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者来函

2015-04-29

中国周刊 2015年12期

深圳 郑小姐

“也许你暂时去不了远方,但你不能停止放逐灵魂和脚步的努力。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我喜欢旅行,走走停停,去了很多地方。看风土、读人情,那些异彩纷呈的地方总能带来心灵的触动。

尼泊尔是让人的心静下来的地方,我去过很多次,也非常喜欢。但是很可惜,那次悲惨的大地震不仅重创了尼泊尔的国民,也阻住了很多前往尼泊尔的脚步。“天堂的国度”一度被隔绝在遥远的世界尽头。

但其实我们都很关心,关心这个国家震后的命运,关心曾经的朋友是否都安好。

《重回尼泊尔》让我看到了一个坚强、生生不息的国度。即使地震带来的灾害如此严重,人们重建家园的决心和努力如此让人钦佩。

重回尼泊尔,贵刊的文章让我在计划下一段行程的时候,重新聚焦尼泊尔,这个世界屋脊离天堂与神灵最近的地方。尼泊尔,我来了。

上海 马先生

“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打开电视、网络,污染一直是我们国家备受关注的话题,已经深深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只是一个普通公民,做不到卢广先生这般,如此直视和正视我们社会的“阴暗面”。

我很钦佩卢广先生,他用他的镜头记录下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也许很多人认为他的照片很丑陋,然是我认为更丑陋的是照片里反映的事实本身。如果每个公民都有卢广先生这番责任和真诚,那么我们社会的污染就不会严重到现在这番程度。我们的社会需要警醒,需要反思。越多的人了解我们生存环境的珍贵,越多的人会自动、自发地为建设绿色宜居的社会而努力。

读了贵刊的报道,也让我更加了解了卢广这个人。感谢《中国周刊》能刊登这么棒的文章,期待下一次报告。

河北 丁彦冰

尊敬的编辑,您好!我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我感觉现在的大学生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家里万事有爸爸妈妈张罗着,在学校里除了学习,也不用操心其他的事情,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

但其实,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生于九五后的我们,年轻、充满勇气,我们很想多了解这个社会、深入这个社会。贵刊和中华青年精英基金会联合主办的“青年中国行”提供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实践机会,这个活动在我们学校也有开展。我也报名了,虽然不幸落选了。

青年中国行活动也可以让更多的学生长长见识,看看外面的世界,不拘在那小小的生活圈子中,不像温室的花朵。小花朵也总有一天要长大去面对更多不是吗?

明年如果有机会,我还会报名参加“青年中国行”这个活动,也希望《中国周刊》能继续报道这个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