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毕俊生: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进工业绿色发展

2015-04-29

中国周刊 2015年7期

2015年6月9日至12日,两年一度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环保展(CIEPEC"2015)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盛大举行。展会期间,同时举办了“环保产业政策报告暨互联网+环保产业发展论坛”,云集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及行业内的精英人士,围绕“十三五”及未来时期环境保护和环保产业发展政策走向,以及互联网+环保产业的发展机遇和前景等热点问题进行研讨交流。11日上午,《中国周刊》记者就《中国制造2025》采访了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副司长毕俊生。

毕俊生副司长表示,“中国制造2025”的意思是,在制造业领域,到2025年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一大国,还要跨入世界强国的行列。

据世界银行统计,2012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占比达20%,增加值达到23306.8亿美元,超过美国的18532.7亿美元,位于世界第一位。然而“大而不强”是对中国制造业现状精确的概括。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率仅为21.5%,而工业发达国家均大于35%。制造业增加值约占我国GDP的32.6%,但其能源消耗却占全国能耗的58%。制造业是工业现代化的核心,是中国能否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进入世界一流强国行列的关键。

今年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其中,《中国制造2025》把绿色发展作为主要方向之一,这是基于中国对全球资源的巨大依赖和提升未来制造核心竞争力的考虑,也是顺应人民群众对青山绿水的盼望和要求。

毕副司长在采访中谈到,中国2014年消耗的能源是42.6亿吨标准煤,其中70%左右用于工业消耗;中国原油60%以上依赖进口,铁矿石、铜、镍、天然橡胶、铝土等资源60%以上也需要进口。而工业在大量耗能的同时,又大量排放,二氧化硫排放约占全国总排放量的89%,氮氧化物排放量约占全国总排放量的69%,烟尘、粉尘排放量约占全国总排放量的85%以上。

毕副司长指出,绿色经济既是大势所趋,也是破解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推进工业绿色发展,全面推行工业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绿色发展要结合中国目前制造业的现状,采取对传统制造业进行绿色化改造;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流域推进清洁生产;推进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起点、绿色化发展等的措施。

除此外,节能与综合利用司正在大力推进生态设计。生态设计是按照全生命周期的理念,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就考虑原材料选用、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处理等各个环节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影响,力求产品在全生命周期中最大限度降低资源消耗、少用或不用含有毒有害物质的原材料,减少污染物产生和排放,从而实现环境保护。

生态设计是实现污染防治的重要措施,70%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取决于产品设计阶段。汽车行业是绿色制造的重要领域。中国作为汽车制造大国,尚未摆脱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汽车生产每年消耗上千万吨钢铁、上百万吨塑料,以及大量橡胶、玻璃、纺织品、有色金属和各种化工产品,并且铅、汞等有害物质也被广泛应用于汽车部件中。

工信部已发布相关文件,要求汽车生产企业在设计生产阶段就采取环境友好的设计方案,从源头有效控制有害物质使用,开展易拆解、易回收性设计与绿色选材等先进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绿色制造将提升我国汽车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此外,采访中毕俊生副司长也透露,目前“中国制造2025”正在加速推进,后续政策将会在未来陆续推出,包括《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相关任务、工作重点、重点发展技术的后续支撑政策和相应的财税金融扶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