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林皆伐:最难下笔的卷首语
2015-04-29
冬季挟威而至,北风呼号,冰临城下。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还有一件更让人震惊和寒心的事件: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大川镇和宝兴县蜂桶寨乡新华村等地,以“低效林改造”为名义的近2万亩大面积天然林遭皆伐!
毁林位于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内,200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自然遗产。
这块相当于四分之三个成都市面积的天然林惨遭皆伐,不用闭上眼睛,我们都能想象到那是何等惨烈的场景!这片曾经生机盎然的土地,几年间就变成了童秃山峦,满目荒芜,了无生气。
当地皆伐的很大一部分甚至是原始林,有着较为优良的自然状态,层次结构也非常完整,是国宝大熊猫、金丝猴等一些重要珍稀动植物的主要栖息地和分布地,许多珍稀动植物最后的庇护所。
在过去两年里,芦山县大川镇和宝兴县蜂桶寨乡新华村等地,以低效林改造名义,利用政策漏洞大面积皆伐位于世界自然遗产范围内的天然林。其中,芦山县大川镇铜厂河谷里,连片森林皆伐总面积达17715亩;在宝兴县新华村,当地林农以“震损林修复”的名义,将面积3285亩林相好的天然林皆伐并转换为柳杉人工林。毁林将导致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减少和破碎化的同时,珙桐、红豆杉等多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也可能被非法采伐。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大背景下,这是一次对自然生命赤裸裸的残酷杀戮,也是对人类社会自然道德底限的挑战和践踏!
我们不禁要问:到底何谓低效林改造?为什么现有政策会允许对天然林进行更替改造?
低效林改造是为提高森林生态效益和林地生产力而制定推行的,规程的出发点是“为了指导全国各地森林培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可实际改造中违法事件却时有发生,背后的原因主要是巨额利益驱动、低效林判定标准不清晰和地方监管的疏忽!
森林在诸多方面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制约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保护森林资源,已不再是生产木材的单纯性活动,而是关系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及人类能否生存的大事。
“如果继续允许对天然林进行更替改造,2017年天保工程扩展到全国范围时,中国三分之一的天然林依然面临着被更替为人工林的威胁。”这不是危言耸听。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本期《中国周刊》推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毁林事件调查,希望引起全社会对森林资源的重视,解决国家低效林改造所存在的巨大问题,为大熊猫世界遗产地请愿、为生态文明建设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