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冷战早期苏联远程导弹研制进程(1945—1957)

2015-04-29范海虹

西伯利亚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冷战苏联

范海虹

摘要:1945年8月6日美国投向日本的原子弹让苏联感到了巨大威胁,苏联开始以全国之力研制远程导弹。斯大林为苏联导弹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远程导弹技术得到突破性发展,并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枚洲际导弹。

关键词:冷战;苏联;远程导弹

中图分类号:K512.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4)03-0068-04

1945年,随着法西斯这个共同敌人的失败,苏美战时结成的联盟关系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基础。1945-1946年,美苏双方在合作与对抗中相互打探和揣测对方意图并调整各自的战后政策,在摩擦与矛盾中将对方视为战略上的竞争对手。苏联为了打破美国的核垄断并对美国形成足够的威慑力,在战争结束后立即开始了远程导弹的研制工作。

自德国V-2导弹问世以来,以固体火箭发动机为动力的弹道导弹,已成为破坏力最大、威慑力最强的武器系统。早在战争时期,苏联就一直关注着德国的V-2导弹研制工作。在雅尔塔会议期间,斯大林放弃直接进军柏林的路线,命令朱可夫先攻取德国的导弹研制基地佩明内德。虽然由于美国的干预苏联没有完成预期计划,但是获取德国导弹技术资料和发展苏联远程弹道导弹却成为斯大林挥之不去的一个心结。在德国战败后,斯大林特赦了苏联导弹设计师科罗廖夫等人,将他们派往德国导弹基地,并在德国北豪森等地成立苏联的导弹研究所开展研究工作。

一、苏联导弹工业的起步

1946年5月13日,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发布1017-419号政府文件《导弹武器问题决议》。这是苏共中央出台的第一份有关导弹研发的文件,奠定了战后苏联导弹工业的发展模式。文件决定在部长会议下成立喷气技术专门委员会(1947年改为第二特别委员会),由当时的苏共二号人物马林科夫担任主席,乌斯季诺夫为副主席,全权负责苏联远程导弹的管理和研制工作。马林科夫强调:“仅有400公里飞行距离的V-2导弹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是和波兰打仗,我们急需的是能飞跃大洋的弹道导弹。”文件明确当前的任务是“以乌斯季诺夫领导的武器装备部为主、苏联的多个工业部门为辅,不惜一切代价复制出德国的V-2导弹”。鉴于导弹研制工作的复杂性,苏联并没有成立专门的工业部,而是动用多个重工业部门一同投入导弹设计工作。其中,国防部负责导弹液体发动机的研制,农业机械建设部负责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近炸引信的研制,航空工业部负责巡航导弹、远程导弹液体发动机、导弹的空气动力研究和试验;电力工业部负责地面和导弹对讲系统、电视设备、无线电系统的研制和检测,造船工业部负责陀螺装置、雷达系统的研制和测试,化学工业部负责液体燃料、氧化剂和催化剂的工作,机械制造和仪器仪表部负责导弹起飞装置、压缩机系统的研制。喷气技术专门委员会则全面负责苏联导弹设计、管理和协调工作,对部长会议负责,任何组织、机构和个人没有部长会议的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干预或影响导弹研制工作。为了加快苏联导弹发展和人才培养,苏联还决定在以上提到的工业部门中设多个专门的导弹研究和设计机构。

1946年5月16日,也就是《导弹武器问题决议》颁布三日之后,苏联武器装备部部长乌斯季诺夫签署命令,在莫斯科近郊88炮厂的基础上成立苏联武器装备部88研究所。8月9日,乌斯季诺夫签署命令任命科罗廖夫为苏联远程导弹的总设计师、米申为第一副总设计师。88研究所所长为格诺尔少将、总工程师为波别多诺斯采夫。作为苏联远程导弹的主要研究机构,88研究所由一个远程导弹设计局、多所科研机构(研究方向涉及重力、空气动力、发动机、控制、测试、遥测)和一个导弹试验场组成。为了配合88研究所的工作,苏联各部还成立了专门的设计局承担相关任务。航空工业部下属456特别设计局负责研制高性能发动机,总设计师为格鲁什科;通讯器材部885研究所承担制导系统、无线电控制系统和无线电遥测系统的研制工作,总设计师为拉赞斯基;远程导弹的控制系统则由国防部下发给所属的工厂负责研制。造船工业部下属的第10研究所负责研制远程导弹上指挥陀螺装置,总设计师为库兹涅佐夫、皮柳金;导弹发射台及相关设备的研制由机械设备制造部特别机械制造局承担,总设计师为巴明。以上提到的设计师都是当时导弹研究领域里最为出色的人才,为苏联导弹和后续空间科学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苏联举国发展导弹的模式下,先期到达苏联的6000名德国专家也迅速被组织起来,投入苏联战后的导弹研制工作,其中最优秀的150名德国专家担任88研究所的科研顾问,参与V-2导弹的复制并设计新型号的导弹。然而,出于政治和荣誉上的考虑,斯大林并不完全信任这些德国人,在苏共中央的密令下,除了复制德国的V-2导弹,德国人不能直接参与88研究所进行的其他导弹研制工作。德国专家极大推动了苏联远程导弹技术的发展。1946-1949年间德国专家在苏联陆续研制出比V-2导弹性能更加良好的R-10、R-12、R-14导弹,其中R-12导弹在技术上已初具洲际导弹性质;R-14导弹以酒精和液态氧为燃料,可携带核弹头飞行1800英里。在取得这些突破性进展后,苏联科技委员会从德国人手里收走了全部导弹设计图纸和方案,并迅速将德国专家调离88研究所,让这批人从事防空导弹设计和设计师的培训工作。据统计,1946年苏联的军费开支为630亿卢布,占其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6%还多,到1950年上升为900亿卢布。

斯大林急切地希望科罗廖夫早日为他实现目标。1947年4月14日,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紧急会见科罗廖夫,在详细询问了导弹研制进展状况和弹道导弹在战争中的优势后,他让科罗廖夫加快研制进程并表示“没有足够的时间了”。同去参加会见的米申回忆道,斯大林强烈地渴望拥有远程弹道导弹。他认为美国有海外军事基地,拥有原子弹和远程轰炸机,所以美国即使没有洲际导弹,也会轻易地将核弹头扔到苏联境内,因此他非常坚定地支持苏联的弹道导弹计划。

二、远程导弹发展目标的确立

从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88研究所科罗廖夫团队以德国导弹为基础先后设计出P-1和P-2(北约称为之为Seunner讨厌者和Sibling同胞)近中程导弹。二者均为战术弹道导弹,飞行距离只有600公里左右,这远不能满足莫斯科的胃口。1949年7月,在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一个月,斯大林再次在克里姆林宫召见原子弹和导弹设计师,对核武器研制进度表示极大不满:“我们想要长期的、稳固的和平,但是头号战争狂人丘吉尔、杜鲁门把苏联看成魔鬼,他们用原子弹威胁我们,不过我们不是日本。这就是你,库查托夫同志、乌斯季诺夫同志、还有科罗廖夫必须要加快速度的原因。”

在斯大林的压力下,1952年初第二特别委员会决定终止P-3中程导弹的研制,直接开始远程导弹的研制工作。1953年2月13日,苏联部长会议发布443-213号政府文件《1953-1955年苏联远程导弹研制决议》。文件决定在未来2~3年时间内,苏联将致力于发展射程超过8000公里的远程弹道导弹,任命88研究所科罗廖夫担任远程导弹的总设计师、米申为副总设计师。文件将远程导弹的研制工作上升到国家重大任务的层面上,责成武器装备部部长乌斯季诺夫、工业通信部部长阿列克岑科、造船工业部部长诺岑科、电力工业部部长叶夫列莫夫、农业机械制造部部长斯捷潘诺夫、机械仪表制造部部长巴尔什、航空工业部部长赫鲁尼切夫、军事部部长瓦西里耶夫斯基、有色冶金部部长罗马科、化学工业部部长基哈米洛夫、建筑和道路机械部部长福明、重型机械制造部部长卡查科夫、运输机械制造部部长马克萨列夫、汽车拖拉机工业部部长赫拉莫夫、高等教育部部长斯托列托夫、煤炭工业部部长巴巴科夫、有色冶金工业部部长杰沃森、电力部部长瑞林、生产建筑材料部部长尤金、苏联科学院主席涅斯米亚诺夫等共同承担苏联远程导弹的研制任务,并在两星期之内确定导弹研制计划中各个项目负责人的职责和工作任务;在10日之内向国家计划委员会提交有关导弹研制的组织和技术材料计划书;三星期内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国家供应委员会向部长会议汇报。乌斯季诺夫、阿列克岑科、赫鲁尼切夫、瓦西里耶夫斯基、涅斯米亚诺夫在两个月之内向苏联部长会议提交远程导弹无线电系统研制和试验计划书。在导弹研制工作开始后,根据决议规定,乌斯季诺夫等人每年定期向部长会议提交两次总体工作进程报告。

三、苏联远程导弹的发展

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在军方的支持下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为了将导弹控制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从1953年7月到1957年12月赫鲁晓夫对苏联导弹工业管理模式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整。1953年7月,赫鲁晓夫命令在苏联部长会议下属机构第一管理局的基础上成立中型机械制造部,取代斯大林时代马林科夫领导的第二特别委员会,成为苏联新的核武器、国防武器、洲际导弹的管理机构。中型机械制造部直接对苏联部长会议负责,马雷舍夫为部长并兼任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1955年2月,随着苏共中央主席团成员和部长会议主席马林科夫逐渐失势,马雷舍夫也被解除了中型机械制造部部长职务。两个月后,苏联政府以原中型机械制造部的几个部门为基础成立了苏联部长会议陆海军武器装备特别委员会,取代中型机械制造部成为苏联特殊国防武器的管理机构。1957年12月,苏联部长会议陆海军武器装备特别委员会更名为苏联军事工业委员会,乌斯季诺夫为主席。苏联军事工业委员会成为冷战时期管理苏联军事科研与生产的最高行政机构。通过这一系列调整,赫鲁晓夫实现了对苏联导弹工业的完全控制。

赫鲁晓夫上任后即将远程导弹作为与美国抗衡并维护苏联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1953年末,苏联88研究所开始洲际导弹P-7的研制工作。在美国核力量的刺激下,苏联对这枚洲际导弹的投入之大前所未有。为使研制工作更加稳妥地进行并积累工作经验,苏联决定在进行洲际导弹研制工作的同时使用中程导弹携带核弹头进行飞行试验。为此,特地将苏联阿尔扎马斯16绝密实验室的核武器专家调往88研究所配合工作。经过近三年的四次飞行试验,1956年2月2日,携带核弹头的P-5中程导弹由卡普斯京亚尔发射基地升空,飞行1200公里抵达咸海卡拉库姆预定目标。此次飞行取得巨大成功,为下一步洲际导弹研制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苏联最初对洲际导弹的设计为飞行距离为8500公里、发射质量为170~200吨,携带3吨爆炸能力的核弹头。在1953年8月12日苏联第一颗氢弹在北极试验成功后,赫鲁晓夫决定用氢弹来代替原设计中的普通核弹头。为达到装载热核的能力,科罗廖夫和他的工程师们将导弹的推举力由原计划的3吨提升到6吨。1954年11月20日,苏联部长会议正式批准了洲际导弹P-7或8K71(北约称SS-6、警棍,苏联人昵称为老七)新的设计方案,并授予该导弹研制工作“国家最高优先权”。

1957年8月21日,P-7导弹从图兰塔姆导弹试验场发射成功。导弹携带核弹飞行6500公里到达堪察加半岛的预定目标,取得巨大成功。严格来讲,P-7导弹有很多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但为了抢在美国人之前发射,P-7导弹在设计中有意简化了程序并避开技术性难点。赫鲁晓夫后来也承认P-7并不是实用的作战型武器,只是反对美国威胁的象征。然而,在当时的冷战政治环境下,P-7导弹作为世界上第一枚洲际导弹无疑给苏联的国防和对外战略带来重大突破。苏联抢在美国之前(提前六个月)发射成功洲际导弹,意味着东西两大阵营的军事力量发生了巨大改变,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得以壮大。因此,在P-7导弹成功后,苏联一反军事技术秘而不宣的老传统,导弹测试国家委员会立刻发表官方公报,称“日前苏联超长距离的洲际导弹试验成功。导弹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上完成了飞行,证明导弹设计和所选定的结构是正确的。在短时间内完成长距离飞行之后,导弹顺利到达预定区域。试验结果表明,这种导弹能够发射到地球上任何地区,与之相比战略轰炸机已经远远落后了”。这种报道显然是在暗示苏联在核武器运载工具上已经超越了美国,苏联具有把核武器发射到美国本土的能力。

综上所述,从1945年起苏联确定了战后发展远程导弹工业的庞大计划。斯大林和赫鲁晓夫都将远程导弹作为维护苏联国家安全和抗衡美国的重要手段,并给予远程导弹研制工作国家级优先权。在以举国之力发展远程导弹的模式下,苏联导弹工业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进展,并先于美国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枚洲际导弹,这对当时国际冷战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责任编辑:张梅]

猜你喜欢

冷战苏联
戈尔巴乔夫承认:苏联解体违背全民意志
日本帝国主义疯狂地向苏联挑衅
武装保护苏联
雾在做迷藏
更正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