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我们寻找的青春力量
2015-04-29周群锋
想在大学时代和几个小伙伴深入社会,做自己真正关心的社会调研课题,却为缺少资金支持或专业指导而苦恼?
来参加“青年中国行”吧!你的问题,我们解决。
“第二水源契机与瓶颈——北京再生水利用发展情况调研”“中国农村居民生活文化艺术环境现状的调研”“留守‘双城记’——关于上海某地和江西某地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的调研”“破解农村贷款难:金融创新背景下‘政银保’模式推广探究”等这些涵盖社会、教育、医保、经济、环境、非遗等方面的课题都来自于在校大学生。这些课题的顺利实施,得益于“青年中国行”——这个针对全国在校大学生群体的公益性活动。
自2013年诞生以来,“青年中国行”得到了全国高校的积极响应和支持,2013年,主办方共收到198所高校1481支团队的报名。2014年,收到来自212所院校1398支团队的报名。目前,活动影响学生逾千万。作为一个仅仅开展了两年的活动,为何能在大学生群体中掀起如此大的波澜?
专家给培训,大腕当评委
2013年4月,为响应共青团中央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的号召,由中华青年精英基金会发起、联合共青团中央主管的综合性新闻杂志《中国周刊》共同主办了“青年中国行”大学生暑期社会调研实践活动。
“这个活动的特点在于,能够真正让学生深入社会,让学生感受真实的社会,促进在校大学生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接触、思考,并鼓励他们深入社会、动手实践,去触摸活的中国。”《中国周刊》执行社长、总编辑马志良说。
申报主题立意、课题社会影响、内容新颖性、实施可行性和成果形式这五方面是这次活动的评选标准。调研前专业培训是极受学生欢迎的一大亮点。活动组委会邀请了国内外知名社会学教授、学者,为参赛者进行调研前培训。培训提升了整体活动在专业性上的高度,也极大地增强了“青年中国行”活动的凝聚力。
组委会邀请社会知名人士担任项目评委。2013年邀请了贾樟柯、徐小平、毛寿龙、李炜、邓飞等学者或导演。2014年邀请了迟福林、周其仁、姜师明、梁鸿、陈伟鸿等教授与名流。这些评委都是各自所在领域的专家,在大学生中极具人气。他们的参与也提升了“青年中国行”活动的公正、公平性以及在全社会范围的影响力。
调研资金支持,香港交流访问
报名参赛又需要什么条件呢?
全国范围内所有在校学生,只需要汇集同校4-6位同学组成团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调研实践课题,就可到活动官网报名参赛。“青年中国行”组委会的专业评审团在所有报名团队中,先选出百强优秀团队,再选拔二十支最终晋级团队,为他们提供最高10000元的调研资金支持。百强团队的优秀成员都有机会参与调研前专业密集培训,为即将开展的调研道路添砖加瓦。
活动后期,组委会支持优秀调研实践团队举办成果展示,负责媒体报道支持、调研成果在《中国周刊》投放等等。
2014年,入选百强的团队的优秀成员均获得智联招聘提供的就业指导及实习岗位以及与美国哈佛大学等高校42位研究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其中4支优秀奖团队还获得了香港交流培训的机会,等等。
调研涉及广、成品牌活动
这两年最终入选的40支团队所进行的调研方向,主要集中在社会热点、教育问题、关注弱势群体、非遗文化与城乡变迁、医疗保障、金融等方面,从选题内容到报告成果都很有价值。
众多调研课题都极具现实意义,紧贴当下社会的脉搏,相关团队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做了有益的探索:医疗方面,比如广西师范大学提交的“新医改背景下医患冲突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清华大学的“我们都一样——赴河南省艾滋病村调研医疗救助和生活保障现状”;教育方面,比如中国地质大学的“寒门难出贵子”、 澳门大学的“探寻职业教育的出口”等;社会问题方面,比如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心态研究报告”、 清华大学的“政策决策中的民意沟通——以茂名PX为例”等;金融方面,比如对外经贸大学的“广东中小企业的资金困境及出路探讨”、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闽东地区民间标会风险机制探究”等。
“很多学生给我们留言,说感谢‘青年中国行’给了他们一个发现社会、认识社会、展示才能、实现梦想的平台。我相信这是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他们值得为自己骄傲。这是我们所乐见的。希望‘青年中国行’成为优秀的高校品牌活动,不仅是备受期待的社会调研项目,也是全国优秀大学生能力培养项目,能够助力他们未来的发展。为了这一目标,我们还将继续努力。”马志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