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系内心深处的绘画

2015-04-29萧原

中国周刊 2015年7期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中国与西方之间,在两维空间和三维空间之间,

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在画家余春明的内心深处奔涌融合。

世界上只有两种绘画作品。一种是模仿别人的;另一种是独创的。独创艺术家的作品形式与内容,紧系着画家的内心深处,与画家的灵魂连在一起,是活出来的绘画。

就像伦勃朗的作品,用光来表现他的人生起伏与坎坷;梵高用有力的笔触和强烈的色彩来表达他热情、渴望的内心;中国画家如八大山人,用笔墨来表现他孤傲的性情……在世界艺术的宝库中,大部分绘画作品,都是艺术家心灵的写照,是活出来的作品。这也正是真正艺术作品的核心价值所在。

与画家的生命历程紧紧相联,以独特的形式表现画家的内心世界,因为每一个灵魂都是独特的,所以表现灵魂的作品形式也都不一样,这样的绘画,才有价值。

中国绘画是中国文人的产物,画家们在笔墨中修身养性,追求“道”的境界,长年凝神于笔端,喜怒哀乐随笔墨流出。他们根本不在乎画什么(梅兰竹菊,一画就是上千年),甚至不在乎怎么画,大部分画家都用古人的图式去画画。中国画家是“乱世出英雄”,因为只有乱世,心灵才有渴望,笔墨才有变化,才能脱离古人图式的束缚。他们只在意“笔墨移情”,所以在中国笔墨“功力”的评价背后,有长年习得的笔墨力度,也有阅尽人生、看破红尘,或有着不同于常人的独特思维等。这维系心灵的一切,都在“功力”一语之中。中国绘画,笔墨最重要。西方艺术走到二十世纪初,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性》一书中也提到:不需要依附任何具体物象,点、线、面、色彩就能表达感情。诸如什么线的组合是快乐的,什么线的组合是苦涩的……

吴冠中先生因忧虑当今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的“笔墨”误了中国画的前程,所以提出了“笔墨等于零”的观点。这个观点,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国绘画的核心价值,无论从东方还是西方艺术的角度来看都是行不通的。中国绘画的核心价值,是从画家的心灵深处流出笔墨、线条。

模仿的作品与心灵不挂钩,画家在未画之前就想好了画的效果,不重视画的过程中的变化,丝毫不理会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当时生活情感的状况,画出预想的效果就好。活出来的作品,释放了画家内心的情绪,并十分地注重笔墨的细微变化和空间的关系,把绘画的过程,当作是一个进入“无我”之纯净境界的过程,心灵在绘画的过程中得到释放。看画家一生的作品,就知道他的一生的经历与心灵的变化。

余春明的画就是这样。

观春明的画,有巴洛克油画大师的宏伟结构和严谨次序,又有中国宋人绘画的形式和笔法,同时还有画家对中国民居和中国文化的深刻认知。他把自己的生命融入画中,从他各个时期的画里能看出画家在那个时期不同的心情与处境,他画画不用资料,不打草稿,画面像一棵树一样慢慢地长出来,从一个小局部开始,渐渐地推到整个画面,这个过程,与作中国画一样。美国斯坦福大学所在城市帕拉阿托艺术中心主任艾妮,十分惊异春明丰富的想象力,她曾仔细地拍下春明画画的过程,她说,我对他大脑里产生的随性的图形十分有兴趣。

这些图形为什么如此丰富而且变化无穷,我们看看春明的经历就知道了。

1983年7月,春明第一次感受到中国的老房子对他的震动,那种厚重、神秘的感受打动了他。当时他有强烈的欲望要画它,可才发现传统的水彩、水粉等方式都无法表达他的感觉。特殊的心灵冲动,呼唤着特殊的艺术形式。所以,从当时的水彩速写到以后的水彩油画,他就一直没有用传统的技巧和形式来画。因为那样的画法,无法满足他的内心需求。那时的水彩速写和写生画,强调了斑驳的肌理美—那是对时间之痕的表现。后来,当他的内心冲动无法在“留住历史”的写实绘画中得到满足时,就开始用漆画和油画表现色彩、肌理、线条和平面空间分割所带来的东方式的意象绘画,并对“门”和“路”在人生经历中的一种相关概念表现出强烈的兴趣。

在春明的一生中,机遇和希望之“门”是那么的重要。而坎坷的道路,总是能把你越来越近地带向辉煌。

在中国的十几年里,春明跑遍了大江南北,深入考察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机制—“家”文化的内涵。那时候,考察的内容没有人理解,也不知结果:心灵依然是压抑,画面依然是深沉;而门的里面是黑的,路的尽头只现出很少亮光。创作是平面的。对平面空间的兴趣使他开始画房顶,利用房顶来分割空间。这时候,他的绘画语言是中国式的,在理性与直觉融合的状态下画出线、色、肌理及空间的分割。

来到美国以后,经历了几年的磨练,陌生的文化、陌生的环境,没有亲人,没有钱……渐渐地,心灵更趋纯净,画面也安静了许多,焦燥、忧虑不能解决问题。“生活的变化,年龄的增长使我的内心更为宁静。日子再苦,只要能画画,心就不再孤独。”了解了美国那截然不同的文化后,他开始转变,不再担心生活,不再忧虑—哪怕没有钱。保持开放的心态、快乐的人生,不再背包袱。因为东西文化在心中的融合,春明的油画中有了“光”,和伦勃朗一样,他也把“光”当作神,渗透进了画面的中心,也渗透了画家的心灵。

画面上以前常用的中国式的符号:如中国的建筑造型,庙、塔、门的样式,门两边的对联等,加上了人类共有的感觉、符号,如灯光、越来越亮的道路、太阳等。“门”里面,不再是黑暗,路的尽头充满了光明。“渐渐地我的画面的语言、符号越来越带有普世性,而不再仅限中国居住文化内涵。”就像古民居作为中国传统“家”文化的载体一样,他作品中的内涵从“家文化”的观念中脱胎出来,而成为表达人生历程、情感、家的关爱以及追求人类一致的目标—"一种理想化家园的内涵。在情感的表达上也渐渐脱离了一种小我的情感,而表达一种人性的大爱……

《故乡雪》,油画,80×100cm,2010年

春明深知独特的形式之重要,画不能没有内涵,作品的形式必须连着心灵,否则空空无物。他不是油画专业毕业,学的是陶瓷专业,学图案。之后,中国的工笔、写意和油画、水彩、建筑等等他都学过,他认为:画家要利用一切传统形式,不论东方西方的、传统的和现代的,只要你能用,都是一种资源。他也深知前辈的中国画家,要么就是完全画西画,要么留洋学习油画后回国却画国画。赵无极用油画制作一种水墨味的画面形式,也是前无古人的。但他最佩服的是大师林风眠,留学法国学油画,回国后,将西方的观念融入中国水墨之中,并表现他的生命历程。春明深知画中国画、驾驭笔墨的困难,可他又十分喜爱中国画,出了林风眠他还尤其喜爱黄宾虹,一个是融贯中西,用水墨传情,一个是从传统中走来。在二十世纪诸多大师里,这两位画家是传承本土与融合西方两类画家中的典范。这一切都是春明油画中的资源,和他学过的漆画、陶瓷等一样。

《石化村的记忆》,油画,122×122cm,2007年

中国画和油画都用同一形式,而且表达心灵之域的画家在目前是没有的,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要融合有着很大的难度。

但春明做到了,在他的油画中,两种不同的语言在那里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观春明作品,线条、肌理、色彩中并不显露技巧,人们看不见它们的存在。它们隐藏于内心深处,你只是被莫名感动,如同站在梵高作品面前,看到的是画家高尚热情的心灵,并不以为那流动的笔触是技巧。中国绘画杰作中的笔墨也是一样,并不是像吴冠中先生说的那样“笔墨属于技巧”。笔墨属于心灵,绘画也源自心灵。

《晨雾》,油画,90x122cm,2006年

西方的绘画是在三度空间中欣赏的,是静止的欣赏,而中国书画是在时间中欣赏的艺术。在春明的画面中,那一道道门,一条条路,一户户人家,观者的思绪可以任想象力在画中倘佯。当你在一栋房子面前驻足,注视着屋内的灯光,想着年迈的母亲正在家里烧着香喷喷的饭菜,等着游子归来之时,乡愁不禁油然而生……

《诗意家园》,油画,122x150cm,2007年

春明的油画,不追寻任何一种潮流,他的画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中国与西方之间,在两维空间和三维空间之间,这是因为,画家的心灵扎根于中国传统的沃土,人却漂泊于太平洋彼岸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