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或将加入容克投资计划

2015-04-29李慧勇

证券市场周刊 2015年28期

加入容克计划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但关键是如何保证我国参与的主动权以及投资主体的利益。

6月底,李克强总理在参加中欧工商峰会时谈及中国参与欧洲(容克)投资计划的考虑。整体而言,该计划进展迅速,且市场前景广阔,但资金来源难以保证。对中国而言,加入该计划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但关键是如何保证中国参与的主动权以及投资主体的利益。

“容克投资计划”于2014年11月由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提出,旨在振兴欧盟境内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加快产业转型和提升欧洲整体竞争力。计划于2015—2017年间,调动公共和私人资本,实现投资总规模高达3150亿欧元。

这项投资计划包括三条主线:一是设立一个新的欧洲战略投资基金(EFSI)。二是建立一套可信的项目通道系统,确保资金的合理分配和有效使用,保证资金的项目收益。三是划定消除投资壁垒的路线图,通过改善金融环境和商业生态,并着力消除基建领域和服务行业的行政性和非行政性壁垒,确保投资计划尽快顺利落实到位。

从需求来看,欧盟投资缺口较大,“容克投资计划”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一是从整体投资情况来看,欧洲紧缩的财政政策带来了投资率的大幅下滑。2013年欧盟国家投资占GDP的比重约为19.3%,相比危机前的2007年下降了15%。相较于历史峰值的欧盟总体3700亿欧元的投资规模,目前的投资缺口高达2300亿欧元。

二是未来欧盟的能源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具有巨大的投资需求。根据欧盟2014年底的预测,到2020年,在运输行业完成10-T网络建设的资金投入为5500亿欧元;在能源领域,建设跨国能源网络,到2020年需要投入2000亿欧元。此外,要实现2020年的气候和能源目标,就要求到2020年实现每年2050亿欧元的投资总额,用于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

据上述估算结果,欧盟仅能源和交通运输领域的投资需求,在2020年前就约可以达到年均3000多亿欧元。这远远高于欧洲战略投资基金三年3150亿欧元的投资额。

加入容克投资计划对中国有利有弊,但总体上利大于弊。其中,积极的意义主要包括:

一是有利于发挥中国在基建领域的优势,对欧输出过剩产能。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处于中期工业化水平的中国有巨大的装备能力,而发达国家有高端技术、装备,还有‘后工业化’产生的创意。”两者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中国企业也可以借此参与欧洲基础设施的建设,输出过剩产能。

二是有利于中国企业规避经济、政治和法律方面的风险。“容克投资计划”的目标之一就是划定消除投资壁垒的路线图,改善金融环境和商业生态,并着力消除基建领域和服务行业的行政性和非行政性壁垒。

三是有利于国内企业快速提升技术水平。此番参与“容克投资计划”,可以有效地规避欧盟对我国设置的技术壁垒,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欧盟创新投资。

四是有利于中国一系列战略的积极实施。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对接,比如欧洲东部的路网设施可以同丝绸之路西端的设施相对接;作为回报,可能会得到欧洲国家在亚投行、一带一路等方面的更多投入;为即将到来的IMF 对人民币加入SDR 的审核,赢得欧洲小伙伴更大程度的支持;削弱美国的影响力,塑造全球经济统治的新格局。

当然,消极的影响也是存在的一是与“一带一路”有一定的挤出效应。二是投资计划的资金来源仍然未知,受欧洲债务危机以及经济缓慢复苏的影响,欧洲战略投资基金并无法保证可以吸引充足的公共和私人投资,资金来源仍然存在不确定性。三是中国以何种方式参与其中。

总体来看,中国参与“容克投资计划”的积极意义是显著的。但关键是如何保证在参与过程中获取一定的主动权并保证投资主体的利益。

作者为申银万国证券

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