔者的经验是:用丰富的内涵打动学生,用睿智的幽默征服学生,用积极的精神面貌感染学生,用亲切的微笑俘获学生。一个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那信手拈来的趣事逸闻,那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描述,都会让学生喜欢的。
2.让学生喜欢语文。
语文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一起阅读一起交流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是主角,教师只能是导演和群众演员。语文的学习是真情的流露,是真挚的表达,是无拘无束的表演,是畅所欲言的讨论。诗意的语文,生活中的语文,相声的语文,可以对演群众演员的教师指手画脚的语文,都会让学生喜欢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教师有了兴趣,对语文有了兴趣,就会有激情喷发的学习状态。
二、掌握鼓励的艺术
1.搭一个台阶——由胆怯到自信。
对于没有信心的学生,教师不要说些“要大胆、要勇敢”之类的空话,要给予确切的帮助、鼓励。比如,对于胆量特小的学生,要求他在班上朗读课文时,不妨非常亲切地“准许”他坐在座位上读。这就是为学生树了一个梯子,搭建一个台阶,让学生由胆怯慢慢达到自信之巅。
2.携一份幽默——由紧张到愉悦。
在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课堂上有这样一个片段:于老师让学生结合课文创作一句名言。许多学生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课堂静了下来。于老师打破了沉默:“名言并不都是出自名人之口,普通老百姓的话也能成名言。如: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老师也写了一句名言:啊,做什么事都要用心——特级教师于永正。”于老师边说边板书。学生们一见都笑了。于老师接着说:“你们看,写名言一点都不难,下面大家都写,写完标注上未来的××家×××。一人至少一句,也可以多写,看谁写得好,写得快。”于老师用幽默营造了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不再紧张,不再害怕,心中的话也就脱口而出,并都很自豪地站起来介绍自己的名言。
三、培养倾听的习惯
倾听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教师、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是课堂能否“动”起来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高效课堂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1.教师的倾听。
教师的认真倾听,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尊重:老师在认真听我讲话。教师有效的倾听,能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不怕,老师会帮助我的。教师有效的倾听,更是师生间心灵的沟通:我从老师的眼里看到了赞许。得到尊重、受到重视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比较高,也喜欢表现自己。
2.学生的倾听。
只有听得清,才能道得明。课堂中的倾听应该是任务驱动式的。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必须给其他学生下达倾听的任务:听谁的,听什么,怎样听。只有这样才能激活更多学生的学习愿望,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新生成,才能组织学生就发言所生成的学习资源而发言,学生间的交流也才能变得积极主动。
综上所述,要改变高年级课堂的“静”现象,就必须使教师、学生、教材这三个要素相辅相成。只有使三者都“活”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激活”语文课堂教学,使语文课堂中的素质教育真正得到体现。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泰县嵩口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