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5-04-30常继荣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3期
关键词:孔乙己语文课堂教学

常继荣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思考

应该怎样上语文课?如何上好语文课?我在多年的初中語文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现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继承传统,开拓创新

构建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所有教师追求的目标。现代教师必须具备以下三种能力:自我更新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和科学评价学生的能力。语文教师应该怎样上课?怎样使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发挥?怎样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只要这三种能力集中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能要构建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我认为面对教学改革,不能在新与旧之间截然划一条鸿沟,应该是新中有旧,旧中有新。近几年,在语文界不断呼唤回归语文本色,而且《语文课程标准》在很多方面,其实就是坚守了传统,让老传统焕发了新的生命,比如重视读书,重视积累,重视感悟。在此基础上千变万化,不断生成、拓展创新。从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伴随着自己孩子的成长中对这一点无可置疑。

所谓新,新的标志在哪里?就是我们心中真正有了学生,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宗旨,从学生成长的自然规律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学语文的乐趣,我们的语文教学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也就是用教师的心点燃学生的心。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学生才能焕发无穷的潜力。

二、回归语文,以生为本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立足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要着眼文本,融入文本;要重视背诵积累,追求真实有效。真实的课堂要让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的是锻炼了他的能力,他在学习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最重要意义是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试课时,我按照我的备课程序和步骤进行,我感觉上得比较拘谨,学生的思维也比较呆板,学习氛围也比较沉闷,虽然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我感觉有点牵强附会,不满意。后来,在不断地磨课过程中我感觉到只要自己认真备好课,多积累与课文内容相链接的知识,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展示自己已积累的知识和查阅到的资料,教师在一旁只需做到牵针引线,画龙点睛的点评就可以了,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自信,也体现了集体合作智慧的结晶,地道的“家常课”是非常得心应手而且深受听课教师和学生欢迎的。一节好的课就在于课堂的生成,细节处理上的成功,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体现浓浓的“语文味”。这样就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触摸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在字、词、句、段的密林中,用自己的情感与经验去关照语言文字,沉浸其中,品味再三,用简单的词语构建一个使心灵震颤飞扬的快乐过程。在这过程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提高。

三、自觉质疑,探究释疑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的疑惑是什么,就引导探究什么。否则,教育一定不是享受,而是摧残。教师的责任心都很强,痛下苦功,决心把自己所有的知识倾囊相授,但个别课堂依旧是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内容一百个不放心,不去了解学生的困惑和疑点,而是滔滔不绝,甚至妙语连珠,但学生在课桌上昏昏欲睡,奈何“落花有意付流水,流水无情葬落花”。“人非圣贤,孰能无悔?”问题在于学生不敢提问,不善于提问或者是思想上的懒惰不愿思考,无法提问。我们在教学中习惯于教者设疑,学生解疑。学生处于被动思考状态,久而久之,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学生发展。为此,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启发诱导,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掌握释疑解难的方法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师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与教师是志同道合的参与者。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则给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障碍。教师真诚的微笑,在教学中价值千金。微笑意味着教师关爱学生,盼望得到学生的支持和配合。能给学生一种安全感,轻松感,愉快感,享受感。当学生质疑问难时,用微笑的神情,亲切的语言,给予恰到好处的鼓励和点拨。每个教师都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了使自己不满意的问题就批评甚至训斥。要知道,一旦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质疑能力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四、抓住关键,突破重点

真实的课堂需要教师注重文本教学,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抓住课本重点字词,突破重、难点和关键点。指导学生阅读每一篇课文,重点抓住关键性的词语,揣摩限制性成分,理解警策性的句子。如我们初读《孔乙己》,谁也不会介意结尾对孔乙己悲惨结局的叙述——“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可细读课文我们不难发现“大约”“的确”的妙用。“大约”“的确”看似矛盾实不矛盾,“大约”说明孔乙己的死无人过问,他活在世上只是一块笑料而已,“如果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因此,他已成为社会上一个多余的人,反映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漠的残酷现实。“的确”说明孔乙己的死是必然的,他的悲剧正是受封建科学制度毒害极深的一批下层知识分子的共同悲剧。引领学生研读文段,体味语境,体味作者独到的语言运用艺术。

猜你喜欢

孔乙己语文课堂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孔乙己(下)
孔乙己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