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问题的解决,需要伦理自觉
2015-04-29赵烨
谈生活垃圾问题有许多视角,我从生活垃圾的产生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角度谈一谈感受和经验。事实上,只要生活就会产生生活垃圾,但如果人们有节约意识,有垃圾变废为宝的意识,主动改变一下传统习惯就会有令人惊喜的成果。比如北京烤鸭,原来是用桦木慢慢烧烤,烤鸭的过程有灰烬和污染气体排放。现在用电热炉替代桦木烧烤,就没有焚烧的粉尘污染。我建议这应当是值得提倡的烧烤业的一场普遍性的转变,不是个例的变化,因为它符合或满足人们环境友好的原则。如烤香肠、烤羊肉串,烤饼等都应当仿照。再如日本,发明了一种粉碎茶的工艺,茶叶与水熔融没有残渣漂浮或沉积,泡这种茶喝,喝茶水等于喝茶一样,最终没有残留物,不会产出垃圾。这带来一个启示: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要么变成垃圾,要么变成可进入循环的物质,多想一想变废为宝的途径和方法,可能就会使我们不经意间丢弃的东西不再丢弃。
这就要改变个人消费观念、城市消费观念。个人消费观念中要确立绿色消费、简约消费,这是不容易做到的,因为个人消费总是与个人偏好紧密相关。众口难调,是说适应众人的需求难,允许千差万别的消费方式,包括奢侈消费,甚至浪费。在生活垃圾危机的今天,我们倡导绿色消费或简约消费,是一种规范性的引导,并把这种行为赋予生态文明的形象和荣誉,现在迫切需要政府“立竿见影”,因为这是移风易俗生活方式的革命。
我记得小时候,生产队为了堆肥,都到城里承包公厕,掏粪马车从农村出发,到城里满载而归,运到堆肥场。一到春节前,堆肥场“倒粪”是必须花人工做的。粪堆被倒腾一遍,把内部的热量与外部的寒冷冻粪块融合,形成含氮、磷、钾等主要成分的腐殖质。到4月种地时再把这些有机肥料与种子一起散播在耕地上。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物质循环啊!但现在早就没有这个生态循环的景象,现在有的是把城镇的垃圾往农村拉,找个地方抛在那里。但城镇越来越扩大,使垃圾没地方再填埋了。如北京周围是什么?河北,首钢搬迁到河北的曹妃甸和秦皇岛,首都人民怕污染,河北人民不怕啊?!这要类比西欧的话,葡萄牙周边是西班牙,就可能造成跨国污染。所以,西欧各国都非常重视垃圾收集和处理以及综合利用,即使不重视,邻国也要提醒你重视。我们国家大,在南方可供填埋的地方已经成为稀缺,加之全年温度居高不下,垃圾危机严重,百姓起来控告,客观上促进了垃圾处理,但这仅仅是局部的,被迫的。在北方尤其是黑龙江有6个月的冬季,生活垃圾填埋在低温下隐藏不易挥发,掩盖了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到了夏季,生活垃圾臭味熏天,而且苍蝇等害虫满天飞的状况,往往发生在边远的农村和远离人居住的地方,这也在客观上减弱了垃圾问题的危害性。
我们国家生活垃圾填埋这种处理方式越来越没有市场了,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土地的价值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政府要买生活垃圾填埋场是永久性的,现在土地种植经济作物每年收益非常可观,政府要想买断每平方米土地的价格越来越高。二是垃圾填埋带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不仅是臭味,还传播病虫害,甚至污染地下水等,没有人愿意以生活垃圾为邻居,“避邻现象”或“邻避现象”成为普遍的心态。三是垃圾填埋的工艺越来要求越严格,像以前那样随意抛放是绝不可能了,现在政府鼓励举报,所以,垃圾填埋的成本越来越高,也客观上增加了投资其他垃圾处理方法的替代。
在北京奥运期间,政府领导让我讲讲绿色奥运,我想到了悉尼的奥运场地。澳洲的土地和空间很多,但开奥运会就是用的一片生活垃圾填埋地进行生态恢复后启用的场地。该国这样做的资金用的是奥运的基金。联想到我国北京奥运,用的都是人工铺设的草地啊,都是那些原来有用的地改造的。生活垃圾问题是个“垃圾意识”和“垃圾文化”问题,人们要确立这种意识和文化,习惯讲究按照好的垃圾投放和处理方式行事,这件事不是一个人、几个人的事,也不仅仅是垃圾处理产业的事,而是全社会都联动的事,既然这样就是政府第一责任的事,纲举目张。不能像现在这样,政府只管生产和消费,不顾生活垃圾的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