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阅读教学的理性回归
2015-04-30敖晓敏
敖晓敏
汉语言文字的丰富性、形象性、模糊性等特点,儿童个体生命发展的灵动性以及语文课堂教学优质高效的要求,都呼唤感性的语文阅读教学。但强调阅读教学的感性,并不是要排斥理性的阅读指导。因此,努力探寻感性阅读与理性指导最佳的平衡点,让两者有效对接,相得益彰,让语文课堂更加优质高效,是值得我们思考、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具化形象,品味厚重的质感
阅读教学要给足学生阅读的时间让他们整体感知文本,在明了“说什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怎么说”上细细品读,抓住关键词句,将内隐的文字“外显”,变文字为形象,使学生在具体形象感知文本内容和与文本理性对话的阅读双轨道中,品悟语言,体会文字厚重的质感。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三、四自然段时,笔者设计以下层次渐进指导:①听写词语,了解大意。先听写“飞来横祸、悲愤交加、尽力克制、发愤写作”等词语,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运用以上词语概括这两个自然段的大意。②品析词句,表达感受。联系上下文辨析词语,课文中的“飞来横祸”能换为“飞来灾祸”吗?为什么?面对这样的奇耻大辱,司马迁悲愤交加,他“悲”的是什么?“愤”的是什么?面对悲愤交加的司马迁,你想对他说什么呢?请动笔写下心中所想。③聚焦词语,具化形象。指导学生朗读“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在这基础上聚焦关键词“尽力克制”:什么叫“尽力克制”?你在什么情况下有过“尽力克制”的体验?请用下列的句式展开想象,说说司马迁在什么情况下会“尽力克制”的?“每当 的时候,司马迁 ,但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点击题眼“发愤”:面对奇耻大辱司马迁自强不息,这就是“发愤”;把个人的屈辱、痛苦埋藏心底,不分昼夜废寝忘食努力书写,这就是“发愤”;拖着残躯,不忘理想,执着十三年,完成五十二万字,这就是“发愤”!以上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通过词语巩固引导概括段落大意,通过品析遣词造句的精妙引导学生表达心中所感,与文本中的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聚焦关键词具化形象,使司马迁发愤写作的种种场景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具体的表象,层层叠加深化了对文字的体验,丰满了人物的形象,做到感性的体悟与理性把握的水乳交融。
二、诵读涵泳,解读丰富的意象
涵泳就是潜心会文,细细品味,其基本的方法就是自读、研读、诵读。这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手段和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东方之珠》第二自然段,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潜心会文,诵读涵泳的:①整体感知:请大家自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在读这些文字的时候,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觉?②对比揣摩:你从哪些语句的描写中感受到了“舒服”?引导学生抓“浪平沙细、阳光和煦”想象画面。同时用换词的方法比较揣摩“漫步”与“走”、“沐浴”与“吹”、“倾听”与“听”所带来的不同感受,从而体会用词精妙的表达效果,感受游人愉悦的心情。③反复诵读:此时此景,让我们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画面,和人们一起畅游;教师引读:每逢节假日,一群群外国朋友(一群群老人、一对对青年男女、一群群少年儿童)就结伴来到这里,他们?摇?摇?摇 ?摇?摇(学生接着读?摇?摇 ?摇?摇?摇)。
通过这样巧妙的引读,让学生在“过电影”式的诵读中积累语言、传达情感。这样既有感性具化的画面想象和感受,又有理性用词的研析,使学生在诵读涵泳中达到“文若己出”,身临其境,深刻感悟文字蕴含的意象。
三、虚实结合,实现精神的共享
与严谨的数理化课程相比,语文学科缺乏精密性,有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因此,应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实践中,自读自悟,做到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虚实结合,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与熏陶,学会表达的方法与技巧。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九色鹿》第三自然段。笔者是这样做的:①由实处感悟语言:通过对“连连”“永远”“终身”这三个表示时间的关键词的删减,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揣摩句子意思表达的不同之处,品悟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运用的精妙,再通过朗读表达人物的情感。②于虚处着手训练:在学生精读品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看看课文中的省略号,想一想:调达如果接着表达他的感激之情,他会说些什么呢?你能不能也用上类似“永远”“终身”这样表示时间的词来表达调达的感激之情……这样虚实结合,既培养了学生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又为更好地体会调达后来的见利忘义、背信弃义埋下了伏笔。取得了感性体悟与理性训练相得益彰的互动效应。
四、反思阅读,掌握科学的方法
反思阅读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中随时审视、反思自己的阅读,不断总结学法,掌握理性的学习方法,学会自能读书,同时在反复的阅读实践中初步领略各种文体基本的表达方法。例如苏教版五年级《埃及的金字塔》一文中描写金字塔的宏伟壮观,工程浩大,作者是以列数字、联系生活实际作比较的表达方式进行说明,从而将事物的特征写具体。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阅读的:①找出描写埃及金字塔宏伟壮观、工程浩大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出它的宏伟壮观的?学生通过读很快就能发现“列举数字”的说明方法,接着让学生删去数字再读,比较表达的效果,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有具体数字的列举就能更加准确、翔实地写出埃及金字塔的高大宏伟。②读读文中联系生活实际作比较之处:“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以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皮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写金字塔还要联系到铺路、火车皮这类事物,通过联想,计算,在悟读中体会把数字与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或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能更直观地理解建造金字塔的确是一项浩大的工程。③反思小结,进一步体会列举数字和联系生活实际作比较的表达效果,同时创设解说情境积累文本语言,最后迁移写法,让学生尝试用列举数字和联系生活实际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描述一处场景。这样,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学会科学的表达方法,感性阅读与理性思考训练互相依存,使理性在感性阅读中沉淀,理性溶解于感性阅读中。
(作者单位:福建省霞浦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