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听觉 把握风格
2015-04-29成莉
成莉
【摘要】旅美青年钢琴家武晓锋博士被欧洲主流媒体誉为在国际水准上最富盛名的钢琴家之一,2014年8月笔者有幸聆听了他的大师班讲座,收获颇丰,也迫不及待地想要把这种感悟付诸笔端想与同仁们共享,从而更好地激励和引领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重视听觉;把握风格;启发想象力
2014年的初秋,我们怀着喜悦激动的心情在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迎来了旅美青年钢琴家武晓锋博士的大师班讲座。武晓锋博士曾就读和执教于美国密西根大学,得州克里斯蒂安大学和中国上海音乐学院,他的导师包括著名钢琴家吴迎,盛一奇,林尔耀,莫嘉琅,Arthur Greene,Tamas Ungar,Joaquin Soriano,Martin Katz和Antonio Pompa-baldi。作为多个国际奖项的获得者,他的琴声与足迹遍及美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被纽约美国中文网作为青年钢琴大师采访,被国内报界评论为传奇钢琴家,08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安娜堡(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授予武晓锋音乐艺术博士学位。美国EPSLON国际基金会授予武晓锋伽玛-梅布尔奖章;亨德森纪念奖,表彰他在欧美的出色演奏和对音乐艺术的突出贡献。2012年秋,南京师范大学人才计划将武晓锋作为副教授特聘引进。
这次讲座的学生既有业余学琴的十岁小学生,也有二十多岁的钢琴专业本科生,采用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学生所弹曲目范围广泛,风格各异,包括克列门蒂的练习曲NO.7;贝多芬的《奏鸣曲》(OP.10.NO.1)第三乐章(终曲)和《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肖邦的《第一叙事曲》、李斯特的《梅菲斯特圆舞曲》、拉赫玛尼诺夫的《音画练习曲》、和《浏阳河》、《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中外曲目。武老师对他们的演奏首先表示肯定并进行了详细的指导,不仅讲解音色变化和触键感觉的处理,强调对乐曲风格把握的重要性,更是亲自示范,将自己所理解的乐曲内涵和演奏技巧悉心传授给大家,他渊博的知识、精湛的琴艺、亲切耐心的态度和先进的教学理念给现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趣味生动、寓教于乐的讲解不时引发观众的阵阵掌声和会心的欢笑。
他的这一次内蒙古之行,为我区的钢琴教学带来了新的内容。
武博士对比克列门蒂的练习曲,指出了车尔尼教材的历史局限性——缺少必要的复调和多声训练,音乐风格基本框架在大、小三和弦及单一的调性范围内,教材过分集中的机械训练和单调的重复,容易扼杀学习者的兴趣,片面强调技术的重要性,艺术性略显不足。这些问题也是大部分学习者所忽视的,因此必须要补充别的教材。
帮助学生改正读谱错误时,他指出,要在慢练时“一针一线”地把谱面的信息“编织”进去。练琴不光是练手指,更是一项运用各种感官、心智、调动全身力量创造美的“系统工程”,要求弹奏者的眼、脑、心、耳、手、脚这六个部位在一段时间内不停顿的合作运动过程中,相互间的配合要非常协调而又反映灵敏。因此,要养成严格地按照乐谱上标记的每—个要求练琴的好习惯(从谱号、调号、拍号、临时升降号,再到音符、节奏、指法、速度、触键、力度、音乐术语等的要求),还要学会分析调式、和声、结构、织体,这样,通过学习更多的作品,演奏者才有可能孰能生巧,得心应手。他强调:钢琴弹奏要放松,手指软硬的变化会影响声音的变化。由于钢琴的性能中具有打击乐的成分,击键后必须立即放松,琴弦才能“酣畅淋漓”地震动,音色才会显出令人愉悦的美感,如同筷子敲击瓷碗的道理一样。他还指出,在弹奏时,手指的滚动,要能感受到力量的传递,并且注意连断的对比会让音乐更加地生动。他引导学生在弹奏和弦或八度需要张开手的一瞬间,指尖的触键要像“抠住”一个大碗那样地有力。如果整个手掌在松松垮垮的状况下弹奏的话,钢琴就会发出“有气无力”又缺乏弹性的声音,如撒气皮球的声音,但“抠”的瞬间,肩、肘、腕三个关节不能僵硬,发出声音后要立即放松。只要手臂的中心稳稳地落到了键盘上,就不用担心手臂会“浮起来”,声音会发“飘”。他还提醒每一位学生:“弹奏时,要从音乐出发,不要想技巧,才能把光彩的东西释放出来”。
他强调双手的大指不要上下运动,手腕可以带着大指左右运动,要与其它手指一视同仁;还特别强调了手型的重要性;一定要坚固,才能克服50克的琴键的阻力。他举例说:“如果你打鼓的时候,鼓槌是软的,那怎么打鼓”?接着他告诉学生演奏钢琴时就像爬山,要边爬边看,不要急着赶路,不要总担心速度,要让听觉时刻起作用,随时改正错误的和弦。他举例:“好比喝咖啡要放糖,如果你现在看见我是放了一块白颜色的东西,但到底是甜是咸,最终还是要靠品尝咖啡的味道才能知道”。他认为,手在准备从上方落到键盘时,一定要有意识,而不是无准备的,一定要清楚需要用多大的力气才能符合作品所要表现的音乐形象,所以演奏的效果最终要靠听觉去判断,而不是靠视觉,这样才能随时调整弹奏力度,使音乐具有动听的美感。不靠听觉演奏钢琴会影响弹琴的乐趣,就会像打字一样机械;反之,就会得到艺术上的享受,就会有想象的空间。在他的耐心启发下,小小年龄的演奏者再次弹奏时有了明显的进步。我想,作为教师在培养学生弹琴的漫长道路中,应该始终强调学生要“会听”,这一点应该引起区内专业人士的高度重视。
学生弹奏贝多芬《奏鸣曲》时,武博士强调了作曲家的sf常在你认为不应该的地方,因为他不想按部就班、循规蹈矩,所以演奏者要细节化处理作品。贝多芬很有性格,总是挑战演奏者从反方向去做,如:一直渐强,但在某个音上做弱(P)的处理,一直渐弱,但在某个音上做强(f)的处理,这样观众没有预感,才有音乐的兴奋点。他要求学生把声音用肩膀“顶”出来,要挺拔、整齐,好像要把声音传到操场上去。
在讲解肖邦的《第一叙事曲》和李斯特的《梅菲斯特圆舞曲》时,他引导学生在演奏时一定要有想象力,也就是人体各种感官“彼此打通或交通”的产物,这就是“通感”。因此,演奏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在感同身受的情况下,才能理解作品的内涵,进而感染观众。
在讲座的尾声,武博士强调了演奏者要把握作品的风格。音乐作品的风格:应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时代的风貌与审美时尚,二是民族与地域的风土人情,三是作曲家本人的审美追求与个性特征。在讲解《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这首中国作品时,武老师启发学生要表现陕北人倔强、奔放的性格,要弹得“苦一些、土一些”,而不是像外国作品那样弹得很“洋气”。的确,如果没有将作品原有的特征、内涵、意蕴表现出来的话,这样的演奏会让人感觉莫名其妙,比如,将《蓝花花》弹成《茶花女》,将《威尼斯船歌》弹成《纤夫的爱》岂不让人笑掉大牙?
武博士在大师课上的很多举例让听者茅塞顿开,如:弹轻盈的跳音像打足了气的皮球;酒吧来了一个书呆子,不能不解风情,要食人间烟火;处理乐句时就像电影画面要一帧一帧地调颜色;肖邦的乐曲要自由、浪漫,但不是自由散漫,要有纪律地约束,不宣泄;连贯句子结束时提腕的动作像写毛笔字提笔一样等。他用诙谐幽默、收放自如的朴实语言,深入浅出地诠释了对钢琴教学的理解与态度,激发了师生们的强烈共鸣。
本次大师课不仅使内蒙古的钢琴师生对钢琴弹奏技巧有了新的理解,更开阔了视野,从而启发我们更好地去感受、表达音乐的魅力。笔者听后也迫不及待地想要把这种感悟付诸笔端与同仁们共享,为了更好地激励和引领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讲座结束后,应大家的热烈要求,武博士为大家演奏了肖邦的《夜曲》(OP.48 no.1),他娴熟的演奏,独特的处理,使大家在欣赏优美旋律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乐曲的深层内涵,精湛的技术伴随着流水般的音符让我们一睹武博士深厚的演奏功底。演奏结束后人们掌声不断,久久不愿离去,这是大家对武晓锋博士高超的琴技发自内心的赞美之声。
近日听闻武晓锋博士于2014年9月2日作为嘉宾赴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出席了2014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1届部长级会议的消息,心中非常欣喜。作为新一代中国艺术家和亚太经合组织主办方文化理念的代表,他登台演奏了经典世界名曲,技惊四座,博得了与会嘉宾与政要阵阵掌声。正如武晓锋博士所说:“学位和奖项的确是音乐人的成就,但应该只是我生涯中的一个角落,或是一个开端。在我看来,艺术的创作和实践才是一个音乐家的真正意义”。武晓锋博士在教学实践方面,以钢琴演奏和教学为主体,以钢琴艺术的真谛为信仰,积极探索“人”与“琴”在技术、风格乃至人文等不同层面上的科学关系,体现了他在艺术道路上的理解与实践。”祝愿他的音乐之路越来越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