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大熊猫繁衍生息的“诺亚方舟”
2015-04-29洛凌
1869年,法国传教士皮埃尔·阿尔芒·戴维在四川雅安宝兴县蜂桶寨乡新华新村发现了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而震惊世界。2006年,以雅安为主的邛崃山系四川大熊猫栖息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这里保存有全世界30%的野生大熊猫,被誉为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经历800万年沧海桑田,这座有着千万公顷森林的“天然生物基因库”见证了包括大熊猫在内的诸多古老而丰富的物种间与生俱来的生存方式,以及它们的强大与弱小,巅峰和黯淡。
熊猫故乡的自然之谜
初冬的阳光温暖和煦,窗外漫山遍野的红叶和彩林摄人心魄。
从雅安出发,经国道318线、省道210线,74公里就是宝兴县。99.7%的山地生长着2000多种高等植物,森林覆盖率达71.52%,造物主赋予了宝兴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距宝兴县城西北约三十公里,一个古老的村落——戴维新村隐匿于深山之间,洋气的名字给人带来时空与地域交错的穿越感。在离戴维新村不远的半山坡上,一座四合院式川西民居的红墙碧瓦,从两山的绿色中突兀出来,这是一座有着176年历史的古罗马拜占庭式全木结构古教堂。从邛崃山脉中段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邓池沟东侧的山脊往下望去,它透出一丝神秘的庄严和肃穆。这里流传的不仅仅有传教士传播福音的故事,更蕴藏着一个上帝留给世界最神奇的珍宝。
1869年的早春二月,身穿中式斗篷、头戴毛皮帽,蓄着山羊胡子,眼神锋利的皮埃尔·阿尔芒·戴维从成都出发,他是四川省宝兴县邓池沟天主教堂的神父。沿着四川盆地边缘到了邛崃,经西河的马湖、火井等场镇,戴维到了芦山县三汇场(现名大川镇),在当地人的带领下,他翻越了3000多米的大翁顶,来到宝兴县盐井乡,一路整整走了8天。在一户姓李的地主家里,神父看见一张“从来没见过的黑白兽皮”,身为生物学家的他意识到这是一个从未被世人所知的动物新种。当晚戴维在日记中写道:“找到这种动物,一定是科学上的一个重大发现。”接下来的几天,他像着了魔一样钻进当地猎人所说的高山密林里,直到十多天后,猎人捕捉到一只“黑白熊”活体。当晚,戴维就匆匆写下了寄给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米勒·爱德华兹的报告。在今天的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已经发黄的纸页上,我们依然能感受到神父当时的兴奋之情:“在欧洲标本收藏中我还从未见过这一物种,很可能它是科学上的新种!”
收到戴维神父从中国四川寄来的“黑白熊”标本后,著名的博物学家、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米勒·爱德华兹惊讶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发现。他惊呼道:“难以置信,真有这样的生物?” 随后,这位世界上第一个给大熊猫作出“身份鉴定”的人发表了题为:“论西藏东部的几种哺乳动物”文章,将这个新发现的物种命名为“大熊猫”。这一个惊人的发现立刻震惊了世界:在遥远的东方,竟然存在着冰川时代的“动物活化石”!
虽然大熊猫为人所知,并不始于戴维神父的发现,因为中国人对大熊猫的记载和认识,比他早了近3000年。公元685年,一对大熊猫活体和70张大熊猫皮就曾作为武则天时代的大唐国礼。但戴维无疑是把大熊猫介绍给西方世界的第一人,自此一个物种让世界“发烧”,从19世纪发现大熊猫到现在的100多年间,西方的“熊猫热”一直高烧不退,这是绝无仅有的。
戴维在中国四川雅安宝兴发现了大熊猫,并把它介绍给世界的同时却留下了一个未解之谜,大熊猫为什么会在此栖息?北纬30度,一条奇特而神秘的纬线,它贯穿四大文明古国,著名的埃及金字塔,传说中沉没的大西洲,神秘的百慕大三角,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都在这条纬线附近。不知是上天的安排还是冥冥之中的巧合,被称作“大熊猫老家”的四川雅安恰巧正踩在这条神奇的纬线上。
俯视中国地图,从四川、云南到西藏,地图的颜色渐次变深,这意味着海拔高度不断递增,一级级抬升的山峰犹如天梯,抵达高耸的世界屋脊。地处北纬30度的雅安处在盆地向高原过渡的生态阶梯之上,成为沟通川、藏、滇各名族的边缘走廊,把高原风光、地理奇观、各族风情连成一线。青衣江和陇西河交汇,冲积出了由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这方小小的河谷,雅安扼守其间。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神奇的雅安,这里气候温和,冬少严寒、夏无酷热、雨量充沛,境内山脉纵横、地表崎岖,地貌类型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按《四川省地貌区划》分区,其跨越四川西部高山、高原和东部盆地、山地,两个一级地貌区,分别属于盆西平原区、峨眉山中山区、凉山山原、西昌盐源宽谷中山、龙门山山地、贡嘎山极高山等6个三级地貌区。北连邛崃山余脉,西靠大雪山,南接大凉山,东部低山丘陵。最高点在南缘石棉与康定、九龙三县交界的神仙梁子,主峰海拔57933米,最低点为青衣江河谷东端,海拔515.97米,相对高差达五千余米。山地面积占94%,其中海拔3500-5000米的高山占21%,海拔1000-3500米的中山占69%。大渡河及其支流青衣江流经,流域面积达97.1%。
在雅安中部和东部,由燕山期——喜山期运动形成一系列单个规模较小的背斜和向斜,在地貌上明显反映出背斜成山,向斜为谷,如盛产名茶的蒙山,青山叠翠的周公山,均属背斜山。名山向斜、雅安向斜、中里向斜、芦山向斜等,均成地势低凹的谷盆地。由于地质构造遭外力破坏,背斜也可成谷,宝兴背斜轴部被宝兴河沿轴向侵蚀成谷,构成了高山峡谷地貌景观。中段转成东西向,导致南北坡气候、植被的差异,北坡雨水充沛、湿度大,林木茂密,一派生机景象。南坡则雨少、风大,植被覆盖度小。这一地区的断裂构造导致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岩层通过弧形冲断层,层层向弧外侧仰冲,使处于金汤弧东翼的宝兴、天全两县的西部,地势高耸,形成高山,如夹金山、二郎山。巍峨的高山屏障着暖湿气流的西进或北上,形成东坡气候阴湿多雨,为植物生长、动物繁衍提供良好环境,成为山峰险峻、林木苍苍、动植物种类繁多的自然生态完美的保护区。
每年,东面四川盆地上冲的暖湿气流与西面青藏高原下沉的气流与在这里交汇,使得雅安成为中国雨量最多的城市,俗称“雅无三日晴”。一年365天,雅安细雨霏霏之日有180天之多,年降雨量1800毫米以上,因而又有“雨城”、“西蜀漏天”之称。这和雅安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密切相连:雅安东面是平畴千里的四川盆地,西侧是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处于这两种天壤之别的地貌环境之间,常受高原下沉气流和盆地暖湿气流的交互影响,加上从印度洋来的西南季风挟带大量水汽,常被迫绕高原东移进入雅安境内,这几种气流相互作用,使雅安气候呈现雨量大、雨时长、雨日多的特点。
湿润空气与3800米的海拔高差使得各种不同的树林交织在一起,当山顶的针叶林和灌丛草甸还在用纤细的枝干躲避寒风和细雪时,山下的常绿阔叶林早已开始春天的绽放。毫无疑问,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独特的地理地貌、自然气候才孕育出大熊猫神奇的生命,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在经历了两次大地震后,雅安依然是大熊猫繁衍生息的“诺亚方舟”,成为中国大熊猫不可或缺,也无法替代的大熊猫栖息地和核心区。
世界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之一
2006年7月12日,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议上,“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无可争议地通过了审议,成为该年度首个被顺利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为什么能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四川省是中国大熊猫种群的主要分布省份,2015 年初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全国现有 1864只野生大熊猫,其中 1387只分布在四川省,占到了七成。四川省的野生大熊猫主要分布于岷山和邛崃山等区域,而位于邛崃山系的雅安市,现有野生大熊猫340只,大熊猫栖息地面积54.8万公顷,占四川省、全国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的27%、21.3%,居全国地级市第一。
毫无疑问,雅安是中国大熊猫栖息地面积之最。世界自然遗产唯一评估机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给出的的评语是:“全世界30%以上的大熊猫都在提名地内,构成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毗邻的大熊猫栖息地。提名地也是繁育大熊猫种群的最重要的大熊猫资源库。提名地还是所有温带区域中植物最丰富的地方。更显其重要的是,它被保护国际(CI)选定为世界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之一,被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确定为全球200生态区之一。其显著价值还表现在,提名地具有广阔的面积,保护了大量地形、地质特征和动植物物种。提名地具有独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并能体现生态系统的管理系统如何能在国家和省级保护区之间协调运作。”
大川镇位于青衣江上游,在大川镇西部铜厂河河谷(芦山黄水河大熊猫基因交流走廊带,是邛崃山系大熊猫栖息地最重要的走廊带)。青衣江蜿蜒流过,它的源头是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尽头则流向世界文化遗产乐山大佛。它从雪山之巅开始酝酿,沿着千沟万壑奔腾而下,挥别夹金山的怀抱,将肥沃的土壤推向沿岸等待繁衍的丰富生物种群。千万年来,正是这条流长289公里、落差2844米的河流,用伟大的力量,推动着流域内难以计数的物种蓬勃生长。
美国和英国等国家的学者很早就开始对邛崃山系的生物进行研究,并到实地搜集有关信息,这里一直是让全世界惊叹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库。“凡是搞生物研究的,都该来雅安看一看。”曾在雅安进行生物调查研究的来自中科院北京动物研究所的专家何芬奇说。过去20多年间,他到雅安的次数已有上百次之多,足迹几乎遍及包括宝兴在内的雅安六县两区。包括川金丝猴、牛羚、鬣羚、斑羚、藏酋猴、绿尾虹雉、雉鹑、山溪鲵、重口裂腹鱼、大卫两栖甲、珙桐、华西贝母、宝兴龙胆、四川红门兰等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它们同大熊猫一样,从这里开始为世人所知。
据雅安市林业局提供的数据显示,雅安境内分布着470余种陆生野生动物,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17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58种,四川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种。同时,雅安还是生物学界重要的动物模式标本诞生地,19世纪后叶以来,在夹金山地区发现的新种和亚种中,有脊椎动物82种,以宝兴命名的动物就有5种,其中鸟类有两种,两爬类有3种。该区域恰恰是是邛崃山-大相岭大熊猫栖息地的重要走廊带,大熊猫种群密度很高。
就在今年年初,雅安宝兴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水沟管护站工作人员通过红外相机拍到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雪豹后,又拍到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金丝猴。这是雪豹、金丝猴,在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首次亮相。而在离它们不远的天然林附近,分布着数目众多的大熊猫痕迹点和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被誉为“绿色熊猫”的珙桐。事实上当年在发现世界上第一只熊猫之后,冰川时代的“植物活化石”珙桐也进入了戴维神父的视线。在这里,他发现并命名了69种动植物,其中包括被誉为“昆虫活化石”戴维两栖甲、川金丝猴等珍稀动物,其撰写的《戴维神甫日记》、《戴维博物志》两本书,成为后代学者到夹金山教学考察的“探秘宝典”。
在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眼中,大熊猫不仅是中国的国宝,也是全球自然保护事业的标志和旗舰物种。什么是旗舰物种?它的价值和意义何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提供的资料显示:旗舰物种(Flagship species)是一个保护生物学的概念,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仅分布于某些特定的生态系统中,是这些生态系统存在的标志,通过关注一个旗舰物种和它的保护需求,便于管理和控制大面积生境,这不仅是为了这些受关注的物种,而且是为了其他影响力较小而鲜为人知的物种;二是对于人类而言,旗舰物种大多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美学价值或文化价值,所以旗舰物种常被用来唤起公众对保护行动的关注,就像是一个生态环境保护的代言明星。
相比于旗舰物种,另一个保护生物学的概念也常被提及,即伞物种(Umbrella species)。伞物种是该物种的生境需求能涵盖其他物种的生境需求,在保护它可存活种群的同时,能够有效保护与它生活在同一生态需求集团中的其他同域种群。以伞物种为保护目标开展优先保护行动,能够庇护同域分布的其它物种进而保护整个区域的生态系统。对于生物保护工作者而言,如果一个物种既能作为旗舰物种在社会层面引起公众对保护的普遍关注,又能作为伞物种庇护其它同域分布的物种进而维持所在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那么这一物种无疑是完美的。在自然世界里,大熊猫毫无疑问的就担当了这一角色,尽管它作为珍贵的自然遗产有着远超越于生态学范畴的特殊意义。
而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不仅是地球历史与地质特征研究的典型区域;陆地、海洋生态系统和动植物演化的典型区域;自然景观和美学景观集中的区域,更是生物多样性与特有物种栖息地的全球性典型代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不仅是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遗产地,还是一座“天然的生物基因库”与“活得博物馆”。
据四川省第四次大熊猫调查记录,与大熊猫同域分布的野生脊椎动物中,遇见频次最高的前五种野生动物为羚牛、野猪、斑羚、鬣羚、毛冠鹿。此外还包括川金丝猴、四川梅花鹿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种,藏酋猴、猕猴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8种。据统计,目前在中国野生大熊猫分布区生活有哺乳动物179种,约占中国哺乳动物总数的32%;鸟类565种,约占中国鸟类的39%;爬行类81种,约占中国爬行类的20%,其中近一半为中国特有的物种。两栖动物92种,约占中国两栖类的26%。132种淡水鱼类,约占中国鱼类的4%。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大熊猫项目对目前大熊猫分布区的生物多样性统计显示,在作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区域的大熊猫分布区内开展针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工作,会同时保护超过10000种的种子植物(约占中国种子植物的33%)和超过1000种的脊椎动物(约占中国脊椎动物的17%)。在这些物种中,被IUCN红色名录评定为受威胁的超过290种、列入或拟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名录的超过400种、属于中国特有物种的超过500种。
最后的熊猫净土
雅安市共有7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分别为:蜂桶寨、栗子坪、贡嘎山(石棉部分)、喇叭河、大相岭、羊子岭和大川河自然保护区。其中,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的卧龙、黑水河、喇叭河三个自然保护区形成一个保护型铁三角,而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处在铁三角的中心地带,是邛崃山系大熊猫栖息地关键性的走廊带。保护区内现有两条与芦山县大熊猫栖息地相连的通道,一条是在穆坪镇东面与芦山太平乡的大熊猫栖息地相连;另一条是在邓池沟与黑水河沟尾的大熊猫栖息地相连。因此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连接邛崃山系的大熊猫栖息地,促进大熊猫种群间基因交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护大熊猫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1975年,在戴维当年发现大熊猫的穆坪——现在的雅安市宝兴县,建立起面积达39039平方公里的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蜂桶寨方圆辽阔的山地均属邛崃山系夹金山脉,海拔4930米的夹金山主峰晶莹剔透,高高耸立在保护区西北角,从这里发源出青衣江的涓涓细流。它也是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中徒步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即使在70年后的今天,重新踏上这条艰险道路也需要莫大的勇气。很多时候人们不得不面对近乎垂直的山崖,攀着树根从一块岩石爬到另一块岩石,而且还要默默祈祷不要迷失在茫茫的浓雾之中。而看似笨拙的大熊猫却能够灵巧地应对这样的地理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蜂桶寨还是四川乃至全国发现动植物模式标本最多的自然保护。区内群山环抱,翠谷纵横,森林茂密,箭竹遍地。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区内野生动植物生存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据统计,生活在保护区野生动物达378种,其中属国家一、二、三类保护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牛羚等30余种,各种植物400多种。由此可见,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世界第一只大熊猫以及金丝猴、珙桐的模式标本产地不足为奇。
据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大熊猫及森林生态系统是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保护区300余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和缓冲区,除测绘调查和科学研究外的其它人为活动已被严格禁止。区内建有大熊猫饲养场、医疗室、育婴室、科研陈列室、动物驯养繁殖场和抢救室等,驯养大熊猫、小熊猫、黑熊、马来熊、红腹角锥等多种动物。四十余亩大熊猫半野生饲养场,放养有大熊猫、白唇鹿、小熊猫等。
通过多年开展保护管理工作的经验,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逐步建立了一整套相对完善的保护管理体系。1984-1987年与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WWF)合作开展进行了大熊猫、亚洲黑熊的生物、生态学研究工作。自1999年起,上述双方合作,开始进行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监测工作,这也是保护区建区以来首次开展野外监测工作。2000年开始,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纳入天然林保护工程,保护区开展以天然林保护为重要内容的野外巡护工作。
作为大熊猫的故乡,历史上蜂桶寨自然保护区究竟生活有多少大熊猫,已无从考究。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的三次大熊猫资源调查,可以给我们勾勒出近40年宝兴和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兴衰变化的脉络。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宝兴县大熊猫的总体数量从328只骤减到75只。从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后期,其数量又迅速回升至143只;同期,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内大熊猫的数量也从23只恢复到38只。究其原因,大规模开采大理石矿、高强度砍伐森林、大熊猫主食竹大面积开花枯死以及捕捉调拨,造成了前期大熊猫种群的衰退。
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雅安对全市大熊猫及栖息地展开野外调查。对比大熊猫第三次调查结果,雅安市野生大熊猫数量从259只增长到340只,大熊猫个体数量占全国的18.24%、占四川省的24.51%。截至2013年底,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圈养大熊猫已达59只,占四川全省圈养大熊猫的18.8%。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大熊猫放归之乡”的石棉县,建有四川省唯一的大熊猫野外放归基地,已先后放归4只大熊猫。
调查显示的情况让人可喜,但大熊猫栖息地存在不容忽视问题。“孤岛化”、自然灾害和大熊猫分布区落后的生产方式影响大熊猫种群复壮,其中大熊猫栖息地天然林破坏最令人堪忧。十几年里更多的公路、铁路、水电站修进了山里,格外加剧了这种状况。
世界在改变,对于大熊猫这样一个脆弱的物种而言,人类所能做的就是尽力保护和改善它的生存环境。“大熊猫栖息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即将迎来第十个年头,在这个时间点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总结更是反思与重构,什么才是对大熊猫真正的保护?那就是栖息地比大熊猫本身更重要,如果栖息地没有了,纵然我们可以把濒危的大熊猫圈养起来,但圈养的大熊猫还有多少价值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