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瓷的语言演绎生命的精彩
2015-04-29张扬李春梅
陈英是个“川妹子”,有着对陶瓷艺术的执着和创作上的率真。1992年,她考入中国唯一一所陶瓷高等学府——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设计专业,开启了她对陶瓷艺术的不懈追求。景德镇陶瓷学院是具有百年历史的陶瓷教育专业学府,前身为1910年创办的中国陶业学堂,肩负着培养陶瓷艺术创作人才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更是当代陶瓷艺术传播的摇篮。“有幸成为其中一员,是命运的安排,让我得以用瓷的语言演绎生命的精彩。”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她留校任教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美术系至今,一直从事陶艺教育。
中国的陶瓷文化源远流长,而集大成者非景德镇莫属,因此赢得“中国瓷都”美誉,“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瓷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分量。在景德镇,有成千上万的陶瓷从业者,来自四面八方和海外、国外的陶艺家,他们传承着陶瓷文化,以瓷表达内心,是陶瓷艺术的践行者。然而,“因几千年的经验积淀和陶瓷制作七十二道工艺流程的制约,形成了传统审美和艺术形态,公众对陶瓷艺术的理解更多停留在陶瓷材料的工艺性。但是,陶瓷艺术的现代观念的提出与实践,才真正是对陶瓷文化的时代贡献。”陈英对陶瓷创作的未来充满着乐观的情绪。她说,早期自己做了很多带有实验色彩与探索意味的作品,如陶艺装置《潮汐》《浮华系列》《古生物系列》均能感受到西方艺术痕迹,公众对于这些作品的理解有一定障碍,因“看不太懂”而失去了作品的传播价值。
2004年,陈英赴美国高校做访问学者,在此她发现许多优秀艺术品,以其浓郁的地域色彩以及文化内涵为其创作的精神支柱,形成他人无法取代的文化特征和鲜明的创作理念。回到学校的她,创作观悄然转变,挖掘学院派的陶艺创作与传统造物之审美价值,努力从母体文化中提取有价值的文化符号,寻找个人语言的表达,进行传承和创新。
从以前做“自己挚爱的东西”到如今做“公众能理解、能懂的东西”,审美价值不仅没有缺失,反而在被市场所接受的同时有了增强。“让更多的人能理解陶艺作品,喜欢陶艺作品。”最近,她的一批瓷画作品被上海的艺术传播机构选送巴黎和悉尼展出。
在教学生涯中,陈英不仅取得了优异的教学成绩,艺术创作也更加趋于成熟。她对“如何赋予旧的艺术形态以新的意义”的问题思考得更多了。这么思考着,摸索着,创作着,也延续着她的研究生导师黄焕义教授引导的创作方向,行走在陶瓷创作的道路上。
陈英说,陶瓷的绘画艺术,在历史的不同阶段,留下了绘画与陶瓷结合的经典作品,如“珠山八友”的陶瓷绘画作品。但在理论和美学上具有独立的文化地位和艺术身份,不仅需要当代艺术家不断地努力探索和实践,更要国家层面上的推动和艺术市场的引导才得以真正确立。
2015年,文化部专门设立了“国家艺术基金陶瓷绘画人才培养项目”,并由此奠定了“瓷画艺术”成为独立的学科。这是第一次国家级平台上对陶瓷绘画艺术的推动,参加研习的学者有来自国内的跨界艺术家群体,有陶瓷世家的传承者,有学院里年轻的硕士、博士学位教师,陈英也得以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当代陶瓷绘画高研班”。
她说,于大多数人而言,对陶瓷品的印象尚停留在传统形制和工艺品层面,在当代艺术不断创新的大环境下,陶瓷艺术也在寻求蜕变,探寻其当代语言和图式。作为一名陶艺教育工作者,执着于自己从事的陶瓷艺术创作。从个人独立探索的状态,到加入“高研班”,和一群执着于陶瓷语言表达的艺术工作者们共同学习,探索绘画与陶瓷之间如何融古创新,如何创造出有时代气息的陶瓷绘画作品,构建陶瓷绘画艺术的当代审美价值,是自己陶瓷人生的巨大转折。
陈英的陶艺及绘画作品,看到的是那些熟悉的花鸟鱼虫,传统技法,似曾相识,又不曾见过。原因在于她使用变幻莫测的高温颜色釉来营造画面和空间感,釉上以新彩和粉彩结合强调动与静、虚与实对比,画面层次丰富,充分发挥高温颜色釉的不可复制性,绘制相适应的题材,使作品呈现不同的审美感受。
追求工笔瓷画语言的写意性,是当下陈英的创作方向,传承前人工笔画技法的精妙,又要摆脱其束缚,避免面面俱到。尊重传统,又必须创新,将“形”的工细和“意”的高远不着痕迹的有机结合。
创作中,颜色釉的调配组合是关键,根据画面需求施釉,以多种颜色釉营造出扑朔迷离的梦幻般的意境。高温颜色釉的画面肌理感强,体现出当代陶瓷绘画的一种创新诉求。线条和工艺是传统的,表达方式是当代的,她新近创作的作品《月光下的鸢尾花(2015年)》《雀鸟双栖图(2015年)》等之所以受到大家喜爱,正是梦幻诗意般的意境营造和工笔写意技法的日臻圆熟。形态各异的折枝花卉精勾细描,与颜色釉天然成趣的写意效果相呼应,为严谨细腻的工笔画增添了活力。
陈英的作品融入了对自然和生命的关注,把对生活的感悟植入对一草一木的描绘之中。她认为花卉、植物之类的题材,更多承载女性思维中的纤与柔。《心悦·花开》等作品弥漫着一丝淡淡的忧愁和朦胧的哀伤情绪,从中可以体会到一种独特的美,包含着一层猜不透的诗意。
瓷都景德镇——这座江南古镇,从汉代冶陶至今,千年窑火生生不息。从陈英身上,我们感受到来自“瓷都”景德镇的陶瓷工作者们求新求变所取得的突破,也可看到立意于文化艺术创意的继承和变革。“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瓷器作为独特的艺术载体,陶瓷绘画语言必将焕发出绚丽的光芒。景德镇千百年来积淀的包容性、创造性,也注定她将成为当代陶瓷艺术创作的国际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