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跨界唱法”引发对民族声乐教学多元融通的思考

2015-04-29方圆

北方音乐 2015年1期

方圆

【摘要】本文从“跨界唱法”这一逐渐盛行的现象出发,从一名声乐研习者的角度思考在民族声乐教学中面对多元唱法的相融、相通的问题,归纳总结民族声乐教学中“多元融通”的一些办法。

【关键词】“跨界唱法”;民族声乐教学;多元融通

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渊远悠长,广博而丰富,在这悠远的历史长河里我们该如何面对祖先留下的富饶文化?该如何传承、发扬和创新,当代民族声乐教学也不能绕开问题。“跨界唱法”既是典型案例之一。有学者曾提出“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声、民族和通俗三种唱法之间的跨界变得尤为突出,充分体现了时代对声乐演唱技术的新要求。”之后又有学者总结了“跨界”的几种情况:1.唱法跨界;2.艺术流派跨界;3.语言跨界;4.声部(性别)跨界;5.戏歌的跨界。这种对声乐演唱技术的新要求无疑对当代的民族声乐的教学也提出了新要求,面对多元的唱法,观众多元的审美趋向,社会多元的发展趋势,都要求民族声乐在教学中做到多元融通。笔者面对“跨界唱法”的启示,将针对民族声乐的教学,把多元融通当成教学中的“方法论”,提出几点民族教学上的构想。

一 重视基本功训练

重视基本功的训练有两点是必须保障的——继承本土和取精华求发扬。民族声乐在国内发展时有其自身的基本功训练方法,世界不断进步又要求我们拓宽思路,打开国门吸取各方精华求发展。

当代民族声乐是“在继承并发扬传统演唱艺术精华与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欧美声唱法的歌唱理论和优点而形成的独树一帜的,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的精神特征的新民族歌唱艺术”。跨界唱法为民族声乐基本功的训练给了一定的提示,例如民族声乐引进借鉴了美声唱法的原理,使得歌者无论在音域还是腔体上都有所扩大,使得民族声乐基本功也在不断取精华的进步中。

身为民族声乐的教育者,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拓宽自己的眼界具有良好的判断意识,能主动吸收新鲜事物的精华;进而打开自己的思路计划在实践中尝试演唱民族声乐的多元方法,并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赋予传播与实践。这都需要坚实的基本功,才能使得民族声乐的路子越走越宽而适应这多元的社会步伐。要做到这些都要求民族声乐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基本功的锻炼,走出每一步坚实的步子,才能更好地创新。重视民族声乐基本功的训练,基础是关键,好比一座高楼需要有坚实牢固的根基,这基本功便是民族声乐的根基,多元唱法便是根基之上的楼层。

二 多元融通

中国自身拥有丰富博大的声乐艺术品种,例如民歌小调、戏曲、原生态,56个民族皆有其歌唱的特色与独特的方法所在;国外有美声歌剧、欧美流行、及国外民族唱法歌曲,可谓资源是多元丰富。但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曾有被喻为“学院派,千人一面,千人一声”的批判性评价,这要求民族声乐在教学中拓宽思路,不只是“规范性”地局限学生的演唱发展,需要教育者们开放思想,拓宽思路,将多元化的歌唱艺术融通,灵活运用于社会所需要的发展趋向,以适应观众与时俱进的审美,作曲家丰富灵感的创新作品,歌者不断自我挑战的技术发展。教育学者们将本土丰富多元的歌唱品种与国外的多元化融通后,引入民族声乐教学之中,在自我实践与教学实践中形成一定的体系,增加不断发展的民族声乐教学教材。跨界唱法就是一个很好的多元融通的例子。

例如谭晶在“跨界唱法”中做到以下几点的多元融通,民族声乐教育学者们可借鉴广为教学:1融通三大唱法和中国的戏曲艺术,她娴熟地掌握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也继承中国戏曲艺术,以适应作品风格的需要和作品对演唱者声音调节的要求。如演唱《粉末春秋》时运用了戏曲里唱段的方法,演唱《我爱,你中国》时借鉴美声与通俗融通一首作品内;2融通民族元素多元化,在她的演唱作品里,我们可以听到具有西藏风味的《在那东山顶上》、西域风情的丝绸之路、山西风格的《乔家大院》和中国多元文化的《龙文》等,这些民族元素多元化的融通运用不仅适应作品要求,而且适应作品情感风格把握的演绎。谭晶“跨界唱法”的成功实践,也启示了民族声乐教学者们因材施教,大胆塑造多元化适合学生的演唱调整,不断从各艺术中摄取养分。

三 形成自己的特色

民族声乐是中国的一个特色艺术,作为一门学科它具有科学性、艺术性、时代性三大特点,其中科学性与时代性都要求民族声乐的教学不断传承发扬创新,吸收国内外歌唱的精华,修炼出自己独具特色的路子。民族声乐教学中在融通了多元的养分的同时,也应记住各民族都有各民族的特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后,要形成自身坚定的、独一无二的属于自己的特色,不然就成了洋不洋土不土的四不像,中国传统的歌唱艺术博大精深,在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不要忘了老本家的秘方,不断发展、改革、进步的同时,牢记形成自己的特色。

本文由“跨界唱法”引发了对上文的思考,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多元融通的发展趋向与发展方法,教师首先要重视基本功的训练;其次教师应拓宽思路,放开眼界、大胆引进、多元融通并因材施教适合每位学生每个学习发展时期及演唱作品;最后记得吸收了各路精髓养分后形成具有中华民族声乐特色的民族声乐教学。以上是笔者浅薄拙劣的想法,尚有众多不足,望专家学者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