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秘海南无人岛
2015-04-29Rockrice
湛蓝清透的海水、班斓的海底是大洲岛现在的样貌。当我如鲁滨逊一样登陆这座无人岛时,却不似这位探岛先驱一般期待做出什么改变。它的原始,已经足够美丽。
“假如只带一样东西去无人岛,你会带什么?”生火工具?种子?还是更有创意的答案,比如机器猫?几乎所有人都被问过这个终极假设,我却从没关心过答案,直到这一天,我真的站在了一座无人岛上。
从渔船停泊的浅滩处跳下,脚踩礁石涉水上岸,我理了理浸湿的裤子,环顾四周:此时距离最近的陆地——万宁市乌场港已有六海里,无尽的碧波裹挟着荧荧发光的碎浪翻涌而来,而我的位置就像是悬在两座小岛之间的“吊床”上—一那是一条长700米的洁白沙滩,牵起一南一北郁郁葱葱的海上山岭。其他的“鲁滨逊们”(与我一同搭乘渔船而来的同伴)正挤在一块布帘围成的“更衣室”换泳衣。如鲁滨逊一样,我们登岛,两手空空。
你若是在网上搜索“海南无人岛”,会获得一些振奋人心的结果——包括我所踏足的这座大洲岛在内,海南沿海共有267座无人岛。四平方公里的大洲岛是其中最大的岛屿。而事实上,大多数无人岛可望不可及,或是“消失”得太快。“哪儿还有无人岛,就算有也已经开发旅游,其他的是军事禁地,去不了。”三亚的朋友如此告知。据我所知,位于文昌市海上的七洲列岛更富挑战性,七座小岛上的海蚀隧道形成奇观,由南向北绵延13公里,但需乘坐一个半小时的渔船劈波斩浪。
30分钟前,我在乌场港搭上了户外俱乐部包租下来前往大洲岛的渔船。领队大猛向我保证,他们组织的旅游遵循“生态友好”的理念。大猛是最早一批在海南另一处无人岛—石梅湾加井岛经营户外俱乐部的,加井岛被收归一家企业私有管理后转战至此。乌场港是唯一可以通达大洲岛的码头,出于某些原因,不是每个渔民都愿意包船带你前往。
上午十点多,鱼市已渐进尾声的乌场港没什么好瞧,二三十艘空渔船靠在码头边,头戴斗笠的渔民们忙着把剩下的几筐渔获搬上货车,其他人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嚼着槟榔聊天。抵达这里的土石路在尘土飞扬中揭开“国际旅游岛”的另一层面纱——乡间小道和环绕着热带植物的老渔村。这里离三亚海棠湾的奢华酒店群不过百来公里,却仿佛距离遥远。渔港的朴实风貌对我而言却是一剂兴奋剂——大洲岛或许正是我所寻觅的鲜有人踏足的无人岛。要知道,蜈支洲岛也曾是一座无人岛,早几年被开发旅游后,如今岛上高楼耸立。
放眼望去,这座岛屿原始粗犷的气息中又有柔情的一面。脚下沙滩细软,而两侧耸峙的小岛遍布嶙峋怪石和原始灌木,根本无路可寻。南边的小岛名为“大岭”,是中国唯一的金丝燕栖息地,岛岸经海水长年侵蚀形成的陡峭岩洞是金丝燕喜爱的筑巢场所。当地人从清代就开始涉险采燕窝,“要开船绕到岛背面才能看见那个十几米高的石缝,又深又高。得是非常瘦小的成年人才能钻进去,还要再往上爬才能采到燕窝。不过,现在国家保护不让采了。”渔民说。因有着丰富的海洋生态和金丝燕,大洲岛在1990年成为国家级的海洋自然保护区。
日近正午,白花花的沙滩晃得人睁不开眼,沙子烫脚得适合练武侠小说中的“铁砂掌”,只有大猛是唯一不畏惧烈日的人。“我可以拍胸脯说这儿有中国最漂亮的海底。”大猛双手叉腰,其他“鲁滨逊们”已经换上花花绿绿的泳衣,躲在沙滩唯一能庇荫的凉棚下接受浮潜课程。大猛古铜色的皮肤来自一年365日的暴晒,你似乎都听得到烈日炙烤的“呲呲声”。在成为户外向导前,他曾是一名四人单桨赛艇运动员,若没有吹嘘,他的最好成绩是世界第五。
此时海水在明艳的阳光下显得越发瑰丽,由近及远,从透明、牛奶绿、翡翠绿渐变至深邃的蓝,令人惊叹;浅滩的珊瑚礁在通透的碧波中摇曳着黑黢黢的影子;几艘渔船漫不经心地轻叩着沙滩,一切慵懒而安静。这也许算得上我在海南沿海所见的最美的海水。宽不过五十米的沙滩像是露出海面的一弯沙桥。东面的南海一望无际,因为季风,这一侧的海浪不像渔船停靠的西侧海湾那么温柔。渔民说,这片沙滩时刻都在随两侧海浪与流沙的角力而变幻着形状,潮水涨至最高处时沙滩被冲为两段,而潮水退去,沙子又重新连通起来。
藏在碧波下的大片珊瑚礁是这座遗世小岛最精彩的生命力所在。穿戴好浮潜设备,我们向海中荡漾开去。目不暇接的小丑鱼和其他叫不出名字的热带鱼群嗖地游过,摇曳的软珊瑚泛着光,带刺的海胆、彩色的海葵和形状各异的海星遍藏在珊瑚丛周围。这里不像海南其他被过度开发的海岸,仍保留着可爱本真的一面。
半小时后,有人举着“战利品”回到沙滩:橘色的面包海星活像个大馒头,紫色的五指海星触角细长——可爱的渔民们统称它们为“五角星”;枣红色的海葵抓在手上时“心花怒放”地张开铅笔一样的触角。不过,这将只是它们短暂的沙滩巡游,一会儿,大猛会将海星放回海底。但我还是在渔民的船上发现了几株珊瑚,我试图向他解释每年才长25厘米的珊瑚礁对海洋生态的作用。渔民却应道:“怎么会?一年就会长成很大一片呢。”他眼神闪亮,一点儿也不像是骗人。
若搭船到浅滩的渔排上,会发现些令人兴奋的庞然大物,都是渔民今晨捕来的渔获。比人头还大的鹦鹉螺分布着红褐色的花纹,巨大的比目鱼和凶猛的海蟹在网箱中翻腾,当我捧起一只墨鱼时,墨汁撒了一地。
趁着其他人在海滩换衣服的空挡,大猛又当起了渔夫。我随他出海放渔网——这算是每日带队的兼差。他戴上面镜,穿上脚蹼,便利落地从船上翻入水中。“不是这样放啦,你不懂,去学一下啦。”半路出家的渔夫不幸遭到职业渔民小哥的嫌弃和调侃,但渔民又转头向我称赞:“他水性好,摸鲍鱼要氧气够长才行,他每天能抓好几斤。”
无人岛并非了无人烟,南端的大岭脚下散落着一片木板钉成的简陋棚户和旧渔船。对面新群村的渔民出海打鱼时,就暂居岛上过着极简单的日子,为的是节省渔船来回港口的油钱。有时从棚户周边流窜而出的黑猪会冷不防地突袭我们带来的食物。它们甩着浑圆的肥臀在沙滩上无所顾忌,热了便浸在海水中纳凉,饿了便将嘴拱进沙地里寻找海味。黑猪的伴侣还有一群呆头呆脑的大白鹅,它们也喜欢在沙滩上趾高气昂地散步。
“你不在这边过夜吗?”开船送我前来的渔民坐在凉棚下抽着烟问我,他指着不远处的几个露营帐篷。他的本地口音极重,一口牙因为常年嚼槟榔而呈血红色。自从俱乐部租了他的渔船每日出海,他便不再打鱼,每天能挣到六百块。如今一双儿女都考上了外地的大学,他用石头在沙滩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殷惠勇。被我称赞字写得好时,他不好意思地笑着说:“我只念过初中,没文化的。”
这一带的渔民除了打鱼之外,没有其他的生计,也不像沿海其他地方那样发展渔排养殖。“这里没有大港口,一遇上台风,投入几十万的渔排就全部被浪头打掉,血本无归。”六月至八月的台风季节,每隔几天就有台风过境,浪头足有几层楼高。
他身旁的另一位老人白顾白地对我说着听不懂的方言,一张脸沧桑得像是被风干又熏烤过一般。若说起这岛上的“常住人口”,他倒可以算上一个。这位守岛人是海洋局派来维护沙滩清洁的。他语言不通,却递来槟榔表示友好。每逢有户外旅行团上岛,也会给他一百来块沙滩清洁费。只是清洁的方式,是将垃圾捡拾到一处,在岛上焚烧掉。
渔民棚户旁的两层小楼是岛上唯一的混凝土建筑,那是海洋局设立的管理站,里边却空无一人。一楼大厅的大洲岛简介上写着:“可根据大洲岛的天然优势,开辟水上运动、海底探险、动物世界、海洋乐园、小鸟天堂等项目。”似乎透露着管理处在此开发旅游的期待。
从20l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之后,无人岛的开发利用再次成为热门话题,允许在缴纳最低海岛使用金后使用无人岛。但至今还没有人拿出资金购买大洲岛的使用权。“之前有人提过,但没人实际做”。关于大洲岛的旅游开发,这里的渔民似乎也没提起多大兴致。“我们的生活就是打鱼,你开发你的,跟我们也没什么关系。”殷惠勇告诉我。他甚至没有听说过百公里外的蜈支洲岛。若是来日开发了旅游,大洲岛沙洲那几分鹊桥相会的意象保不准让它变成另一座“情人岛”——我联想到景区惯用的“指鹿为马”的宣传招数。
一座岛屿的命运、一座渔村的命运都将随着无人岛开发的大环境而变化。现在,这里仍毫无手机信号,你会在露营的夜晚见到漫天星光,也能在清晨像当地渔民那样躺在凉凉的沙滩上睡着觉等待日出。但当我看到帐篷周围的沙地上零落的啤酒罐和烟头时,我察觉到这座小岛的命运其实已经发生改变。如果再有人问起文章开头的问题,我会说:“我什么也不带来,什么也不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