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孩子心中的月亮
2015-04-30刘锋博
刘锋博
教学比赛上,一位教师上《平分生命》一课。
课文讲的是一个小男孩,与妹妹相依为命。妹妹重病急需输血,小男孩以为输血会丢掉生命,但他仍然勇敢地为妹妹献血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后,男孩知道了“输血不会丢掉生命”,他还可以“活到100岁”。
男孩从床上跳到地上,高兴得又蹦又跳。他在地上转了几圈,确认真的没事时,就又一次伸出胳膊,挽起袖子,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请您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俩各活50年!”
课中,教师安排了一个细节品味的环节,提问:“男孩为什么要‘昂起头对医生说?”——我们一听就明白,这是要让学生体会男孩说话时的豪气与骄傲。当时,一个胖胖的男生马上举手了,他站起来,响亮地回答:“因为医生很高!”
全场笑声。原来,孩子跟我们想的不一样。
还有一次,听薛法根老师上《小猴子种果树》。课堂最后,薛老师让学生续编故事。出示了“猴子几次种树却一无所获,‘正当猴子?摇 ?摇的时候,……”这个空白处,要求填词语,我们想象的答案当然是“难过”“丧气”“伤心”诸如此类的词,但是,没想到一个孩子站起来答道:“惊讶。正当猴子惊讶的时候——”啊?会场一片哗然。这个词确实让我们很“惊讶”。薛老师什么也没说,又把话筒递给他,他慢吞吞地解释道——“小猴子想:‘我哪里种得不好呢?”
呵,有道理!原来,孩子跟我们想的不一样。
想到一个金月亮的故事。
有个国王,他有一个五六岁的小公主。小公主漂亮可爱,国王视若掌上明珠。
有一天,小公主说:“我想要天上的月亮。”国王马上派人去摘。大臣们想尽办法,却终是不得。没想到,小公主从此郁郁寡欢,竟一病不起。国王心痛不已,下令:谁能治好公主的病,我愿意分给他一半的国土。来了无数的名医,却都束手无策,女孩的病越来越重。
一天,一个小丑来到小公主的床前。他问:“小姑娘,你能告诉我你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吗?”小公主说:“它大概有柳树那么高,因为我常常看见它在柳树梢;它应该比我的拇指小一点点,因为我伸出拇指恰恰可以盖住它。”小丑说:“好的,我知道了。”小丑请金匠打了一个金月亮,它恰恰比女孩的拇指小一点点,还有一个不长不短的挂绳可以挂上柳树梢。这个月亮挂在小公主的胸前,她的病竟马上就好了。
故事提醒我们,要时刻注意倾听孩子心中的月亮,那跟我们想的可能不一样。
2011版的课程标准将“阅读教学”定义为“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实“对话”源自“倾听”,倾听的姿态就是一种愿意理解的姿态。因为真正的对话,无论开口说话还是沉默不语,在场的每个人都真正心怀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