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余华小说中的情景反讽

2015-04-30肖琼琼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1期
关键词:反讽余华符号学

肖琼琼

摘 要: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以《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两部长篇为例,对余华小说中的“反讽”手法进行了分析,发现“情景反讽”、“语调反讽”、“戏剧反讽”、“历史反讽”等构成余华小说的惯用手法,并由此揭示了一个存在主义的哲学命题:命运的轮回和反复中命运的荒诞。本文将重点分析其小说中的情景反讽。

关键词:余华;小说;符号学;反讽;命运

一、《活着》中的情景反讽

《活着》讲述了福贵由阔少年败落成农民的故事。在叙述者平淡的讲述中,只看到福贵悲苦的一生,看到福贵面临一个又一个死亡事件后依然顽强地活着。但是深挖《活着》的内蕴,我们会发现有一个独特的、不容忽视的群体对生存、对活着的渴求。

在反讽的符号世界里,任何一个反讽必定有一个能指,以及若干个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所指。反讽的能指就是我们所看看到的最直白的符号的字面义,而所指中的第一所指则是该能指的字面义或者是表面义;余下的所指:所指二、所指三……则是语境义,即我们所说的反讽在具体的文本语境中表达出来的深层含义。

“情景反讽是意图与结果之间出现反差,而且这个反差恰好是意图的反面。”[1]常常听到很多人说:“《活着》这本书根本就是通篇讲死,偏偏要叫‘活。”细细想来这也就是《活着》这个文本中最大、最全面的反讽。

作者意图借助生存的韧性来表现活着,最后却是死亡来进一步强化、反衬、表现生存的韧性,用死诠释了生。生与死的二律背反在这里一次又一次地进行着、重复着。整个12万字的文本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莫过于“死亡”,以至于我们都忘记了“活”。而在这里“死亡”这个符号的符指过程变成了:

能指(死亡),所指一(死亡),所指二(活着)——能指(死亡)。

在这个符指过程中,“真意的所指与字面的所指冲突的结果,使整个符号过程返回能指,从而使能指得到优势,使读者不得不细细咀嚼能指中隐含的意味。”[2]

在凤霞生孩子出事后,福贵这样说:“我的一双儿女都是生孩子上死的,有庆死是别人生孩子,凤霞死在自己生孩子。”[3]在这里,生与死一前一后出现了。新生命的降临也付出了死亡的代价。

在这一生死循环的过程中,“反讽的形式机制,是一个符号文本不表达表面的意义,实际上表达的是正好相反的意思。这样的文本就有两层意思:字面义与实际义、表达面与意图面、外延义与内涵义。”[4]反讽所立足的两个符号相辅、相成、相斥,最终反讽的能指与所指就造成了一个巨大的张力空间,在叙述中的张力得以形成,反讽所要达到的表达效果也更加强烈且富有冲击力。生存与死亡这两个符号意指互斥,死亡的强烈冲突表达生存的渴望,最后在这种表达与被表达的张力中,死亡反讽活着的意图得以彰显。

二、反讽:命运的轮回和反复

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西绪弗斯因为得罪了众神,于是诸神惩罚西绪弗斯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当石头到达山顶的那一个瞬间石头会滚落到山脚,西绪弗斯一次又一次地将巨石推上山顶,然后巨石再一次又一次地滚落。西绪弗斯就在这种孤独、荒诞、绝望的命运循环中劳作。而这个神话故事也揭示了命运循环轮回的真相。

在《活着》中,我们同样看到了命运的轮回、循环和反复。

《活着》中的福贵经历了7位亲人的死亡: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福贵家的富裕和败落经历了:鸡—鹅—羊—牛—羊—鹅—鸡—0,这样7个过程。

在这里,数字7成为了小说的一个潜在符号。在西方的世界里,数字7代表着七宗罪、七天、圣主七恩,被看做是宿命的罪与罚,也是很神圣、很完美、充满神秘色彩的数字,而在《圣经》上所用的“七”字,多表示“完全”或“完全成功”的意思。[5]

在文本中,福贵被命运安排拥有7位亲人,同时7位亲人都去世了,第一个“7”所指的恰恰是家庭成员的殷实,是幸福、是完满;而第二个“7”的所指却是死亡,也是宿命的无法抗拒性。

文本讲述了福贵一生的故事。在反讽手法下,在各种符号的符指下,作者将苦难这一哲学命题一层一层地剥离,然后将苦难赤裸裸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用反讽的手法揭示了特殊历史时期的荒唐,揭示了福贵所代表的农民这个群体的生存困境和苦难历程。但是作者的目的并不是要控诉这些,而要在这种反讽的手法进一步来增强对农民生命韧性的赞许,对小人物承受、忍受、消解苦难的肯定。通过反讽,余华让这种叙述更加地平白而流畅,让读者对生命产生敬畏,让悲悯的情怀和温情的叙述更加具有说服力,余华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惊喜。

三、结语

《活着》这个小说是在一个悲戚压抑的氛围下开始的讲述,命运的车轮来势汹汹,苦难的降临源源不断。面对无法逃离的宿命,面对社会的残酷,面对真相的丑陋,我们唯有像福贵那样用生命的韧性来对抗这一切。

注释:

[1]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第1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215

[2]赵毅衡.文学符号学.第1版.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188

[3]余华.活着.第1版.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171

[4]赵毅横.反讽:表意形式的演化与新生.文艺研究,2011(1):18-27

[5]兰冬秀.《圣经》中与数字有关的英文谚语与习语赏析.咸宁学院学报,2011(7):81-82

參考文献:

[1]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第1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P215

[2]赵毅衡.文学符号学.第1版.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P188

[3]余华.活着.第1版.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P171

[4]赵毅横.反讽:表意形式的演化与新生.文艺研究,2011(1):18-27

[5]兰冬秀.《圣经》中与数字有关的英文谚语与习语赏析.咸宁学院学报,2011(7):81-82

猜你喜欢

反讽余华符号学
一颗假糖的温暖
一颗假糖的温暖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狂欢背后权力“颠倒”的闹剧
《小世界》的现实主义革新之我见
《黄色墙纸》的女性主义解读
活着,是生命的常态——读余华的《活着》
扩展阅读
基于符号学的文化衍生产品设计
符号学理论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