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农村散养畜禽免疫效果的关键技术

2015-04-29侯国生

家禽科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活疫苗畜禽疫病

侯国生

中图分类号:S858.312.5+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15)01-0034-03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各类畜禽的饲养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是近年来,国内外各类动物疫情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各级仍面临十分繁重的工作压力。近几年,国家将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几种重大动物疫病纳入强制免疫的范围,对于减少各类动物疫病的发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各级各有关部门还通过多种方式,不断加大投入,进一步加强基层动物疫病防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培训。通过多年的努力,目前我国各类动物疫病防控能力不断提高,有力阻止了各类动物疫病的爆发。但是,我国散养畜禽仍占有很大比例,因为其涉及的点多面广,并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制约。无论是疫苗的质量,还是其储存、使用等过程,以及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畜禽良好地饲养环境、全价饲料、村级防疫员人员素质、责任心等任何一方因素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免疫效果,造成免疫失败,威胁畜禽安全。笔者结合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认真分析了当前影响农村散养畜禽免疫效果的各种因素,并就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建议,供畜牧兽医业同行和基层动物防疫人员参考。

1  影响畜禽免疫效果的关键因素

1.1  免疫程序不科学  个别地方没有根据动物疫病流行情况,实行春秋两季集中免疫,随意安排免疫时间。或者个别养殖场(户)没有根据周边畜禽疾病流行状况以及本场抗体水平、畜禽健康状况等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免疫程序,合理开展免疫工作,各种疫病免疫混乱,抗体互相干扰,导致畜禽防病抗病能力较差,影响免疫效果。

1.2  免疫操作存在漏洞  一是免疫畜禽已经发病,或虽然没有表现发病状态,但是处于发病潜伏期;二是注射所用注射器、注射针头等没有经过严格消毒,导致病原传播;三是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等两种以上活疫苗一起免疫,导致免疫干扰,影响免疫抗体;四是免疫前后24h内饮水消毒,或者免疫前后7d内给畜禽使用各种化学药物、抗生素等。

1.3  疫苗保管与运输不规范  疫苗是做好防疫工作的基础物质,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免疫效果。笔者通过几年观察,发现许多养殖场(户)免疫失败的原因在于疫苗保存和运输不合理,影响疫苗质量,突出表现在:一是没有认真查看疫苗说明书,不了解疫苗保存条件,导致保存温度没有在规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过高或过低,甚至有的养殖场(户)在疫苗运输过程中,不使用冷藏设备,运输温度忽高忽低,这些都是造成疫苗效价不高的主要因素;二是储存工作存在漏洞,尤其在基层防疫工作过程中,因冰箱、冰柜、冷藏箱等储存设备配备不全,个别养殖场(户)、村级防疫员将弱毒活疫苗和油乳灭活疫苗在同一温度条件下储存保管,导致疫苗失效。

1.4  疫苗稀释程序不当  一是稀释液选择不科学合理,个别养殖户直接使用自来水、甚至被污染的水作为活疫苗的稀释液,造成疫苗效果受影响,甚至失效;二是稀释方法的选用不科学,个别村级防疫员不了解疫苗稀释要点,不实行逐步分级稀释的方法,而是将大剂量稀释液直接倒入疫苗,导致疫苗溶解不充分;三是部分养殖户不懂得疫苗使用要点,将稀释后的疫苗放置时间过长,造成疫苗失效,影响其免疫效果。

1.5  疫苗自身存在问题  一是存在疫苗带菌现象。例如国家规定,生产家禽疫苗业必须使用SPF种蛋,但是个别疫苗企业仍然使用普通鸡蛋,导致鸡马立克、鸡白痢等垂直感染的疾病传播,影响免疫效果;二是疫苗在生产运输储存等过程中,因粗暴搬运等原因造成包装瓶体出现破裂,或因生产工艺不科学导致内容物发霉,或者因内检不严格导致现包装瓶子口和橡胶盖密封不严等现象;三是疫苗包装外观没有标签,没有产品内检标识等问题,难以辨别其真伪,甚至疫苗内容物出现杂质,影响疫苗质量;四是疫苗血清型不匹配。禽流感等病毒有多个血清型,所用疫苗血清型与感染病原微生物血清型不一致,难以达到保护的效果;五是疫苗存放时间过长,使用时已经超过商品标明的有效期影响其效价,或者疫苗稀释后,在外界放置时间过长,没能在要求的时间内全部被使用;六是疫苗在储存、运输及使用过程中被紫外线或者太阳光线等直接照射,导致疫苗失效。

1.6  人员素质不高  主要表现在个别防疫人员缺乏责任心,工作情绪化,免疫工作上偷工减料,随意增减免疫疫苗剂量,连续注射不及时更换针头,甚至出现“打飞针”等现象。

2  做好农村畜禽免疫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认真分析影响畜禽免疫效果的各个环节及原因,有目的地避免各种不利因素的出现和发生,确实做到真苗、真打、真有效的效果是做好各类畜禽疫病防控的关键措施。笔者认为分析问题要明确,制定措施要符合工作实际,务必达到良好地免疫效果,应重点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2.1  落实责任,确保全面免疫  各地要集中人力、集中时间、集中区域对中、小型养殖场和散养户逐户进行、逐村推进的方法开展集中免疫工作,确保应免尽免,不留空挡;对规模饲养场要改进免疫方法,以乡镇或管区为单位,按照统一时间、统一品种、统一免疫、驻场指导的方法,结合企业自身的免疫程序开展免疫。每一个规模饲养场,都要固定专门驻场防疫人员,在统一的免疫时间内全程监督和指导,严格审查免疫程序。免疫人员要切实按照免疫技术程序和规范进行消毒注射,保证疫苗注射剂量,切实做到真苗、真打、真见效。对免疫过的畜禽要适时开展免疫效果检测,免疫抗体不达标的,要及时补免。要加强责任落实,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并与个人报酬挂钩,根据疫病防控成绩进行考核。并认真查找原因,及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2.2  严格疫苗管理  要根据疫苗保存要求,严格控制保存温度,对于冻干苗要冷冻保存,灭活油乳苗要在2~8℃的环境中冷藏,对于马立克等疫苗要在液氮超低温的条件下保存。不同保存条件的疫苗要分别保存。要充分利用冷链设备,保证运输安全,避免温度忽高忽低。

2.3  正确使用疫苗  一是正确稀释疫苗。对于需要饮水免疫完成的畜禽,应该根据群体情况,合理掌握饮水量,尽量让畜禽1h内将水喝完。口服免疫可用冷开水或用洁净的深井水稀释;活疫苗使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稀释;用于气雾免疫的稀释剂应使用蒸馏水。另外,某些特殊的疫苗,需用厂家配制的专用稀释液;二是严格控制疫苗使用时间。对于已经稀释的疫苗,务必要在规定的时间,避免再次冷冻或者长时间放置后使用;三是严格疫苗使用。尽量避免同时使用两种弱毒活疫苗免,注射两种疫苗间隔时间要在1周以上;免疫注射前要将疫苗摇均;注射过程中,要避免高温高热。

2.4  合理制定免疫程序  只有合理科学的免疫程序才是保证良好免疫效果的前提。要充分评估周边动物疫病流行状况,并结合本厂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免疫程序,由条件的场要及时检测本场疫病情况和抗体水平,作为制定免疫程序的主要依据。要加强与有关专家的沟通,及时汲取免疫经验。2.5  完善操作,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一是免疫前要认真调查畜禽健康状况,保证免疫动物处于无病状态;二是免疫前后24h尽量避免使用消毒药,前后7d尽量不要使用各类药物;三是进一步强化消毒制度,对于注射器等免疫器具要进行严格的消毒,注射免疫前,要对注射部位按程序消毒,及时更换注射针头,严防疫病通过免疫注射传播;四是在免疫前后,要确保畜禽营养均衡,适当提高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元素,防止畜禽因蛋白质摄入不足,影响畜禽合成免疫球蛋白的质量和速度,导致畜禽抵抗力降低。对于各类畜禽来说,免疫本身就是一种应激因素,机体对各类维生素需求增加,因此,免疫后,应该在饲料中增加多维素的供应,促使动物机体正常生理生产机能尽快恢复。另外,要加强饲养管理,确保畜舍洁净,通风良好,不断提高畜禽抗病能力,降低发病率。另外,部分养殖场(户)在免疫前后使用免疫增效剂,也收到了良好的免疫效果;五是做好驱虫保健工作,确保免疫质量。对于由容易患某些寄生虫的畜禽应该在实施免疫前半月,对大群投1~2次驱虫药,祛除畜禽体内和体外寄生虫,减少免疫抑制的几率。

猜你喜欢

活疫苗畜禽疫病
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诞生记
畜禽夏季喂野菜 防病快长真不赖
菌株出马让畜禽污染物变废为宝
夏季养畜禽 驱蚊有妙招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疫病流行期间应该怎么吃?
爱眼有道系列之二十七 疫病与眼
多胚蛋白酶 高效养畜禽
鸭黄病毒灭活疫苗的制备与免疫效力研究
滴鼻免疫布氏菌活疫苗保护效果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