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黑龙江省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的思考

2015-04-29葛新蓉

西伯利亚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自由贸易区黑龙江省俄罗斯

葛新蓉

摘要:自由贸易区是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组织形式,随着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设立,我国各地出现了申办自由贸易区的热潮。中俄毗邻地区的经贸合作有过贸易综合体、边境口岸保税区、经贸合作区和产品加工园区等各种模式的探索,为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提供了前期基础。当前,中俄两国在建立自由贸易区问题上有一定的共识,在实事求是和互利共赢的原则下制定出切实有效的自由贸易区方案,将会有利于两国实现经济贸易利益最大化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自由贸易区;黑龙江省;俄罗斯

中图分类号:F752.8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4)03-0016-04

当前,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两国经贸合作水平不断升级、规模持续扩大。我国实施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与俄罗斯加快东部地区开发战略已形成对接互动,特别是近年来俄罗斯加快实施远东地区发展战略为中俄边境地区经贸合作发展提供了广阔机遇。

一、中俄毗邻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现实基础

(一)自由贸易区是新时期国际区域一体化的主要组织形式

自由贸易区(FTA,Free Trade Area),通常指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相互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取消绝大多数服务部门的市场准入限制,开放投资,从而促进商品、服务和资本、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有时,它也用来指称一国国内一个或多个消除了关税和贸易配额且对经济的行政干预较小的区域。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在快速发展。东盟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跨太平洋经济协作组织等地区性组织均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一定影响。专家预测,未来十年将是自由贸易区大发展时期,主要经济大国都会成为区域经济合作的急先锋。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中国的身影近年来逐渐活跃起来。中国在参与多边贸易体系、融入世界经济的同时,日益重视区域经济合作。由我国领导人倡议的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正在积极推进;我国已和智利、巴基斯坦等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正与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冰岛等国就建立自由贸易区分别进行谈判;2001年以来,中、日、韩三国就加强三方经济与贸易合作进行着不断探索;中国和印度就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研究也正在进行。未来,我国将会以区域经济合作为突破口,以建立自由贸易区为主要形式,在对外开放中谋求更大的主动权。

(二)建立自贸区是推动贸易发展的大趋势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结合自身国情,走出了一条从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到自由贸易区的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转型升级之路。设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自由贸易区,是我国顺应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竞争、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推动贸易发展的基本路径之一。

2013年9月,随着上海自由贸易区正式挂牌成立,我国各地出现了申办自贸区的热潮。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消息,截至2014年1月22日,已经有12个地方自贸区获得国务院批复,进入多部委联合调研的阶段。专家认为,在上海试点建立自由贸易区,探索新的贸易发展路径,能够稳定外贸,提升外贸层级与水平,削弱人民币升值、贸易成本上升、国际竞争压力、贸易摩擦和贸易纠纷等不利因素给出口贸易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还可以增加进口、扩大内需,增强国际资源配置能力,提高中国在大宗商品上的话语权和定价权。设立自由贸易区也将推动我国对外开放和对外贸易再上新水平。

中俄两个战略协作伙伴国,政治上高度互信,经贸往来不断扩大。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如何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关系,在投资和贸易上作制度性安排,实现中俄贸易规模扩大和战略升级,是两国高层共同关注的问题。为此,2011年10月中俄两国总理会晤时提出了双边贸易发展的战略目标,即到2015年两国贸易额实现1000亿美元,到2020年两国贸易额实现2000亿美元。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优先方向是实现中俄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具体组织形式就是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此举可以促使各类投资性商品、技术设备、人员和资本等在两国之间自由流动,优化两国的进出口结构,推动两国贸易的战略升级。

(三)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符合两国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中俄自由贸易区的设立符合中俄贸易的现实特点和两国经济发展的新要求。首先,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这为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平台;其次,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蓬勃发展的中俄贸易,走过了一条不断探索、完善的成长之路,增进了两国的相互了解与信任,也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法与经验,这是中俄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制度基础;最后,中俄两国毗邻地区一直在寻找合作的最佳路径,经历了贸易综合体、边境口岸保税区、经贸合作区和产品加工园区等各种模式的探索,为中俄建立自由贸易区提供了前期基础。

黑龙江省推进自由贸易区战略靠什么?打什么牌?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可以考虑:一是资源牌,区位条件和历史基础是自由贸易区建设可亮出的资源牌。二是地缘牌,如我省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所具备的陆路运输条件等。三是历史牌,中俄贸易最初表现为两地边境贸易,两地间在商品流通、人文交流、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交流由来已久,这为两地合作提供了人文基础。

从俄方来看,俄政府已经确定了经济转型战略,即从资源依赖型转轨到创新经济型,希望本国能够更多地出口高附加值和加工型制成品,逐渐摆脱对能源出口的依赖。俄罗斯政府历来十分重视与我国毗邻的远东地区的发展,总统普京2013年向联邦会议发表国情咨文时指出,发展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是俄罗斯21世纪的优先方向。2014年伊始,俄总理梅德韦杰夫在远东发展会议上就提出,在远东地区设立经济发展特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氛围,使远东能够与该地区邻国竞争投资和劳动力资源。显然,这种发展不能靠贸易保护和封闭式经济来实现,而应通过投资便利化和贸易自由化来加速这一进程。而密切与中国的贸易合作,实现两国市场资源优化配置、优势互补,是实现两国经济发展的双赢战略。

二、黑龙江省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的总体定位和基本功能

笔者认为,以国际物流仓储运输业带动加工制造业为主体,以拓展现代服务贸易为外延是对俄自由贸易区的基本功能定位。中俄自由贸易区在构想上宜采取物流仓储为主、保税加工为辅、保税服务为后发的综合模式。

(一)国际物流通道是黑龙江省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优先方向

国际贸易中心的形成首先表现为货物贸易的大量集聚,在这种集聚过程中,必然需要快速、便捷、高效的物流服务系统。我国沿边开放战略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通道建设。对于黑龙江省来说,通道不顺畅,就会成为中俄贸易快速发展的“瓶颈”。随着对俄贸易的快速发展和对俄贸易转型升级以及国家沿边开放战略的提出,着力打造、拓宽、理顺跨境贸易通道显得尤为迫切。

在推动对俄贸易创新发展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作为中国对俄贸易的桥头堡,黑龙江省在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打造满哈绥欧国际大通道,实现跨境陆海联运”的大通道构想。与此同时,发展交通通道建设也得到俄方的呼应。早在2012年9月符拉迪沃斯托克APEC峰会上,“建立可靠的物流通道和运输体系”就是会议的主要议题。

满哈绥欧国际大通道主要立足于打造和利用两条主通道,即滨洲和滨绥两条线,这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主干线。滨洲线是指从哈尔滨至满洲里,经满洲里转运到俄罗斯腹地(圣彼得堡、莫斯科),乃至欧洲(荷兰鹿特丹等),是跨越欧亚的一条陆路通道。滨绥线是从我国哈尔滨经绥芬河,然后利用俄罗斯的远东港口符拉迪沃斯托克港、纳霍德卡港、东方港出海到日本、韩国,还可以到达美国的西海岸,这是一条跨境的陆海联运通道。

当前,中俄两国国际通道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关键问题是如何通过建设和改造提高其跨境陆海联运的效率,提高运能运力,实现陆海转运畅通、便捷、高效。为此,中俄双方应该建立边境地区物流发展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快边境口岸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物流管理和技术交流,加快边境口岸物流信息化建设,实现基础设施、政策、管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对接。

(二)大力发展加工业是黑龙江省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后发动力

早在2005年,黑龙江省就提出以俄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老工业基地改造,加快以轻纺产品为主、产业优势突出的对俄出口加工基地建设。同时,依托口岸优势,建设以进口木材、钢材等原材料产品深加工为主的进口产品加工基地。建成一批区域性对俄进出口加工基地,培植50家重点对俄出口产品生产企业,形成服装、鞋帽、家电、建材、食品、家具等六大对俄进出口产品产业群。

经过多年发展,黑龙江省已经形成一批具有产业优势的中心城市和具有地域优势的口岸城市,并打造形成对俄加工业出口生产的梯队格局,即重点发展哈尔滨、牡丹江、绥芬河、东宁、黑河等五个基地;鼓励齐齐哈尔、大庆、佳木斯等中心城市及其他口岸城市建设对俄进出口加工基地,并把对俄进出口加工纳入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规划;大力建设沿通往绥芬河等边境口岸城市公路的对俄出口加工带。以此为依托,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利用该省与俄陆路接壤优势以及整机与部件的出口税差,在国境线两侧开展跨境加工,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培育出一支跨境加工企业群体。

上述产业群的发展在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在客观上增加了扩大贸易规模、规范贸易方式、改善贸易手段的要求,从而使原始的边境贸易方式向规范、严密、便利的国际贸易形式过渡。边境贸易管理系统的日趋成熟,为经济贸易的发展和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三)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是黑龙江省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内在源泉

当前,城市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城市吸收、聚合各类生产要素,在其经济活动中能够实现商品和要素的集聚与扩散,是区域内资金、商品、技术、人才和信息的中心,是区域经济的产业聚集点。而在黑龙江省,一些中心城市(如哈尔滨)和沿边口岸地区(如绥芬河、东宁)居于东北地区对内、对外经济发展双向辐射的核心点,在这些核心地带建立自由贸易区,能积极发挥区域经济的聚集效应和辐射功能,拓展沿边地区开发开放的功能与空间,扩大沿边口岸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范围与拉动效应,推动区域经济加速发展。据此,笔者认为,对中俄自由贸易区的区位选择应充分利用现有城市的资源基础。

黑龙江省以主要城市为中心已经基本打造出五个对俄出口加工基地:(1)哈尔滨对俄出口加工基地。依托哈尔滨开发区和松北东北亚经贸科技合作区较好的基础条件,在哈尔滨开发区平房工业区及东北亚经贸科技合作区内建设对俄出口加工基地。重点发展食品、服装、制药、木器、电子等产业群体,带动哈尔滨及周边地区对俄出口加工业的发展。(2)牡丹江对俄出口加工基地。依托牡丹江市的轻纺工业基础和绥芬河市、东宁县的口岸优势,在牡丹江市建设对俄出口工业园区。重点发展以服装鞋帽、家用电器、轻工日用品、建筑装饰材料、食品加工、木材综合加工为主的出口加工业。(3)绥芬河市对俄出口加工基地。在俄境内筹建波格拉尼奇内-绥芬河工业园区,区内建设木材加工集中区、机电产品组装区、轻纺产品加工集中区等。在境内建设轻纺产品对俄出口加工区和电子产品散件加工区。(4)东宁县对俄出口产品加工基地。重点发展以木材加工、食品加工、制鞋工业为主的出口加工业。(5)黑河市对俄出口加工基地。在该区重点发展以食品加工、服装、建材、木制品、基础原材料为主的对俄出口加工业。

黑龙江省自贸区建设可以这些城市为中心,发挥其辐射作用,凭借各种优势,通过聚集作用,进而产生规模聚集效应,提高城市经济效率,使中心城市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对周边地区产生很强的辐射力,通过这种特有的极化与扩散效应,带动区域发展,发挥导向与示范作用。

三、黑龙江省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的几点思考

(一)在制度建设上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尚存在一些障碍。如制度性差异,即国际制度接轨的差异、国内制度的差异;结构性障碍,即产业结构障碍、贸易投资结构性障碍以及综合国力、人力资源、人文环境、历史传统等方面的结构性差异。为此,应加快推动中俄贸易便利化进程,从制度安排和实践上解决当前中俄经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特别要解决俄方在贸易秩序、经济合作、投资方面针对中国所设的一些壁垒和限制。其中,法律法规的完善是推进中俄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基石,重点是强化两国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部门的联合,共同开展对垄断和假冒伪劣商品的治理,为此,应整合熟悉双边经济合作的法律人力资源和法律信息资源。

(二)在行政管理上应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

政府应该认真总结前几年中俄贸易大起大落的教训,针对政府职能弱化进行认真整改,参照国际规范,为各贸易主体开拓对俄经贸合作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特别要在金融、银行、海关、运输、法律等领域,为双方贸易主体进入对方市场提供高效便利的服务。

(三)在空间布局上应考虑在符合条件的国家级重要口岸建立自由贸易区

与俄方协调,积极推动俄方在中方保税区的对应口岸建立相应区域。大力拓展自贸区与东北地区的物流通道,放大自由贸易区的辐射效应。

(四)在建立过程上应分阶段、分领域、分地区逐步推进

在一些成熟的领域和地区首先实现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充分考虑到中俄两国产业和市场发育状况和各自关注的利益与问题,使中俄自由贸易区最大限度地成为加强两国经贸合作的平台和推动两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五)在方案制定上应集各方意见,不断筛选和优化

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确实能使中俄两国获得各方面的收益,但是要具体思考如何建立以及什么样的进程才是合理的,也是一个非常有难度和技术的问题。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的方案选择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可以先通过中俄之间建立双边合作机制,在多个细分领域开展多层次对话与合作,并且从中总结成功的经验,汲取失败的教训。这是一个对方案进行不断筛选和优化的过程,通过实践与理论的对比分析,为制定出双方都认为合理恰当的自由贸易协定方案提供参考,并为两国最终建立自贸区奠定实践基础。

中俄两国均为新兴经济体国家,如果这两个经济体的边境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两国市场会更加开放,生产要素会在一个更广阔的范围内流动,资源配置效率将大大提高,这无疑会促进两国经济稳步、快速增长。

[责任编辑:张梅]

猜你喜欢

自由贸易区黑龙江省俄罗斯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设想
动词的时态中考高频考点练习题
非洲26国将建最大自由贸易区
2014年黑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二等奖)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同舟共济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欲盖弥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