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背景下新教材面临的五个问题

2015-04-29李栋杨道宇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新教材新课改问题

李栋 杨道宇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教材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在管理上还是机制上都出现了相当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盲目地追求创新、对待错误内容举棋不定、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渗透不深、审定和出版调控失衡以及教材循环机制不完善。这些问题严重阻碍着新教材的发展,因此,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 新课改 新教材 问题

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学习生活、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1]既然称其为一种范例,那就说明教材对于教与学二者的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一纲多本理念的指引下,我国中小学教材总体呈繁盛之势:凸显新内容、提倡新教法、鼓励新学法、彰显新评价……但新教材作为融合新课改理念的新生之物,无论是在知识理性上还是在教学实践中,都会存在些许问题和不足,正所谓初生之物,其形必丑。对于新教材现存的这些问题,光凭正视是不够的,这有待于我们深入总结和剖析。只有这样,新教材才会在自我否定中得以发展。

一、新教材越新越好吗

新教材似乎走入了一个“怪圈”,即教材整体越新越好。出版商更是抓住了这一点,认为教材内容及版本越新越有利于教材的兜售。目前,新教材的“新”主要集中表现在内容新、形式新、选择新、评价新,这些新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繁荣了教材市场,活跃了中小学课堂。依据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公布的统计数字,2010年我国出版中学课本4656种(初版585种)、173995万册(张),小学课本4045种(初版521种)、104146万册(张),教学用书7591种(初版2555种)、12149万册(张)。[2]这里的初版教材指的就是新教材,可以看出中小学教材中初版的教材种类占有很大份额。近几年初版教材的数量和种类都在快速增长,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实际问题。学校面对琳琅满目的教材,形成了选择困惑,没有一个对教材清晰的评价标准,认为尽可能穷尽所有新教材是最好的方法,但忽视了贪多嚼不烂的道理。这一问题是新教材盲目追求所谓的“新”导致的。教材创新本来是知识更新、与时俱进的本质要求,是学校践行新课改理念的重要媒介,但目前教材的翻新似乎有些“快餐式”,图快图新,没有慎重考虑教材的编写原则、学生的人格认知差异等等。事实证明,着急是办不出好教育的。同理,编写教材也一样,越急躁,教材的漏洞越多,翻新越快,问题越多。这也造成教材编写的两难境地。此外,教材的主要问题还集中在内容容量不当、难度过大、对学生个体差异性、学校差异性以及地区差异性考虑得不够。[3]同时,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材多样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小学教材的品种也越来越多,促进了中小学教材质量的提高,但也出现了重复编写同一水平、同一层次教材的现象。由于运用了更多的现代词汇和现代技术,新教材充满了时代气息,可这种时代气息并不适用所有地区、所有学生,尤其是对于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学生而言。这里讲的不适合,并不是指偏远地区不需要新词汇和新技术,而是指新教材的编写没有考虑到落后地区学生对新词汇和新技术适应的过渡性。

二、新教材应避免错误还是要以错相教

近来,多家新闻门户网站报道了人教版语文课本的错字问题,大概内容是:河南郑州一位老师在阅读2013年秋季上市的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后,竟发现书中出现了30多处错误,目前,他已将书店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告上了法庭。[4]此外,还有多起指责人教版教材错误的案例,或文字的,或史实的,或插图的,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这些现象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讨论比较激烈。一些人认为语文教材的编写应当严谨,因为中小学教材里的知识必须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且是准确、科学的,所以教材里出现的错误是不可原谅的,甚至会酿成教学事故。另一些人则认为,教材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教材的审校大部分是人工的,出现错误也在所难免。再加上知识本身的建构性以及学习的不确定性,错误是很正常的。面对以上争论,我们应明晰这一问题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这其实是人们知识观体现在教材观上的一种较量。前者其实是秉承着理性的知识观,这种知识观虽然考虑到了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它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5],因此,他们认为教材应为没有错误的文本。而后者则秉承了建构的知识观,它主张所有的理论都是一种文化历史的建构,都是由特定文化历史中处于一定关系的人们相互协商的结果[6],因此,他们认为教材的错误是很正常的,因为知识本来就是不确定的。

总之,面对以上难题和争论,新教材不得不权衡自身与错误的关系,新教材究竟是要避免错误还是以错相教?如果要避免错误、力求准确的话,新教材就会变得十分被动,不断地围绕着“教材出版——发现错误——纠正错误”转;如果以错相教的话,新教材就会充满不确定性,这对教材的编制和教师的教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该如何去定位和处理错误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

三、新教材如何足够地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小学教材建设虽十分重视和强调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作用,但运用起来较为粗糙、机械和刻板。有的教材编写仅停滞于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概念的肤浅解读、简单迁移和硬性延伸上,没有将其基本原理和学科自身特点有机结合、相互渗透,从而不能发挥这些理论对教材建设的深层次指导作用。[7]教材是中小学教学的直接载体,教材的编写首先要考虑的是教育的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目前,我国中小学教材之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现状可以概括为:教材的编写的确运用了这两门学科的知识,但问题是并没有用活,也就是有关专家讲的教材没有足够地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众所周知,国内外课程领域都把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看作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看作是教材编写的重要的理论依据。因此,教材对于这两方面成果的简单应用实质上是于无形中浪费了教育学和心理学资源。这种浪费不仅仅影响到了教师日常的教学,也影响到了课程、教材专家和师生的内在交流。即教材可以作为专家和师生课堂交流的隐形媒介而存在,可是专家所研究和秉持的理论没有被很好地揉合进教材,这样,专家和师生的内在交流就被教材给隔断了。更甚,专家和学生家长以及其他社会人员的交流也被隔断了。所以,人们对近些年出现的专家和师生话语不一、交流困惑也习以为常。尽管已有教育学者尝试用各种途径去解决上述难题,但是很少有人从教材的角度切入,因为上述现象的出现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归因到教材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简单运用上。可见,新教材如何足够地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是教材能否做好教学范例、沟通媒介的关键。

四、新教材的审定和出版如何被合理调控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对新教材审定和出版的调控亦或是管理,似乎是一统就死,一放就乱。课改前教材的整齐划一和课改后教材的雨后春笋正好印证了教材领域的这一怪圈。课改前,中小学教材的审定和出版主要是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为主,基本可以概括为一本独尊,或者依纲扣本,全国上下用的都是教学大纲下的统一教材。这时的教材审定和出版权限比较集中,也可以说成是合二为一。课改后,国家实施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允许多方教材共存,多层次教材互相补充,这时的教材审定和出版权限分离,各色教材让人眼花缭乱,可以概括为多纲多本,依标泛本。事实证明,课改前的过度集中教材和课改后的过度发散教材都是不完善的,都不利于教材健康有序地发展。那么,如何合理调控新教材的审定和出版就成为教材面临的严峻问题。为什么说其严峻,是因为:一方面新教材的审定和出版是把握教材质量的重要关卡,是源流问题;另一方面,新教材的审定和出版关涉多方利益,教材的审定和出版如何在各方利益群体中游离是需要深思熟虑的。就拿出版社来说,综合出版社的图书,印4000册就不赔钱,而在教育出版社,一般印7000册才能保本。[8]2006年,中小学课本及教参共销售80.85亿册,销售额达到429.20亿元,占全国出版物销售册书的51.8%,占销售金额37.0%。[9]面对出版社的运行特点和中小学教材市场的巨额利益,如何对新教材的审定和出版调控,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此外,新教材的遍地开花还造成了多样化的无序,部分教材还是停留在同一水平线上,互相模仿,没有创新,没有超越,这些都给新教材审定和出版的调控带来了难题。

五、新教材如何既保质又保量,还循环节能

随着经济等条件的不断提升,我国义务教育基本上普及。教材也开始追求高质量,追求塑封和彩页等,学生在每学期开学前都会拿到新教材,基本上人手一册。但新的问题又产生了,由于每年中小学教材的巨大开销,再加上我国教材循环意识不强,造成了教材纸张严重浪费的现象。在一些发达国家,学生教材的循环利用率是很高的,学生对教材的保护意识也很强,而我国中小学生的教材不是随意涂鸦,就是缺皮少页,到后来只能卖作废品,甚至丢弃。以2003年为例,我国在校学生共有2.2亿人,仅以每个学生一年两学期平均使用10册课本计算,一年就要用课本20亿册以上。按每人每学期课本平均重1500克计算,如果课本连续使用5年,可节约528万吨文化纸,生产这些纸要耗费300万亩木材、52800万吨纯净水和633.5万吨煤。若以中小学人均课本费180元算,扣除平均成本,全国每年至少可节约书费316.8亿元;如果循环利用5年,可节约1584亿元。[10]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我国中小学教材资源的浪费可见一斑。目前,两会再吹节约风,打造节约新政府的呼声日渐强烈,社会各行各业都在践行新政府提出的“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口号。那么中小学新教材走节能循环之路是势在必然。可以肯定的是,新教材走这样的路是百利无一害的,一来可以节能环保,二来可以增强学生的节约意识。正如上述,新教材的循环利国利民,但如何节约,如何既保证质量、数量又保证节约,如何建立长效的中小学教材循环机制,都成为新教材需要克服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国的新教材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走过了十多个年头,尽管教师教材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教材的内容组织新颖并不断完善,教材管理机制有了巨大的提升,但成果与问题共生,只有将这些问题各个击破并做适当的处理,我国的新教材才会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 谢华均,宋乃庆.新教材编写的教育理念探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3(5).

[2]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10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EB/OL].http://www.gapp.gov.cn/cms/html/21/1392/201109/723330.html.

[3] 魏运华,李俏.基于动态研究的新课改后各类教材特点的比较[J].教育研究,2012(3).

[4] 新浪网.河南教师发现人教版语文课本30多处错误[EB/OL].http://news.sina.com.cn/c/2013-11-23/155228791868.shtml.

[5] 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

[6] 叶浩生.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对立及其超越[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9).

[7] 靳玉乐,王洪席.十年教材建设:成就、问题及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2(1).

[8] 李亚晨.教育出版社的优势与劣势[J].中国出版,1997(3).

[9] 华莹.中小学教材出版现状调查与研究——以江苏省为个案[D].南京师范大学,2007.

[10] 严卫林.教材循环使用为何难以推行[J].教学与管理,2008(1).

【责任编辑 王 颖】

猜你喜欢

新教材新课改问题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地理新教材封面图像解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