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道路
2015-04-29徐春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史螺旋上升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是对工业文明生产方式的否定之否定,是对以往农业文明、现存的工业文明的优秀成果的继承和保存,同时更有超越。基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性和文明系统结构的复杂性,我们应该分别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维度,对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加以全面认识。
从人类生产方式发展的历时性角度看,生态文明将是工业文明之后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它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既有连接之点,又有超越之处。生态文明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一样,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但它又和以往的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有所不同,生态文明是运用现代生态学的概念来应对工业文明所导致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局面,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生态文明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不简单等同于传统农业文明中因为生产力落后而形成的“天人合一”理念,它是建立在工业文明所取得的深厚物质基础之上,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之间互动关系的深刻认识,自觉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种和谐共处不仅只是表现在物质生产方式上,对自然的索取和输出均在环境承载力之内,还表现为精神层面上人与自然的亲和。生态文明并不排除人类活动的工具性和技术性,但生态文明还要求,创造生态恢复及补偿性的文明成果需要设定对于人的生存及自然环境的生态安全,在人类不断创造文明成果的同时,还要致力于对自然生态的人文关怀。
从共时性角度上讲,文明是一个大系统,生态环境、经济、政治和文化是其中较大的子系统,生态文明只是人类文明系统中的一个方面。一般来说,生态环境具有基础性、前提性作用。由于自然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因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可以看作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生态文明以生产方式生态化为核心,将制约和影响未来的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生态文明总是要通过其他文明来表现自身的原则和要求,因此需要把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了解其交叉渗透的相互作用,认识生态文明在现代人类文明系统中的基础性地位。
生态文明推动物质文明向生态经济协调方向发展。物质文明在社会文明结构中处于最根本的地位,它通过发展生产力获得物质成果,直接而集中地体现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对自然的关系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二是在征服和改造中达到人对自然的调节和改善,以期长久地利用自然,实现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从物质层面讲就是转变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的生态化,使人类生产劳动具有净化环境、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新机制,其中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成为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相统一的结合点。
生态文明把人与自然和谐提升为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从文化层面讲就是对自然的价值有明确的认识,人们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能够自觉地提高对自然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生态文化、生态意识成为大众文化意识,生态道德成为民间道德并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这些思想、文化和道德观念是对精神文明的补充和提升。生态文明呼唤人类价值取向发生深刻转换,思考自然的内在价值对人类的深刻意义,从而确立人对自然、对其他生命物种的责任和义务。生态文明促使道德规范从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扩大到同时也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需要确立和制定人类与自然交往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这就是:应当尊重、应当不破坏、应当保护与促进自然的多样性统一及其完整与稳定。生态文明提倡树立生态意识,建构以绿色消费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态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一致性,都呼吁人类应改变高消费、高享受、高浪费的消费观念与生活方式,提倡一种既符合物质生产发展水平,又符合生态环境水平;既能满足人的消费需求,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一种消费观念。突出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满足人的精神心理需要,使人达到精神完善和身体完善,在人与自然和谐中得到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推动政治文明扩大视野,拓宽公众参与的民主途径。建设生态文明虽然是针对工业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尖锐化提出的,但是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必须通过解决社会矛盾来实现。马克思主义认为,物与物的关系后面,从来是人与人的关系,这使生态环境问题被提到政治高度,进入国家和世界的政治结构。近年来世界上许多政党和政府都针对自己本国的实际情况对有关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相应的立法并进一步完善生态法规,以确保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法制化,从而加快了政治制度文明发展的进程。对中国来说,生态破坏与工业化、城市化、就业压力、资源短缺、贫富差距搅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累积成中国严峻的社会难题。这些都要求政府扩大政治视野,调整政治策略,用更加民主的方式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带来的政治影响。另一方面,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不自觉地促进了公众的政治参与,将对政府决策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成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是民主政治的一种反映,它将改变传统的“经济靠市场,环保靠政府”的消极观念,有助于实现对政府的监督,避免政府失灵,从而促进政府公共决策朝着更为科学、民主的方向迈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既不能脱离人类文明的发展轨道,也不能脱离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实际。中国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异常严峻,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破解两个难题:一个是如何走生态文明路,完成工业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另一个是如何化解环境与发展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使环境保护能够推动经济发展,给个人、企业、国家带来经济利益。环境问题解决的越深入越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支持,尤其需要公众参与维护正当环境权益,解决环境问题的原生力量或者说最根本的推动力来自于民间社会。因此,要引入公众参与的力量,克服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问题。
主要学术成果:专著《人类生存危机的沉思》;《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全球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的发展论》;《当代中国发展理论的哲学反思与探求》。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1998年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可持续发展与社会文明建设”;2007年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邓小平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参加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基本观点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马克思主义人学基本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环保部项目“以生态文明为指导,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等多项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