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最淳朴的生态稻作

2015-04-29李春梅

中国周刊 2015年1期

太阳尚未升起,地平线上只有昏昏沉沉的几缕光线,宁静的九沙坪村尚在沉睡中。

村民林魁特地起了个大早,今天是他家保护地友好水稻收割的日子。

保护地友好水稻参考有机种植方式,不能使用抗病虫害的转基因种子、不施用农药、化肥、激素和抗生素、化学添加剂。这种不使用化肥农药的种植方式,在当今的农业生产大环境下显得异常困难,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要素。

快到10月底了,早起的风里已经透着一丝凉意。停留在他家水泡子里过夜的大雁少了很多,吃饱喝足的大雁也都开始南飞了。

林魁这两天一直在田头转。辛辛苦苦忙了一年,与往年相比,虽然减产已成事实,但他早已有心理准备,为了大雁也为了自家农产品更好的销路,他觉得减点产也是值得的,他们把这种稻谷亲切地称为“保护地友好大米”。

农户和大雁的生存故事

林魁所在的村子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敬信镇。

这里是一片面积达8000余公顷的湿地,位于中国和俄罗斯、朝鲜三国的交界处,沼泽星罗棋布,最近处距离日本海只有4.5公里。

“我们村就位于敬信湿地的中心位置,西北边就是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魁向《中国周刊》记者介绍。

敬信湿地是候鸟和野生动物重要的繁殖地和迁徙停歇地。每年这个季节,有数十万只迁徙的候鸟在敬信湿地歇脚觅食。其中有白头鹤、白枕鹤、花脸鸭、雪雁、北极鸥等珍稀鸟类;还有白尾海雕、虎头海雕、秃鹫、翘鼻麻鸭、毛脚鵟、红隼、游隼、大白鹭、普通鵟、丹顶鹤等国家保护物种。

“大雁到,稻子熟”。大雁的抵达时间,也成了当地农民计算农时的古老方法。像是有种神秘约定,到了秋季,大雁总会按时在此歇脚觅食,补充体力后再飞往更温暖的南方。

“大雁来的时候,黑压压的鸟群覆盖整个天空,特别壮观。”说起大雁,林魁滔滔不绝。

但候鸟南迁的高峰期正是敬信湿地水稻丰收之时。飞翔几千公里,饥肠辘辘的大雁急切地在水泡子和稻田里觅食。有时一夜就能吃光整块稻田。

辛劳一年,朝暮期盼的收成,被一群“天外来客”蚕食,农民心急如焚……在这个收获的季节,稻农和大雁的冲突尖锐突显。为了弥补因为候鸟掠食导致农民的收入减少,政府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尝试补偿农民的经济损失,但因迁徙的候鸟实在太多,农民的收成和经济损失仍然十分严重。

为了增加收入,不少农民粗暴地驱赶大雁,不少盗猎者,甚至大量捕捉或者毒杀大雁,然后出售到野味市场,非法谋取暴利,无数远道迁徙而来的精灵们命丧黑土……人类生存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在这里愈演愈烈。

种保护地友好大米就是种良心米

2014年初,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保护专家解焱博士创立的自然保护地友 好产品增值体系(简称保护地友好体系),选择将珲春敬信湿地作为第一个试点。他们与九沙坪村三户农户、珲春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合作签署了《自然保护地友好产品增值体系推广试点合作协议》。希望通过推动农民放弃除草剂、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回归最淳朴的生态耕作,全程跟踪保护地友好大米的生产和加工过程,帮助建立边远乡村和城市消费群之间的销售渠道,提高单位农产品的价格,在不减少总收入的前提下,让农民自觉参与到对大雁及其他野生动物保护的行动中,使数十万只候鸟免受有害稻谷、盗猎和毒药的危害。随后,美国瑞尔保护协会积极参与,推动可持续农业的生态实验,共同实现在保护迁徙候鸟的同时,使农户收入不断增加的可持续种植模式。

2014年开始试点。和林魁一起参与试种保护地友好大米的还有赵艳忠和萧建华。

保护地友好体系专家不断拜访农户,最终选定了这三户农民的70亩稻田。经过深入沟通,保护地友好体系为林魁他们请来农业专家,教授种植有机稻的成熟技术。并为农户配备了除草机等机械设备,承诺不管收成如何,都保证参与农户每亩1200元的保底净收益。

早春的东北土壤还没有解冻,林魁他们就开始选购种子。为确保种子非转基因,农户们和种子销售商签署了《种子非转基因声明》。

4月份,开始浸种育秧。在专家的指导下,三户农民回归到传统耕作的方式:育秧土完全采自山林中的肥沃黑土,不使用化学药水催种消毒,采用户外阳光晒种,并用盐水浸泡选种,去除不饱满的种子,然后采用1%的石灰水浸种消毒。

有机稻的种植有严格的标准,由于禁用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因此田间管理的难度和强度大大增加。田里的野草长得太快太猛,由于只能用人工拔除的原始方式,刚除了后头田里的,前头田里的草又蹿得老高……庄稼人爱护自己的田地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眼看着草长得比水稻高,他们的心里又急又无奈。这样下来,光林魁一家,一年除草和有机肥的投入就达到3万多元。

一家人天还没亮就到田里,一直到天黑尽才回家。新婚的妻子嫁给自己之前,在家从来没有下过地。嫁给自己后,要在田里插秧、除草、灭虫。忙完了农活,还要回家做饭、喂猪……每每说起这些,林魁都面露愧疚。

“即使这样,也不能用农药或杀虫剂啊。我们种的是保护地友好大米、是良心米!”采访时,林魁的妻子一脸自豪。

从4月份土壤解冻旋耕阶段,公益组织的志愿者们也参与到农户的保护地友好大米生产计划中,跟踪拍摄记录三户农户播种、育秧、插秧、除草的整个过程,用镜头记录农户的劳作,记录下保护地友好大米的种植生产过程。

经过一年的辛劳,终于到了收获的时候。三户农民的生态大雁米远销到了北京城。

在保护地友好体系中,大米以更好的价格、更有保障的方式卖出去。除了保障农户们的每亩净收益比种植普通水稻高出一半多,保护地友好体系还从大米销售收益中拿出8%,一部分支持村里建立保护地友好大米生产合作社;另一部分支持珲春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在当地开展候鸟、东北虎的保护工作。“敬信湿地有最好的天然资源,我们相信不施用农药、化肥、激素,不使用抗生素、化学添加剂、转基因,也一定能种出最好的大米。”主持该项目的解焱博士也如释重负。

生态保护的乡村新模式

“捕杀大雁的情况比以前少得多了!”

在村里访问时,老人们欣慰地告诉《中国周刊》记者。

保护地友好体系的介入,使得农户、湿地、候鸟等野生动物和当地的生态环境都找到了自身的位置和价值。保护地友好大米的种植成功,又彻底改变了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行为。自豪的力量更深层次改善着这片黑土地上人们的生活。收入的增加和生态意识的逐渐觉悟,使得发展和保护的死结在敬信悄然解开。

珲春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帮助林魁他们成立了九沙坪村护鸟队。护鸟队由村民自发组织,自愿参加,定期去田头林间巡逻。一旦发现有捕杀大雁和野生动物的,村民们都会主动劝导阻止。

不少护鸟队员在稻子收割后的田野里,如果发现有不法分子偷撒猎杀大雁的毒玉米,他们都会一粒一粒拣除深埋,不让大雁吃到;护鸟队还会定期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公益志愿者们去村子周边的山林里清理盗猎者非法设置的捕获野生动物的钢丝套子,将保护和生态旅游相结合,这样的活动既增加了城市和乡村的精神情感,又增加了一定的家庭收入,推动农民更好保护世代生存的美丽家园。

“人是社会的动物,自我的约束、社会的共同监督,才能达到保护生态的长远目标。”今天的敬信农户已经成功地把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结合,创立了生态保护的一种新模式。他们把生态保护与自身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了自我约束和社区监督并举的保护样式。

林魁他们的心愿是:希望以后在田头林间不会看到一只被伤害或毒杀的大雁。这样的愿望,或许并非轻而易举就能实现,但是他们的点滴举动却在慢慢改变着自身,也在悄然改变着自然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