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女性、翻译与女性主义翻译观之契合

2015-04-30张晓惠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1期
关键词:翻译理论女性女性主义

摘 要:女权运动为女性争取自身权利和地位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并且延伸到翻译领域。由于把语言看作是强大的身份政治工具,并把翻译行为看作文化干涉的手段,女性主义翻译实践实质上已成为以营造女性主义文化语境为目标的政治行动。于是,女性主义翻译观成为女性在语言文化领域争取和男性平等权利的武器。

关键词:女性;女性主义; 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翻译观

1.女性与翻译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女性形象一直被歧视、被扭曲。有很多场合(如:政治)不允许女性参与,有很多职业也不允许女性从事。在法国,从表示职业的名词阴阳性上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例如:法语中工程师(ingénieur)和教师(professeur)是只有阳性词形的,因为以前女性不可以从事这两项职业;Les hommes(人们,大家),ils (他们),可以表示既有男性也有女性在场,然而这两个单词原本的意思是男人,他们(只有男性在场)。在中国,很多带有贬义或歧视性的汉字是有“女”字旁加其他构成,如:奸,婊,婪,嫖……这无疑与女性有关,并且贬低了女性的社会地位。由此中国女性的历史地位可见一斑。所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在男女两性的阶层中,女性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被统治、被压抑、贬低。她们被动服从,被男权社会框在依附于男人、忠实于男人的从属位置。

从翻译史的角度来看,理论和实践长久以来都过分强调原文和原作者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强调译者的被动性和消极性。原文原作者与译文译者之间是主动与被动、支配与被支配的主仆关系,原文是至高无上的。这样一来,女性和翻译在各自的领域都处于被边缘化和受冷遇的地位。非但译文被视为非创作性的次等品,具有了衍生的、女性的特征,就连译者的文学地位也明显受到了低人一等的歧视待遇。并且人们习惯用“不忠实的美人”的隐喻来看待翻译,规定翻译和女性的角色。

不难看出,看起来似乎并没有什么联系的女性与翻译,仿佛因为“同病相怜”站在了统一阵线上。它们有相似的地位和处境,都长期处于被动、从属的状况下,得不到肯定和重视。从传统上看,翻译和女性都处于弱势和低等的位置,译者是作者的侍女,女人是男人的侍女。因此当女权运动蓬勃兴起,女性主义思潮高涨以后,女性与翻译会毋庸置疑地走到一起。

2.女性主义与翻译

现代女性主义源于19世纪中期的美国,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 ,女性主义的文学批评家开始重视对女性经典作家文本的解读,“女性视角”才被提出,构成了女性主义批评解读文本的基点,而女性进入语言领域,大多是首先通过从事翻译进而涉足语言。

但是翻译常被比作“不忠实的美人”,显而易见,在这个隐喻中,男性是主体,占主导地位,然而女性是客体,属于从属地位。因而,女性要在语言领域取得胜利,就要和翻译联合起来,于是识别和批判那些既将女性又将翻译置于社会和文化底层的一系列概念成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目标,为此它必须探讨翻译被“女性化”的过程,以最终使女性显现在语言之中。因此,女性主义也就毫无疑问地和翻译站在了一起,究其原因,是出于相似的本质和立场。

如果从女性主义思潮传播的角度看,女性主义在全世界的蓬勃发展,翻译也是功不可没的。例如:中国女性主义的中兴在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通过翻译介绍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作品。对文学批评理论的介绍以及对女性作家、作品的引进,有效地适应了新时期以来女性意识日益觉醒的需要。

所以,无论是内因还是外因,女性主义和翻译都有足够的理由联系在一起。

3.女性主义翻译观及实践

3.1女性主义翻译观

自从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形式主义、美学理论、接受理论、符号学、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相继出现,他们从不同角度对翻译进行理论探索。同时,以巴斯内特和勒费弗尔为首的文化派翻译理论者从宏观的角度重新审视翻译现象和翻译活动,1990年在其合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正式提出了“翻译的文化转向”这一口号。翻译的文化转向是在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后现代”思潮和运动风起云涌的文化语境中产生的,自然而然就产生了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后现代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从性别研究的角度对翻译进行理论探索,给文化派翻译理论提供了新的推动力。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探讨了女性主义与翻译的历史渊源、对翻译的影响及作用。女性主义翻译观认为,翻译是女性译者实现其理论及政治主张的载体,主张翻译采用女性主义话语策略,使翻译活动为女性译者提供话语的生存空间。女性主义翻译观成为了斗争的利器,通过翻译影响语言,通过语言与男权做斗争,为女性在语言领域的解放提供了理论指导。

3.2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应用于实践

女性主义译者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她们用敏锐的目光从独特的视角洞悉翻译理论,为翻译理论应用于实践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例如:

运用法国著名文论家埃斯卡皮在《文学社会学》一书中提出的“创造性叛逆”这一概念,女性主义者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其进行审视,为了在译文中彰显女性(包括泛女性)的身影和声音,为女性争得权益,特别是话语权,女性主义者常常会在翻译实践中运用一系列的翻译策略,如:增补、劫持以及加写前言和脚注的手段,以及从翻译与性别隐喻、译者的身份建构、身体翻译以及翻译作为女性和他者的象征等几个方面,分析和揭示翻译和女性的关系,甚至自觉地改写。其目在于要突出女性被历史遗忘的现实,彰显女性的存在,同样也是历史的主人。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女性主义译者越来越发现“创造性叛逆”是争取女性话语权的一种不可多得的方式,同时也为翻译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

另外,女性译者翻译男性作家的作品也是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体现。运用女性话语与男性权威抗衡,即女性譯者的文本干预。这反映了译者的存在,即译者主体性,对主宰语言的男权话语提出质疑,纠正传统上语言和翻译的性别不平等现象。这是一种反抗,它坚守了女性译者在翻译中作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的作用。

当然,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实践形式多种多样,在此本文不一一列举。

4.结语

综上所述,是女性在发现自己的社会地位长期处于被动、底层的现实之后,萌生了争取平等自由和解放的念头,并付诸了行动,女权运动蓬勃兴起。敏锐的女性主义者发现翻译同女性一样,长期处于从属、弱势地位,这一不平等的伙伴关系和象征意义,催生了翻译和女性主义思潮的关联。女性主义思潮为女权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在语言领域重点表现为女性主义翻译观的出现。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成为了连接女性和翻译的桥梁,一方面促进了女性在语言文化领域获得解放,另一方面提高了被看作“侍者”的翻译在文学领域的地位,为女性和翻译这两个“同病相怜”的伙伴争取到了社会和语言文化领域的生存空间和话语权。因此女性、翻译和女性主义翻译观之契合是历史遗留和现实需要的产物。

参考文献:

[1]刘军平.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的中西话语[J].中国翻译, 2004年第4期.

[2]林树明 .多维视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

[3]穆雷 .翻译研究中的性别视角.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4]刘军平 .西方翻译理论通史.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P453—P464)

[5]谢天振 .译介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6]徐来.在女性的名义下“重写”——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意义[J]中国翻译,2004年第4期.

[7]叶满天.现代快报《16汉字之错:既不尊重女性,又误导儿童人生观?》2010年1月21日

作者简介:张晓惠(1981.2—),女,汉族, 河北唐山人, 助教,毕业于广西民族大学,现就职于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目前主要从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法语教学,法国文学。

猜你喜欢

翻译理论女性女性主义
解读翻译等值理论
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功能对等分析
谈谈翻译史的研究方法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女性与权力
从服装史的角度研究《唐顿庄园》中的女性服饰
试析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