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禹州杨庄墓地M101汉墓发掘简

2015-04-29许昌市文物工作队

文物春秋 2015年1期
关键词:杨庄汉墓

【关键词】河南禹州;杨庄;汉墓;发掘简报

【摘 要】2010年,许昌市文物工作队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对禹州市杨庄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本文对其中的M101东汉墓进行了报道。这座墓葬出土有陶器、铜器以及铜钱,且出土的陶器种类较多,为研究该地区生活习俗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杨庄墓地位于河南省禹州市西南部的张得乡杨庄村东北处,东北距离禹州市区约5.4公里,东南距省道231线0.34公里,西南距杨庄村约0.2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4°05'52",东经113°25'40",海拔119~127米。墓地分布于三峰山之东峰南麓的梯级台地上,地势北高南低,逐级而下(图一)。

2010年11月—12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许昌市文物工作队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委托,经河南省文物局批准,对杨庄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墓葬128座,现将M101墓葬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 、墓葬形制

M101位于探方T5219东南部及探方T5218东北部,开口于扰土层下,打破M107,距地表深0.3米。该墓为竖穴墓道土洞墓,平面呈“刀”字形,方向15°,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四部分组成。

墓道 平面呈长方形,直壁,斜坡底。开口长2.4米,宽0.92~1米;底部长2.42米,宽0.92~1米,底距开口深1~1.1米;坡度5°。墓道内填黄褐色五花土,土质较软,未经夯打。

墓门 顶部被破坏。宽1米,残高1米。封门用长方形子母砖(45×14×5 厘米)横置错缝平砌,残存9层,残高0.5米。

甬道 平面呈长方形,拱顶土洞,已遭破坏。长1.6米,宽1.16~1.28米,残高0.9~1.08米。

墓室 平面呈长方形,拱顶土洞,已遭破坏。长3.6米,宽1.7~1.84米,残高0.5~0.9米。底部、中部残存有铺底砖,为长方形子母砖横置平铺,子母砖无纹饰。由于扰乱严重,在墓室内未发现人骨架,葬具也不详,在墓室的中、北部及南端置随葬品,有陶尊1、陶罐4、陶案1、陶盘1、陶勺1、陶井1、陶灶1、陶磨1、陶碓1、陶鸡1、陶狗1、陶圈厕1、铜镜1、铜削1、铜钱39(图二)。

二、随葬品

1.陶器 15件。均为泥质灰陶。

尊 1件。M101∶10,敞口,卷沿,圆唇,深弧腹,平底。底附三矮蹄状足。腹部饰三周凹弦纹。口径20.6厘米,腹深7.4厘米,足高3厘米,通高11.2厘米(图三,1)。

罐 4件,形制相同。敛口,矮领,圆肩,弧腹内收,平底或平底微内凹,肩部饰一周或两周凹弦纹。M101∶1,口径11.8厘米,腹径19.6厘米,底径11.4厘米,高17.6厘米(图三,2)。M101∶4,口径11.2厘米,腹径19.6厘米,底径11.2厘米,高19.4厘米(图三,3)。

案 1件。M101∶5,圆形,周围有向外倾斜的低矮边栏,平底内凹,无足。案面中部有一周凹弦纹。直径33.6厘米,高2.8厘米(图三,4)。

盘 1件。M101∶17,敞口,平折沿,圆唇,浅弧腹,平底内凹。素面。口径22厘米,底径10.4厘米,高5厘米(图三,5)。

勺 1件。M101∶18,柄残。口部呈圆形,圜底。素面。口径10.1厘米,高5厘米(图三,6)。

井 1件。M101∶15,由井筒、井栏和井架三部分组成。井筒呈圆筒状,平底。井栏凸出。井架为提梁式,呈弧形,上窄下宽,顶部有一圆形小口。井筒表面饰数周凹带。底径11.6厘米,通高17厘米(图三,9)。

灶 1件。M101∶16,灶面上有一大一小两个釜形火眼,釜灶连体,前端有半挡火墙,后端有高耸的烟囱,挡火墙下有弧顶火门。灶面的火眼周围模印有勺、耳杯、案、钩等图案。长22厘米,宽14.8厘米,高13.2厘米。(图四,2)

磨 1件。M101∶9,圆形,由上、下扇及底座三部分组成。上扇正中凸起一周圆棱,中间有一隔梁,隔梁左右两侧的沟槽正中各有一圆孔,一侧有磨柄。下扇呈圆柱状,与底座相连,腹中空。上扇直径7.6厘米,下扇直径6.8厘米,底座直径17.6厘米,通高5.4厘米(图三,7)。

碓 1件。M101∶14,残。底座一端两侧有实体护栏,护栏之间有浅长方形凹槽,另一端有圆形臼孔。中间纵置一碓杆。长20厘米,宽9.2厘米,高6.4厘米,碓杆残长5.2厘米(图三,8)。

鸡 1件。M101∶12,空心,合模制成。呈站立状,昂首,高冠,尖嘴,尾巴上翘。长12厘米,高11.6厘米(图四,3)。

狗 1件。M101∶11,空心,合模制成。呈站立状,四腿直立,昂首,正视前方,双耳直立,颈部带有项圈。长16.6厘米、高11.8厘米(图四,4)。

圈厕 1件。M101∶13,圈四周有矮墙,其中三面墙体较窄,一面墙体宽厚。宽墙内部中空,其一端上方有方形柱厕,厕顶为四阿式,四坡面均模印有瓦垄,其中朝向墙面的一侧开有拱形门,厕内有蹲坑。宽墙内侧有拱形门与圈相通。圈内置一陶猪模型,呈站立状。窄墙顶面为模印的两面坡式瓦顶。长22.8厘米,宽22厘米,通高15.2厘米(图四,1)。

2.铜器 2件。

镜 1面。M101∶6,夔凤纹镜,残。

削 1件。M101∶7,残。呈薄片状,直背,直刃。残长8.3厘米,宽1厘米。

3.铜钱 39枚。

五铢钱 38枚。分为有郭五铢、磨郭五铢、剪边五铢和环对文五铢等4类。

有郭五铢 19枚。铸造精美,文字清晰。圆形方穿,穿背面有郭,穿左右两侧篆文“五铢”二字。M101∶8-5,郭径2.5厘米,穿宽0.9厘米、重2.7克(图五,1)。

磨郭五铢 16枚。铸造精美,文字清晰。圆形方穿,穿背面有郭,穿左右两侧篆文“五铢”二字。标本M101∶8-30,钱径2.35厘米,穿宽0.9厘米,重1.9克(图五,2)。

剪边五铢 2枚。铸造精美,文字清晰。标本M101∶8-36,钱径2.1厘米,穿宽0.9厘米,重1.1克(图五,3)。

环对文五铢 1枚。标本M101∶8-38,圆形方穿,穿背面有郭,穿左右两侧篆文“五铢”二字。钱径1.8厘米,穿宽0.9厘米,重1.1克(图五,4)。

货泉 1枚。 M101∶8-39,铸造精美,文字清晰。圆形方穿,穿背面有郭,正面穿左右两侧篆文“货泉”二字。郭径2.3厘米,穿宽0.7厘米,重3.1克(图五,5)。

三、 结 语

M101虽然遭破坏,仍出土了较多的陶器和铜钱,并且陶器种类较多,组(下转64页)(上接45页)合也较完整。从陶器的造型看,大多数器物都具有东汉中晚期的特征,如陶罐与重庆丰都县天平丘东汉墓M28∶17[1]相似,圆形陶案与洛阳烧沟汉墓M1037∶32相似,圈厕与烧沟汉墓M143∶14[2]相似。

墓葬中出土了数量较多的东汉五铢钱,包括有郭五铢、磨郭五铢、剪边五铢和环对文五铢等。据专家研究,东汉磨郭五铢钱在纪年墓中最早出现于东汉章帝时期,东汉剪轮五铢和环对文五铢可以看作是一对孪生兄弟,最早出现于东汉顺帝至桓帝时期[3]。同时,该墓出土的夔凤纹镜亦流行于东汉中晚期[4]。由此可以判断,杨庄墓地M101的年代应为东汉中晚期。

墓葬中出土的陶器包含有仿铜陶礼器尊、日用陶器罐与模型明器案、盘、勺、井、灶、磨、碓、鸡、狗、圈厕等,从出土情况可以看出该墓的陶器组合较为完整,这应是当时社会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因此M101的发掘,为研究该地区东汉时期社会生活习俗提供了实物佐证。

发掘:高亚涛

绘图:马瑞东

执笔:王培娟

————————

[1]丰都县文物管理所:《重庆丰都县天平丘东汉墓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13年3期。

[2]洛阳区考古发掘队:《洛阳烧沟汉墓》,科学出版社,1959年。

[3]徐承泰,范江欧美:《东汉五铢钱的分期研究》,《文物》2010年10期。

[4]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南阳出土铜镜》,文物出版社,2010年。

〔责任编辑:张金栋〕

猜你喜欢

杨庄汉墓
改建后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
大云山汉墓发掘记
从“杨庄之问”到杨庄脱贫
杨庄的杏儿熟了
1940年4月郭沫若在重庆嘉陵江北岸发掘汉墓
在北京,在小石桥
映像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扶风吕宅村汉墓出土的五铢钱
《马王堆汉墓帛书[叁]》释文补正四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