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泾县古伞桐香

2015-04-29何传真

中国周刊 2015年12期

“中国宣纸之乡”泾县,流传着一种说法,“章渡干子孤峰的伞,黄田的姑娘不用拣”。孤峰油布伞是中国古老制伞工艺的延续,被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

1949年9月,我虚年九岁还欠两个月,父亲为我报名就读孔城小学的三年级。上第一节数学课时,我稀里糊涂,什么也不懂,惶恐之下背起书包,一股脑儿跑回了家。

我告诉母亲,不想上学了。母亲急了,好说歹说:“读书能做大事。”“不到学你就去捞狗屎。”“只要你到学,要什么就给你买什么。”……

翌日,天下着雨,母亲一早就为我准备了早饭,催我到学。我耍赖,“斗笠漏雨,我要伞!”母亲温柔地抚着我的头,说了声,“你快吃早饭”!就急急忙忙出门了。

约莫半个时辰,我刚吃好早饭,母亲就回来了,身后神秘地藏了一物。见我依旧噘嘴不乐,将身后之物展示,“小孬子呃,你看!”

“啊,黄油布伞!”我顿时眉开眼笑。慌乱地背上书包,用很大的力气,撑开那把黄油布伞。站在雨中,雨敲打在黄油布伞上,哔哩啪啦,水花四溅,溅到了母亲脸上。母亲笑了……

那一时段,我巴不得天天下雨,天天撑开这把黄油布伞 ……我喜欢黄油布伞鲜艳的色彩,喜欢黄油布伞被雨敲打着的声音。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雨伞的国家,传说鲁班在乡间为百姓做活,媳妇云氏每天往返送饭,遇上雨季,常常挨淋。鲁班在沿途设计建造了一些亭子,遇上下雨,便可在亭内暂避一阵。亭子虽好,总不便多设,而且春天孩儿脸,一日变三变,夏季雷阵雨,说来就来,以至“迅雷不及掩耳”。云氏突发奇想,“要是随身有个小亭子就好了”。鲁班听了媳妇的话,茅塞顿开。这位本领高强、无所不能的中国发明大王依照亭子的样子,裁了一块布,安上活动骨架,装上把儿。于是世界上第一把“伞”就这样问世了。

伞古老的称谓为“簦”。到了后魏时期,伞被用于官仪,老百姓将其称为“罗伞”。按照官阶大小高低不同,罗伞的大小和颜色也有所不同。皇帝出行要用黄色罗伞,以表示“荫庇百姓”。

但伞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主要目的还是为了遮阳、挡风、避雨。东汉蔡伦发明纸后,就出现了在纸面上涂桐油的油纸伞。伞面材质换成布,就是油纸伞。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著名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中就有很多大油布伞的画面。

伞在中国诞生之后,随着对外开放和交流的日益扩大,也就逐渐传到了国外。

日本在唐朝时先后向中国派出了 19 批共500余位“遣唐使”,有医师、画师、音乐家及各方面的学者,他们到中国观摩和学习中国文化,不仅把中国的历法、天文、音乐、美术等文化带到了日本,也把包括制伞工艺在内的多种生产技术、制造工艺带到了日本。

1747 年,英国一位叫祖纳斯的商人到中国旅行,发现中国人打着油布伞在雨中行走,雨停后把伞一收,随身携带,甚为方便,回国时便买了一把。回去后不久,正逢一个雨天,他便撑开带回去的那把雨伞在伦敦街头行走。按当时英国的宗教传统认为:天上下雨是上帝的旨意,用伞遮住雨就是违反天意,是大逆不道的。他因此受到嘲骂和诅咒,甚至有些人向他投掷鸡蛋。但是,雨伞的好处却人人可见,终于在一片反对声中逐渐盛行起来。到 19 世纪中叶,雨伞成了英国人的生活必备品,而且用伞也成了英国人的一种荣耀。

油布伞在市井中被广泛使用,由于伞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太密切,生活中有了“晴天带伞、饱带干粮”生活谚语。笨重的油布伞没有西湖绢纸伞的风情诗意,也没有现代伞的轻盈便利,但却坚固、廉价和实用,倍受顾客的青睐,在大江南北、淮河两岸占有一席之地,优良的品质、生活的习惯使这一传统民间制作工艺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特有的生活魅力从而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可以这样说基本上家家都有油布伞,有的人家还在伞上写上自家的名字,防止丢失。

记忆中的这把金黄的油布伞来自安徽泾县。泾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境内山高林密,溪涧纵横,素有“山川清淑、秀甲江南”之誉。泾县汉初置县,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出产的宣纸、宣笔、雨伞和茶叶是古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泾县制伞历史悠久,《泾县志》记载,明清时已相当鼎盛,尤以孤峰制伞最为有名,当时有句民谚:“章渡的干子孤峰的伞,黄田的姑娘不用选。”记录了当时制伞业繁荣的景象。

泾县孤峰油纸伞选用山中五年以上老毛竹做伞骨,精选上等檀木做伞芦,纯棉布或丝绸经熬熟后的天然的桐油及辅料涂制成品做伞面料。油布伞防水性好、牢固结实、抗大风、经久耐用还防雷。它是中国古老制伞手工艺的延续,制作精湛、美观,内涵丰富,寓意吉祥,每道工序要求高,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智慧的结晶,被专家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对研究传统的制作工艺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但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制伞工艺已慢慢地淡出了历史的舞台。泾县孤峰油布伞这一传统制作技艺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郑家是孤峰村的制伞世家,郑国民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制伞好手,但兄弟姐妹6个,只有他承继了家族的传统事业。1987年,初中毕业的郑国民进入孤峰雨伞厂学习制伞技艺。当时油布伞业正由盛转衰,产销量逐年递减,制伞工人收入减少,有的雨伞厂连工人工资都发不出。油布伞厂倒闭的倒闭、转产的转产,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全县乃至全安徽省专业制作油布伞的厂家只剩孤峰雨伞厂一家。

1991年,郑国民自筹资金,创办了个体油布伞厂,并凭借精湛的技艺和美观耐用的产品,成功地在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国民油布伞”还走出国门,每年出口到日本、韩国、德国等国。

为切实做好油布伞制作技艺的保护,泾县组织对油布伞的生产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论证,最终孤峰油布伞制作技艺和其它五项传统手工技艺一道申报了第四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郑国民不仅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成为全国制伞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油布伞行业标准制定专家组成员、国家油布伞行业标准主要起草人之一。

“油布伞和油纸伞虽然伞面的材料不同,但是制作的工艺却是相通的。”油布伞是全手工制作,制作技艺长期以来全靠老师傅的口传心授,师徒传承,世代相传,工匠全凭悟性和长期的实践积累才能掌握。一把油布伞从材料到成品一般需一周左右时间。由于没有专用的设备,因此操作要领全凭多年的实践经验。

制作油布伞选材的质量要求非常高,主要材料是毛竹、布、桐油;辅料主要是铁丝、棉线、铁钉等。选毛竹很关键,过粗、过细都会造成原材料不同程度的浪费;伞布以上等的棉布为最佳,也有按客户的要求用花色布料做伞布的。

整个工艺流程共有12道工序,分别为选材、量尺寸、刨竹节和分片、打孔、排竹、套伞头、伞骨与伞头相连、制伞面、上布、刷桐油、盖章或署名、晾晒。

伞架制作,首先做伞头,选干的檀树锯断,制成伞头、伞撑,并分别打孔、分槽。制作伞柄需选上等青毛竹,粗细适宜,刨除竹节,用火烤热整直。安装伞头,将成品伞头安装到伞柄上,打孔后固定。安装伞柄,在伞柄设定的位置上打孔安装钢丝撑后,再把成品木伞撑套上。伞骨制作,将毛竹按尺寸经分格、劈开、削制等制成短骨、长骨,在短骨、长骨的既定位置上打孔,并用铁钉连接成形,将伞柄与伞骨连接并用钢丝固定,伞骨成形。

选上等白棉布,按设计尺寸裁剪成瓜片形,用缝纫机缝合成形,将伞衣套装在伞骨上,用铁丝固定伞顶部,用针线固定伞脚部,白坯伞成形。将生桐油熬熟,并兑进少许黄漆调和,用软布蘸桐油均匀涂抹伞衣,涂上桐油的伞衣呈现出特有的黄色,稍干后二次涂抹完成。

“传统的油布伞制作技艺需要传承和保护,但并不是断面式的保护。传统的工艺也需要与时俱进。”20多年来,郑国民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在传统油布伞的基础上,进行产品创新,融会贯通了很多艺术精髓。比如专门出口日本的樱花伞,日本女性踏青游玩或艺伎表演时都会带上作为装饰伞,其伞面上的樱花全为手绘。“手绘樱花这道工序很重要,”郑国民说,“要是没有画好,这把伞就报废了。”为了伞面的绘图,郑国民可没少花心思。他专门与浙江美术学院合作,终于解决伞面绘图的难题。工艺伞还讲究绕线和穿花的工艺,穿花根据伞型有多种花样,要求花线颜色和花型不能错乱,工艺非常复杂。为了掌握几乎失传的“满堂花”制作工艺,郑国民多方打听,终于得知四川泸州还保留着“满堂花”的穿花技艺,便立即前往“拜师学艺”,经过数月的虚心请教,终于取经成功。伞柄制作看似简单,但要将伞柄和剑鞘合二为一可没那么简单。竹制的伞柄中要容纳伞撑的位置,剑在竹节中穿过的位置和角度也只能有一两毫米的误差,否则前功尽弃,为了“严丝合缝“,郑国民又是一番摸索。

“要保护油布伞制作技艺,一家是孤掌难鸣的。”谈及下一步打算,除了继续进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郑国民还打算在油布伞的基础上研发庭院伞,进一步提高油布伞的观赏性和艺术性,将油布伞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

撑开金黄油布伞,飘起淡淡桐油香!

母亲为我买的那把黄油布伞早已不见踪影了,但对黄油布伞的记忆将永远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