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升格背景下贵州省高校音乐学专业特色化发展模式研究

2015-04-29张乔

北方音乐 2015年1期
关键词:特色化音乐学贵州省

张乔

【摘要】在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的新背景之下,本文主要对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特色化发展模式的可行性进行论证:一是立足贵州省音乐学专业的办学历史与现状、目标与任务,结合2010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划》的基本精神,论证贵州省音乐学专业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总目标的特色化办学模式的可行性;二是立足本省丰富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论证以区域音乐文化资源为依托的音乐学专业特色化发展模式的可行性;最后以遵义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为个案,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布局、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地方民族性特色课程教材的建设等方面进行实践研究,并结合2006年教育部所下发的《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必修课程指导方案》的相关精神,以本专业的必修课程为重点,探索音乐学专业发展的本土和地方模式。

【关键词】音乐学;地方性;民族性;区域音乐文化

艺术学在我国长期以来是作为一级学科附属于文学门类,由于模糊的学科体系设置使得该学科在与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交流方面受到明显的限制。好在国家在2011年通过了最新版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调整方案,将艺术学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形成的“一级学科”提升为“门类学科”,使我国高校学科体系与学科结构由原来的十二个学科门类变成包括艺术学在内的十三大门类。面对这一改革,音乐学专业作为艺术学门类下的二级学科势必会得到更加积极的发展,其影响及意义非常深远。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对贵州省高校音乐学专业在特色化发展模式的可行性方面进行论证,并以本校遵义师范学院为个案,进行实践性研究,以期探索出具有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并具有区域音乐文化资源的音乐学特色化发展模式。通过上阶段的研究成果我们可知,之所以探讨其特色化发展模式,是因为贵州省高校长期以来在音乐学专业方面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很多较为明显的问题,其中专业课程设置的“单一化”、“同质化”成为最突出的问题,已经影响到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影响着自身办学的质量和水平。

贵州省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经济文化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省内高校与全国相比,其竞争力整体而言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要属历史、地理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则归根各高校自身改革创新发展意识的淡薄或缺失等主观因素造成的。其实,贵州省自身并非是世人常说的“穷山恶水”的地方,它也拥有着自身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只是还没有被人们所挖掘,没有被人们真正的开发利用好,如果我们能够多了解自身的优点,并将其利用在音乐学专业发展方面,办学水平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其核心竞争力自然也就得以提升。

一 探索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总目标的音乐学专业特色化办学模式的可行性

贵州省现目前拥有三十多所高等院校,其中开设有音乐学专业的高校有十三所,从上阶段的研究成果我们可知:各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发展尚属最初级阶段,其办学现状虽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师资较弱、办学条件较差、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课程设置同质化等等。要想建立以提高贵州省高校音乐学专业核心竞争力为总目标的特色化办学模式,显而易见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并不表示不可能,并且越是面临这样的窘况,就越要积极加以探索。从贵州省音乐学专业的办学历史与现状、目标与任务,并结合2010年所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划》的基本精神,现将符合其特色化办学模式可行l生的条件列举如下:

(一)贵州省各高校都拥有着自身特有的办学历史、办学目标与任务

在办学历史方面,贵州省在开设有音乐学专业的这十三所高校中,通过研究观察可以发现,这些高校都有着自身独有的办学历史,且大多数都有着较为久远的办学历史,这就为音乐学专业的发展提供了特色化办学的良好条件与发展动力。比如遵义师范学院,创办于1941年,是在“兴学培养师资”的理念下应运而生,有着近百年师范办学历史的学校;同时也是有着红色革命历史文化传统的学校,对于这样双重性的历史背景,很显然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再比如凯里学院,该校创办于1958年,时间至今已有半个世纪之久。虽然现在是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但自办学初还是以师范教育型为主,有着较为悠久的“民族性师范”办学历史的学校。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学校都有着自身特有的办学历史,就不在此一一列举。

在办学目标与任务上,各学校同样呈现出自己的特色,比如贵州师范大学的办学目标与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以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服务社会为导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步伐,形成更加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办学体系,为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从中可看出该校的在办学目标与任务中所呈现出的特点,主要是以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为主,而遵义师范学院的办学目标与任务则是:“培养留得住、用得上、下得去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很明显该校则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二者有着不同的培养定位,因此仅从办学历史、办学目标与任务方面来看,建立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总目标的特色化办学模式很显然是存在可行性的。

(二)贵州省高校拥有着国家在资金、人才、技术与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

贵州省因地理位置、历史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一直以来都被扣上“贫困、落后”的帽子,虽然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与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经济有了明显好转,但从对贵州省各高校的了解情况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师资力量薄弱、硬件设施落后等等,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经济发展落后,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够,致使不能吸引高职称与高学历人才留在贵州,也致使办学条件相对较差等等,严重影响着贵州省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影响着其特色化办学模式的建立。好在近些年来国家又针对西部尤其是贵州省颁布实施了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向的相关政策,提供了在资金、人才、技术及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比如2010年所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划》中就针对高等教育就提出了:“设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新增招生计划向中西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地区倾斜,扩大东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加大东部高校对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力度。”“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以及在国发2号文件中专门对贵州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总体要求:“贫困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贵州的主要任务。贵州尽快实现富裕,是西部和欠发达地区与全国缩小差距的一个重要象征,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另外还针对教育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支持贵州优化高等学校布局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加强理工、民族医药等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院校和学科专业建设。加大中央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对贵州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等等这些政策的颁布实施,明显会为贵州省高校教育的发展带来强大的动力,也为贵州省高校音乐学专业在提高核心竞争力为总目标的特色化办学模式的可行性方面又增添了一大有力条件。

二 探索以区域音乐文化资源为依托的音乐学专业特色化发展模式的可行性

近年来,随着音乐人类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自己本民族的音乐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口号的提出,唤醒了人们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探讨,随之而来的就是在高校建立中国民族体系的音乐教育研究与教学体系,高校也应当承担起这样的责任,破除传统“欧洲音乐中心”的教育体系,否则只能在同质化中消亡,既不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国家长期的发展战略。因此,建立以区域音乐文化资源为依托的音乐学专业已是地方高校的发展潮流。

贵州省本身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除汉族以外,拥有55个少数民族,千百年的发展,遗留下了非常宝贵而丰富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比如黔东南的苗族飞哥、芦笙舞、侗族大歌等等,这些先天条件,为建立以区域音乐文化资源为依托的音乐学专业特色化发展模式提供了很大的可行性与便利性。遗憾的是,贵州省很多高校却没有很好的加以利用,仅有少数几所高校在这方面有所探索研究,比如贵州师范大学、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以及凯里学院等,虽然只是最初的尝试,且利用有限,但这些高校已经尝到了它所带来的“甜头”,比如黔东南的凯里学院,通过在课程设置中开设自己地方民族音乐类课程——民族器乐芦笙主修,以及建立五年制的地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班,一方面很好的传承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另一方面也以自己的特色赢得了需多参加国内外的交流演出的机会,提升了该校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认知度,从而也提高了该校在全国的影响力与竞争力。所以,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建设,但是切记不能盲目跟风,否则也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也就很难形成竞争力。

根据贵州省少数民族所分布的地区,以各地区发展最壮大的少数民族为代表,笔者将贵州省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划分出五大区域:黔北仡佬音乐文化区域,黔南水族音乐文化区域,黔东南苗族、侗族音乐文化区域,黔西南彝族音乐文化区域,黔中布依族音乐文化区域。各高校根据就近原则,选择相应的文化区域来打造具有自己地方民族特色的音乐学专业。要注意的是,各区域可能存在不止一所高校的情况,各校一定要彼此多沟通交流,避免闭门造车,充分发掘各文化区域的研究空间,防止出现小区域的同质化,促进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的特色化发展。

三 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特色化发展模式的实践研究

通过以上对贵州省高校音乐学专业建立特色化发展模式可行性的探讨,可知贵州省高校在打造特色化音乐学专业方面存在着很多有利的条件,若能将这些条件利用好,必能带给贵州省高校全新的活力和有力的竞争力,也会促进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现就以遵义师范学院为个案,探索贵州省高校如何建立特色化的音乐学专业发展模式。

(一)建立特色化的音乐学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

从遵义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到,现有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掌握音乐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能够在中等学校从事音乐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虽然培养目标中明确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培养中等学校音乐教师为核心,但是却没有基于自身的办学历史、发展目标与要求,以及地方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制定,同时也没有突出地方性、民族性音乐文化特色的培养价值理念,较为空泛。学院要以遵义师范学院培养“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能扎根西部地区的本科应用型教育人才的办学宗旨为基调,结合近年来国家又把遵义师范学院列为“红色经典示范教育基地”的现状和处于黔北仡佬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区域的地域特色,使学生的知识建构与地区民族文化艺术特性相结合,承担起传承地方红色革命历史和民族音乐文化的责任。这就使得我们要培养的不仅是具有相应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中小学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还应当是在此基础上掌握地方性、民族性的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技能能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

具体到培养要求上,则要求毕业生不仅具有扎实的音乐基本素养(包括中西方的基本乐理、音乐史学、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学等系统的音乐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当程度的声乐演唱、钢琴演奏、器乐演奏能力,良好的音乐听觉和视唱能力,一定的音乐研究分析能力),还要掌握地方性、民族性的音乐历史文化,熟悉其音乐语言表达方式,并能有效结合到声乐演唱、器乐表演和舞蹈表演中,比如演唱具有地方特色的黔北花灯、仡佬族的民歌以及具有红色革命历史文化的歌曲,或是直接在声乐演唱中开设一门原生态民族唱法,专门来培养传承仡佬族民族音乐文化的声乐表演人才,也可将地方民族特色的舞蹈和器乐,合理有效引入器乐和舞蹈课程中等等,最终形成富有区域音乐文化特色的,能有效传承地方民族音乐文化、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地方音乐教育服务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调整专业结构布局,强化地方性、民族性音乐课程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都是以“欧洲音乐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为培养模式,这种“大一统”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要求,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它所带来的问题,其中“文化侵蚀”已经成为当下音乐研究者们最大的呼声,提出要建立中国音乐教育体系、重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人才的培养,同时也提出了各地方高校建立特色化的音乐学发展模式。因此,作为地方高校的遵义师范学院为寻求自身长期健康的发展,必须调整现有不合理的专业结构布局。

上表为现目前我校音乐学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比例表,从该表中我们可看出各类课程开设的课程门数、学时数、学分数及其所占比例。根据对比2006年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所提出的相应要求,该课程体系结构明显存在很多不足。

1 公共基础课程所占课程比重偏大,比指导方案要求的课时数超出了128学时。从学分比例看占了30%,是所有课程中占有比例最重的,很显然不符合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

2 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应当增加所占学分的比例,比重较小,没有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心。

3 选修课课时数整体偏少,按专业任选课选修数、学时数最多来计算,也比方案规定的810节学时要少104学时,但其中的专业限选课程学时数又占的比例太大,达到了458学时,比方案要求的162学时多了近三倍,而这也势必导致专业任选课学时比例严重偏低。这里还要说明的是在专业限选课中所要求选的14门是从整体来计算的,并不是指每一个学生都能选这么多课程,由于在其中实行了“主修制”,只有达到一定的考核要求才能选修其中的课程,而这一来专业限选课实际到每个学生的学时数就少得可怜,导致很多学生反映:“总学不到什么东西,开设了很多非本专业的课程,本专业的课程又开设得太少。”

4 缺失了指导方案中所要求的“地方和学校课程”这一环节,而这恰恰是突出学校该专业办学特色的关键点。

综上述,我们在专业结构布局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必须予以修改。笔者以为首先应在公共基础课程这块控制学时数或是减小学分比重,毕竟它不属于本专业培养的重点,只是起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其次在专业课程方面要加大培养力度,突出专业重心所在,增加专业基础必修课程的学时数及其学分比重,取消主修考核制,回归专业选修课本身的课程结构要求,培养学生综合性的音乐素质。这一点必须说明的是这种沿袭了综合性大学音乐学专业走精英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修制”,是不符合地方高校的发展要求的,因为很大一部分学生毕业都是去了中小学任教或是到企事业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只有少数人从事表演型或研究型的工作。另外,将缺失的“地方和学校课程”这一环节,增加进去。不仅如此,还应当加大这一环节的所占总课时的比例,既要单独开设相应的课程,也要结合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来增加这一课程的投入比重,因为按“指导方案”所提出的要求显然是不能体现特色化音乐学专业的办学模式。

(三)深化课程设置改革,优化教学内容

在现有的课程设置中,由于没有开设“地方和学校课程”,专业基础课与必修课程长期以来都是以欧洲音乐为中心的教学体系,为建立特色化的办学模式,必需建立一系列具有地方历史文化特点和区域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特点的特色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加强民族特色课程的建设,打造富有竞争力的专业课程。

首先我们将地方性、民族性特色课程分为两类:一类是音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包含器乐演奏(仡佬族特有的铜鼓、泡木筒、笛、芦笙、唢呐等乐器演奏)、声乐演唱(仡佬族特有的山歌、情歌、古歌、酒歌等)、少数民族舞蹈课程(仡佬族特有的踩堂舞、酒礼舞、龙舞、狮舞、牛筋舞等舞蹈)、区域性民族合唱课程(包括摘菜调、好花红、花花闹等等);另一类则是音乐基础理论知识课程,包含黔北民族音乐历史文化,仡佬族少数民族音乐概论、黔北民族音乐教学与研究、仡佬族少数民族语言的音乐教育实践以及黔北戏曲文化研究等等民族理论课程。通过这两类课程的开设,充分利用好地方性与民族性的音乐文化资源,从而突出了遵义师范学院的地方性、民族性的办学特色。

其次,将地方音乐实践技能课和基础理论知识课程合理分布在课程结构的相应板块。笔者以为,可将音乐基础理论知识课程这类放入到“地方和学校音乐课程”这一板块,将实践技能课程,放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中,从而实现有机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因为这些课程是可以在相应的专业教学过程中合理的融入进去,比如声乐演唱,可在这一课程中细分出通俗、美声、民族、原生态等类型唱法,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相应情况合理安排,因材施教;也可在器乐演奏课中融入仡佬少数民族乐器的演奏,同样舞蹈表演一方面可以直接吸收原生态的表演形式,也可以改编创新出新的舞蹈表演形式。等等这些,都必须要求教师能全面了解本地的民族音乐文化,能将这些融会贯通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学习了扎实的音乐学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又能熟悉和热爱本土民族音乐艺术,树立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艺术的意识,形成良好的音乐教学效果。

(四)加强开发少数民族音乐类课程的教材建设,挖掘地方民族文化艺人进课堂

要开设地方性、民族性的课程,还必须加强此类课程的教材建设,否则也是纸上谈兵,难以真正实现特色化的人才培养。现目前我校此类课程教材的建设非常少,仅仅只有韩天寿老师根据遵义黔北地方红色革命历史音乐文化为基础编写整理的《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系列丛书》。

如何高效建设一系列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的特色课程教材?笔者认为,首先要建立长效科学的管理机制来促使教师在这一领域的积极研究,比如建立科研奖励基金,对有成果的教师给予积极的奖励;其次要组织相应课程专业的老师形成开发教材的科研团队,避免单干,充分利用团队的力量来有效整理资源来共同打造,提高研发效率;最后要积极组织研发团队定期的进行采风,收集地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素材。另外,也可借鉴一些在这一领域比较成熟的教材建设,比如黔南师范学院所开设的《独山花灯》、贵州师范大学所开设的《贵州民歌歌唱与研究》、《贵州少数民族器乐与研究》、《贵州民族音乐历史与文化》、王承祖先生的《黔东南苗族侗族民间音乐概论》、张中笑和罗廷华主编的《贵州少数民族音乐》等等,通过吸收其编写办法及写作模式等,更快的找准方向、更好的完成教材建设。

需要注意的是,黔北地区仡佬音乐文化主要以声乐演唱为主,流传有很多的唱腔和歌曲,有着自身特有的知识结构和演唱特点,光靠教材的建设来培养学生显然是不够的,因此需要积极挖掘黔北地区各地方民间音乐表演人才,聘用他们进入高校为老师和学生们作指导,将原生态的音乐语言进行口传心授,才能更好掌握地方民族性的特色、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建立起遵义师范学院音乐学专业特色化办学模式。

以上四个方面的论述,探讨了我校要建立特色化音乐学专业发展模式的现实条件和具体实践方式,能为贵州省高校音乐学专业形成特色化发展模式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但是,这其中还有很多问题没有涉及到,比如师资力量的建设,地方民族特色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在开设时间和各自所占课时的比重方面如何予以调配,还有相应的管理机制与评价机制的建设等等问题需要研究,笔者仅从最主要的几个方面予以了探讨,不足之处还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们批评指正。

四 结语

综上所述,贵州省高校要建设具有特色化发展模式的音乐学专业是非常具有可行性的。因为它不仅有着自身特有的办学历史、办学目标与任务,同时也有着丰富的区域音乐文化资源,尤其是区域音乐文化资源这一条件为实现特色化发展的音乐学专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加之以遵义师范学院音乐学专业为实践对象,从人才培养目标与任务、专业结构布局、课程设置、少数民族音乐里课程教材以及民族文化艺人进课堂等等方面阐述了特色化发展模式的践行方式,再一次论证了贵州省高校音乐学专业特色化发展模式的可行性。总而言之,只要坚持以地方性、民族性的音乐文化资源为基石,与自身的历史发展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需求紧密相连,突出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就能实习这一目标。诚然,在真正的实践过程中,还会面临很多的困难,有些问题也可能文中没有涉及到,需有更多的有识之士投入到此方面的研究,以此更好的推进贵州省高校音乐学专业特色化发展模式的理论建构和实践研究,从而更好地传承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培养出高质量的能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实际的应用型人才,提升贵州省音乐学专业在全国的核心竞争力。

猜你喜欢

特色化音乐学贵州省
贵州省种公牛站
全员参与创建特色化的安全文化体系
音乐学人
基于多种模式的内蒙古农牧业特色化研究
第三届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
标注及口述史视角下的《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
论中国音乐学百年来之三大阶段
打造特色化外汇风险管理体系
不动产登记地方立法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例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