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诗宋词中数字的模糊性夸张及其翻译策略

2015-04-30龙娇颖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1期
关键词:唐诗宋词翻译策略

龙娇颖

摘 要:诗歌中的数字除了精确记录客观事实,还能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夸张性就是其特性之一。本文以模糊理论为依据,结合“三美理论”的指导,将唐诗宋词及其译文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正确理解原诗诗意的基础上,通过对数字模糊性的修辞作用做出分析,探讨了夸张数词的几种翻译策略。

关键词:唐诗宋词;数字夸张;模糊理论;三美理论;翻译策略

一、引言

唐诗宋词的语言不同于一般科技文,说明文的语言,它除了具有准确生动性之外,还有自己独特的模糊性,这是因为诗歌的语言能灵活地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而在多种修辞手法中,夸张修辞是最常见的一种。当诗歌中的数字与夸张相结合时,它只重在主观情意的抒发,表达的是一种模糊概念,而非客观事实的记录。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的“百丈”“万里”,从字面上看是具体的计量单位,实则已不具备计数的功能,而是用了夸张的写法,突出奇寒,也暗喻行路难之意。

因此,如何正确理解模糊性的夸张数词以及在古诗词英译中将这些夸张数词进行翻译,对译者来说也是一项挑战。在本文中,笔者将对夸张数词的用法及英译方法进行初浅的探讨。

二、古诗词中数字的模糊性夸张概述

数字,它行使计数功能的时候通常是实指,但大多数文学作品中的数字,特别是古诗词中的数字,它常常都是虚指,行使的是一种修辞功能,这种数字虚指现象也被称为数字的模糊性。1965年查德教授发表论文《模糊集》,标志着模糊理论的诞生。国内的伍铁平教授于1979年率先发表《模糊语言初探》,将模糊理论介绍到中国。模糊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为中英古诗词中具有模糊语义的数词翻译也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所谓“模糊性”就是指词语超脱了它原本的精确含义,表达一种朦胧而又广远的语意,具有不可替代的修辞作用。 数字所反映出的模糊性也具有多种修辞功能,包括:比喻,夸张等。作者通过搜集语料分析,发现古诗词中数字构成的夸张最为常见。

三、唐诗宋词中夸张数词的模糊美

古诗词中的模糊数字能创造出精确数字以及形容词无法创造出的美学价值。它有如下修辞作用:

3.1能创造一个优美的意境

王维在《送梓州李使君》写道: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其中的“万壑”“千山”都不是用来表达一个精确的数量概念,而是用一种夸张的写法。“万壑树参天”,即写出了空间的广袤,又写出了时间的久远;“千山响杜鹃”,既写出了清晨,又写出了雨后初晴。作者以这两种富于张力的意象,构成了壮美兼具的意境。

3.2能强烈抒发诗人的情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詩中的“万里”用来表达距离故乡之遥远,“百年”不是指一百年,而是指暮年,“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写出了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寓情于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

3.3能深刻揭露社会残酷现实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 农》)。诗中的“四海”是一个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夸张词语,指“普天下,全中国”,诗句是指全国上下都没有荒废空旷的田了,但是农民还是会饿死。内在的意思就是表明当时社会苛捐杂税繁冗。农夫们上交的粮食太多,以至于不能吃饱饭。揭露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的社会现实。

四、“三美”理论指导下的模糊性夸张数词的翻译方法

诗歌是一门艺术,诗歌翻译自然也是一门艺术,艺术是具有美感的,因此诗歌翻译也要注意美感的传达,也就是许渊冲先生所说的三美:意美-意境之美,音美-音律之美,形美-形式之美。作者将在“三美”理论指导下来探讨古诗词中模糊性数字夸张的几种翻译方法。

4.1概念转换法

文化典故以及一些富有中国特色文化的数字夸张增加了翻译的难度,如果单纯的对其采取解释或注解的方法,会使译文显得繁琐累赘,不符合意美以及形美的翻译标准。为了成功的译出原诗意蕴及所指,我们可以采取该念转换的方法,即用英文中相等或相似的文化概念进行

转换。

例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犹未悔。(屈原《离骚》)

But since my heart did love such purity, I'd not regret a thousand deaths to die.(杨宪益)

例句中的“九死”涉及到我们中国的一个“三九”文化,“九”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是一个极具汉文化特征的数字,象征着“极致,最大,最高,尊贵”,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在英语中没有相对应的文化,造成了语义空缺,。如果把数字直译出来,不仅改变了原诗的意义,也会让读者费解。译者在此把“九死”译为“a thousand deaths ”,成功的把原诗中要表达的夸张的概念译了出来,译文也简洁明了,意美形美兼备。

4.2化精确为模糊

古诗中经常用精确的数字来表达一个模糊的概念。像上文提到的“三” “九”这样的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数字,古诗词中还常常把这些数字连同其倍数组成一个庞大的数字网络,用来进行夸张。这些数词从字面上来看都有精确的数量概念,但用在诗词里时,则只能根据特定的语境对其进行模糊翻译了。

例2: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邱为《寻西山隐者不遇》)

Hoping to visit you at your mountain-top heritage. It must have been tens of miles of climb upward.

句中的“三十里”不是实指,而是泛指距离远,因此译者没有按照字面来精确翻译,而是译成了“tens of miles ”,夸张之美跃然纸上,形象的描绘出了隐者独居高处,远离尘嚣的悠然,同时也衬托出了寻访者不辞山高,等到叩关无人,心生怅惘之情。全诗意境以及主题思想都被完美的译出,符合了意美的翻译标准。

4.3改译法

由于中英文化的差异以及数字使用的不同习惯,为了方便译入语读者的理解,在翻译中可以采用改译数字的

方法。

例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For a better view of things out there, we need to climb one more flight of stair. (龚景浩)

句中的“千里”是夸张性虚数,中国古神话中也有“千里眼”这样的说法,说明一个人能看到很远之外的事物,但在英文中却没有这样的表达,如果直译只会让读者觉得荒诞难以理解。此诗中的“千里目”写的是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所以译者把它译成了“a better view”,保留了诗歌的意义,虽然原诗中的夸张效果丢失了,但在翻译活动中某种程度的语义流失也在所难免。

4.4使用叠词

使用叠词也是诗歌翻译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翻译方法,诗歌中经常使用“千”“万”这种常规满数进行夸张,译者也相对应的经常使用叠词对这些数词进行翻译。运用叠词,不仅在形式上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而且在内容上更丰富了语言的涵义。

例4: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Once gone, the yellow crane will never on earth alight; Only white clouds still float in vain from year to year.(许渊冲)

译文中已不见“千”字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year to year”,不仅译出了原诗所要表达的意思,也使得译文充满音韵美,符合三美理论中“音美”的翻译标准。

五、结语

古诗词中数字,时而为实,时而为虚,并无定论,这种数字的模糊性也给译者带来不小的挑战,这就要求译者必须具有深厚的中英文化功底,不拘泥于原文数词本身的价值,结合具体的语境来推敲数字在诗歌中所行使的功能以及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采用多种灵活的翻译方法力求再现原文数词所营造的艺术效果,尽最大限度的保留我国古典诗词的韵味。

参考文献:

[1]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2]龔景浩.英译唐诗名作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许渊冲.中诗英韵探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4] 涂王贝.论唐诗中的模糊数词翻译[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

[5]曹桂花.古诗词中数字的英译[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6)

[6]李文娜.唐诗宋词中数字的使用与翻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

猜你喜欢

唐诗宋词翻译策略
《江山如有待:唐诗宋词日历 2023》
唐诗宋词中的二月二
英语世界里的唐诗宋词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唐诗宋词选择读》注释献疑(三则)
罗贯中与施耐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