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小型博物馆如何走出活力

2015-04-29杨畦

文物春秋 2015年1期

杨畦

【关键词】东莞市博物馆;中小型博物馆;生存与发展

【摘 要】在博物馆数量迅速增长的今天,地方博物馆特别是中小型博物馆的质量却不容乐观。中小型博物馆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近年来已经成为博物馆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笔者所在的东莞市博物馆为例,阐述了中小型博物馆走出活力之路的一些思路和方法。

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在中国的博物馆发展历程中也曾被称为地志类博物馆,具体而言,它是一类综合展示特定区域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风土民情的省级、市级、县级和区级博物馆。这类博物馆在我国博物馆中占有很大比重,在地方通常被视为区域文化发展的关键标志[1]。然而,在博物馆数量迅速增长的今天,地方博物馆特别是中小型博物馆的质量却不容乐观。没有雄厚的资金和丰富的藏品,得不到媒体和大众的更多关注,外观、硬件、科技手段、展陈条件缺乏吸引力,在新馆、大馆面前,中小型博物馆已经逐渐边缘化,即便是双休日或节假日,观众也难得涉足,有些地方博物馆甚至出现“工作人员比观众多”的冷清局面。以东莞市博物馆为例,2005年,东莞市开始打造“博物馆之城”,在短短5年时间里,全市博物馆数量上升至33家,随着东莞展览馆、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可园新馆等一批全新文博场馆的落成和开放,馆舍陈旧、硬件落后、交通不便的东莞唯一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东莞市博物馆在市民心中的印象已逐渐模糊。作为博物馆从业者,笔者常常被问及:“东莞市博物馆在哪里?”“东莞市博物馆是东莞展览馆吗?”“你们馆里有文物吗?”一个有着80余年建馆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竟如此不为人知——这就是笔者提笔的初衷。作为地方中小型博物馆,东莞市博物馆该如何在新的形势下继续往前发展,如何走出一条活力之路,如何让大众接纳、熟悉并喜爱?莞博人一直在实践中探索、努力。2011年,东莞市政府将筹建东莞市博物馆新馆列入发展规划,面对新馆漫长的筹备周期,东莞市博物馆一手抓新馆调研、设计,夯实基础,一手抓旧馆改造,打造特色,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力争在现阶段走出一条活力之路。

一、找准定位,打造贴合主题的基本陈列

1994年东莞市博物馆新馆落成,开放了基本陈列《东莞春秋》,堪称当年东莞市的一件文化盛事,吸引了大批观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展览包括“岁月悠悠·蚝岗建村”“南越发展·东莞建郡”“经济繁荣·人才辈出”“抗敌御辱·迎接曙光”四大部分,讲述了从五千年前的史前文化时期到近现代直至东莞解放的历史全过程。另外还介绍了东莞其他几个博物馆如可园博物馆、鸦片战争博物馆、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等的基本内容。但是,由于馆舍较小,展厅总面积不足800平方米,展览内容涵盖的面又较宽,因此展览内容无法深化和细化。加之陈列条件落后,无充足的安防设施,珍贵文物根本无法跟观众见面。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近些年新场馆、新陈列的出现,《东莞春秋》逐渐失去了曾经的吸引力,参观场面日渐冷清。同时,经过10余年来城市文化的发展,东莞文化的新名片进行了重新定位,涵盖了四个方面:岭南文明的起源地、近代史的开篇地、华南抗日的根据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东莞市博物馆调整思路,从地方综合性博物馆的实际出发,重新寻找基本陈列的定位,将“岭南文明的起源地”做为陈展主题进行展示和诠释,并做深做专,让市民通过展览充分了解古代东莞五千年的发展历程,这也是东莞市博物馆所具有的地方史研究、考古发掘、全面综合征集文物等职能下义不容辞的责任。

2012年初,东莞市博物馆启动基本陈列改造工程,计划推出《古代东莞》基本陈列,以馆藏文物和文献史料,向观众讲述古代东莞的故事,透过人文的视角展现东莞宏伟的历史画卷。陈列分为“文明曙光”“千年古邑”“面向海洋”“商贸重镇”“崇文重教”五个部分。“文明曙光”和“千年古邑”部分由考古部牵头,全面搜集、整理、展示东莞历次考古发掘的成果;“面向海洋”和“商贸重镇”部分由保管部牵头,梳理历年馆藏、史料以及文物普查成果;“崇文重教”部分由地方史研究室牵头,研究、汇集东莞古代教育成就及名人事迹。在陈列设计上,面对展厅面积小、层高低的局限,我们尽可能地将布局条理化,设计风格小而精,打造舒适温和的视觉效果。为保证陈列能在最短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大纲修改与工程施工同时进行,在每周召开一次的展览协调会议上,大纲编辑和工程组共同参与,协同作战。新陈列于2013年春节向社会开放(试展),5月18日正式展出(图一)。在展示的493件(套)文物中,珍贵文物占34件(套),其中包括6件(套)一级文物。全新基本陈列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2013年共接待观众近21万人次,比2012年增长了64%,其中中小学生3.7万人次。

二、努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2011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未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国家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东莞成为全国首批、广东唯一的示范区创建城市。在文化部公布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中,涉及公共博物馆的项目和指标见附表。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示范区建设对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重点为博物馆基础建设、免费开放、数字化服务和人才建设等方面。由此也更加凸显了中小型博物馆基础设施薄弱、信息技术落伍的劣势。以此为契机,东莞市博物馆将现馆舍的基础设施和数字化服务进行了有效提升。

(一)改造陈旧基础设施

经过近20年的运转,东莞市博物馆的水冷系统、供电系统和消防系统设备均已老化,电线短路现象时有发生,要维持正常办公与展览开放尚需格外小心,更不用说新科技力量的投放。为了争取财政专项经费,东莞市博物馆连续三年做调研报告,进行专项申请,终于获批建设了新的配电房。在新电房的支持下,逐年对墙体剥落、展板发霉、地面潮滑的一二楼展厅进行了整修,配备了标准恒温恒湿机、空气净化机,购置了高标准的独立展柜等,使展陈条件有了质的飞跃。独立展柜能完全满足馆藏精品文物的陈展条件,馆藏精品得以轮番推出,让广大市民大饱了眼福。展陈条件、安防设施、文物保存环境改善后,引进展览的档次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可以名副其实地称之为“精品展览”了。

(二)投入信息技术力量

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博物馆工作逐渐融合,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当今中小型博物馆必须迎头赶上的一项工作。博物馆局域网建设、藏品管理信息化、展陈中的多媒体应用、电子政务信息化应用等数字化建设,让博物馆发展之路充满生机。东莞市博物馆逐步引进新技术手段,以辅助文物展览、保管工作及日常办公:目前馆区已逐步实现wifi无线网络全覆盖,对原有的有线网络形成有益补充;引入数据库技术,对藏品进行有效管理;展厅配备语音导览系统、LED电子屏及历史文献查阅触摸屏;开通微信、微博公众平台,设立文化志愿者群、博物馆之友群,大幅度增进与观众群体的互动,增强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2014年底又完成了网站的数字化升级改造,增加展厅数字化场景展示,力争以最短的速度加入中小型博物馆的先进行列。

(三)开发特色文化产品

在全国文博界越来越重视发展产业化的今天,缺乏文化产业成为中小型博物馆发展滞后的一大原因。大型博物馆通常设置了文创产品开发部门,从全盘布局、资源整合,到产品开发、创意设计、加工制作,拥有一系列的技术支持和成型的销售模式,而中小型博物馆在这方面无疑存在短板,经费和人才均严重不足。在现有条件下,东莞市博物馆整合业务人员,积极申请文化产品开发经费,利用有限的资金实现“一年一精品”的文创开发战略,争取在五年内开发出一系列高端、经典、不易过时的文创产品。2014年,与西安文苑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文创纪念册——《莞印城香》,将基本陈列《古代东莞》的经典版面、特色文物和莞邑历史进行有机结合,制作出我馆首个文创精品,受到了观众的好评。

三、探索社会教育工作新思路

目前我国大多数博物馆及相关机构都在不同程度上建立了与社会的联系,但绝大多数中小型博物馆还是被动地与学校、旅行社进行简单的参观联系,主要包括陈列展览的讲解、参观的组织、博物馆宣传、临时展览的举办、配合学校开展第二课堂教育等,大多属于博物馆的传统行为,也多为被动地接受需求。中小型博物馆的转型需要一定的时间,只有在社会教育方面付诸实践,主动深入社会,才能在深层次上推动博物馆与社会的结合。

(一)营造寓教于乐的博物馆氛围

东莞市博物馆处于旧城区中心地带,1994年与老科技馆、图书馆一起建成开放,占地面积仅2700平方米,展览区域为一至三楼,包括基本陈列、常设展览及临时展厅,无教育活动区域。为打破老馆沉闷冷清的局面,努力营造一种轻松舒适的文化氛围,真正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在全新基本陈列试展期间,馆领导大胆提出将常设展厅改造为互动体验厅,设计、施工、装修一个月完成,东莞市博物馆从此开辟了社教工作的新局面。

在打造主题社教活动中,我们就展览内容开发了一本针对青少年的教育手工册《探索古代东莞之旅》,集答题、拼图、绘画、游戏等环节于一体,通过讲解员的讲解和学生们完成手工册,达到学习东莞古代历史的目的。另外,结合年度的特色展览,先后推出“我设计的名伶剪纸”“拍板——年画制作”“三味书屋品鲁迅”“小小拼图能手”“舞彩长城”“穿阅曾国”和“拓拓乐”等展览互动体验活动(图二),内容涉及文物鉴赏、手工制作、创意绘画剪纸、知识问答、专业的文物技术操作等领域,吸引了大批观众参与,特别是少年儿童、亲子家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使博物馆人气指数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据统计,2013年参加互动体验活动的观众有近万人次。

(二)寻求社会合作伙伴

与大多数中小型博物馆一样,东莞市博物馆也存在人力资源匮乏的问题。以社教工作为例,现有工作人员仅5名,在担负阵地讲解之外,要开展其他社教活动显然力不从心。为弥补社教力量的不足,东莞市博物馆以“乡土历史教育基地”为阵地,积极与教育单位、文化教育机构合作,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社教活动,尽量以较少的经费争取较大的社会效益,达到了双方共赢的合作目的。

从2013年开始,东莞市博物馆积极开辟社会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主动与全市中小学校接洽,与东莞市可园中学和莞城中心幼儿园结为馆校共建单位,打造“东莞历史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多项共建活动。

在2013年“我讲《古代东莞》小小故事大王选拔活动”中,东莞市博物馆与东莞市蚂蚁剧社及飞扬舞蹈中心合作,成功地完成了演讲比赛及艺术展示活动,家长们对于我馆组织的语言表达、舞台表演、故事创作、话剧排练等培训课程给予了充分肯定,反响十分热烈。

2014年3月,东莞市博物馆与市教育局教研室联合召开了“馆校共建‘东莞历史教育平台会议”,邀请了来自全市60所中学的近150名历史老师参会。在会上,我馆对近年来东莞地方历史资源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成果以及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开展情况作了系统的介绍,各校老师代表积极为馆校共建“东莞历史教育平台”工作献计献策,并就今后如何建设和利用好这一平台,实现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的目标和任务达成了共识。通过馆校共建,在全市范围内构建起“东莞历史教育平台”, 开创了东莞市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为今后我市博物馆展览、讲座、活动等社会教育项目全面覆盖学校、企业和社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依靠志愿服务力量

补充社教力量单靠合作机构还不够,还需要充足的人力资源。在大型博物馆里,社教部工作人员数量较多,按照分工还可以划分为讲解部、外联部等,中小型博物馆普遍存在人员少、机构设置不合理、部门分工不明确等问题,随着业务工作的开展,人力不足的弊端愈发严重,因此,志愿者工作对于中小型博物馆来说不单是社教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更应该成为整个博物馆工作的有力补充。2013年3月,东莞市博物馆首次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组建起一支热情、规范、高效的志愿者队伍。这些志愿者来自社会各行各业,有学校校长、镇政府副书记、市政协委员、英语翻译、普通话语委会老师、古玩店老板、高级摄影师、防疫站医生等,其中不乏能力较强的成员,他们对于志愿服务的热情和重视程度都相当高,积极参与讲解解说、导览服务、活动督导、教育推广等工作,尽职尽责,在社教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大充实了博物馆的服务力量。通过在志愿岗位上发挥自己的特长,参加博物馆组织的各项业务培训,以及轮流主讲特色讲座,志愿者们的精神需求也得到了较大的满足,博物馆工作与志愿者工作形成了较好的良性互动。

(四)创新校园教育活动

未成年人是博物馆社会教育的重要对象,如何让博物馆教育活动真正融入校园,得到老师和学生们的认可,是社教工作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东莞市博物馆在这方面做了如下尝试:首先,我们将《古代东莞》基本陈列的展览设计图印制在21幅0.8×1.6米的挂轴上,做成流动展览,深入校园,到孩子们中间去,得到学校领导及老师们的一致认可。其次,将博物馆展览活动的内容设计成参观体验券,分发给需要的学校,老师们可用来奖励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也需要有这样的奖励来满足自己的成就感,而由此,博物馆的活动不仅融入了校园,还可以促进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再次,在举办历史讲座时,将考古发掘中出土的相关文物标本带进校园,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们的好奇心理,取得了以往用复制品作教具时无法达到的效果(图三)。创新校园社教活动一方面实现了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对提升博物馆的影响力大有裨益。

享受博物馆,在今天已成为流行的文化休闲项目,如何在这划时代的变革中经受住考验,散布在全国各地的近3000家中小型博物馆的工作者们需要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一要转变观念,二要开创特色,中小型博物馆才能走出活力。我们可以做的工作有很多:深入研究馆藏资源,打造主题基本陈列;夯实硬件基础,提升文化服务条件;融入信息技术,营造馆舍时尚氛围;想方设法,盘活特色社教活动;利用社会资源,脱离孤军奋战局面;等等。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中小型博物馆定会开辟新的出路,在博物馆界的大观园里,虽小巧精致,但依然能充满活力,争奇斗艳!

————————

[1]严枫:《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基本陈列展览主题与内容定位的研究》,复旦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年。

[2]《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标准》,2011年1月5日,网址见http://www.ccnt.gov.cn/sjzznew2011/shwhs/shwhs_ggwhfwtxjs/201111/w02011112854501

3569257.doc。

〔责任编辑: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