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
2015-04-29
青岛""王烨
我本人从未到过青藏高原,但却对那片土地感觉并不陌生,因为那里圣洁的大自然以及宗教信仰仿佛无时无刻不出现在公众媒体中,让人向往。
但是阅读了贵刊6月号杂志,才知道原来那些绝美的景色都只是表象,那里的生态正在遭到不可挽回的破坏。更可怕的是,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波及面广及整个东南亚地区,令人唏嘘。
与三江源生态保护类似的国家工程,在中国应该是司空见惯的,砸下数亿元,效果微乎其微,只有矛盾激化到发生一些公众性、群体性事件才会受到关注,然后再亡羊补牢。普通小老百姓也只能发扬阿Q精神,寄希望于这类工程的聊胜于无。
以前也曾经读过《中国周刊》,均是一些热点不热,深度也不深的内容。尽管我现在看的这期杂志,也没有太多新闻性,至少深度还是有。
现在的纸媒步履维艰,希望贵刊同仁再接再厉。
鄂尔多斯"付先生
我老叟一直是《中国周刊》杂志的热心读者,尤其特别关注贵刊生态方面的报导,那是和我们读者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事。我阅读4月贵刊《黄河"被玷污和抽干的母亲血脉》一文,特别是该文第一节“被抽干的地下生命之水”深有感触。
我在鄂尔多斯高原生活了57年。亲眼目睹鄂尔多斯大建设、大发展如大江汹涌澎湃,势不可挡。人们都说鄂尔多斯不缺资源(羊、煤、土、气),不缺智慧和勇气,可是没有人敢说不缺水,因为地处西部干旱区。
鄂尔多斯高原,它的北部和南部分布着荒凉的库布齐和毛乌素两大沙漠,这是中国北方沙尘暴主要沙尘源区之一。鄂尔多斯年降雨量只有200~400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2600毫米。大部分地区主要利用地表径流。黄河水量逐年减少,黄河渗透地下水有限。特别是城市化带来的大建设和高耗水“煤制油”大项目的引进,用水量大幅增加,使地下水位下降,农牧民、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用水发生困难。如果农牧民失去水的生存基本条件后,又该如何寻找生活出路呢?
此文引起我对“水的忧思”的共鸣。水啊,至柔至刚,是一切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人们对水资源问题的关注和反思,其目的是为了让人类合理使用和保护水资源,因为人与自然平衡才能共生与发展啊!
北京"污泥
受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三江源生态地区的环境日趋恶化,认真阅读了6月刊的三江源生态专题,心痛与担忧油然而生。尤其是听到记者说“多次致电青海省三江源办公室联络采访事宜,直至发稿前始终没有得到正式答复,其理由是领导一直在开会”。三江源保护究竟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调查工作似乎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无止境,同时对大自然的追求也无止境,边破坏边治理,成了人类发展的怪圈。三江源生态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仅仅是一句或几句口号的问题,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点滴做起,希望,这个选题还会有后续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