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探析
2015-04-29于巍巍佟强
于巍巍 佟强
[内容摘要]通过调研,根据寒地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进行研究,着重探讨气候对寒地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影响。系统的分析了寒地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的设计现状及诸多问题,针对城市环境设施的构成要素,提出有助于提高寒地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建议,应对寒冷气候的不利因素,寻求科学的设计方法,创造舒适宜人的寒地公共环境设施。
[关 键 词] 寒地 公共环境设施 地域性 设计
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作为一座城市公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公共环境设施,已经成为了展现一所城市风貌的主要方面。公共环境设施不但能够体现城市的环境质量,更是城市文脉、人文景观的重要体现。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公共环境设施”应运而生。公共环境设施为文化交流和有机的生活提供了适应的环境。对于寒地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需要考虑更多自然条件的影响因素。因其地理位置特殊,寒地城市都拥有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其气候特点有别于南方温暖地区,应该根据寒地气候的客观条件,因地制宜设计并改善公共环境设施中的不利因素,突出寒地城市的地域特色,丰富居民的冬季文化生活,营造出人性化,富有生机的城市公共环境设施。
一、寒地城市公共环境设施
1.寒地城市
对于寒地城市有多种定义方式,包括从季节温度、日照时间、降水形式等不同角度,但目前尚无相对权威的定义。实际上,寒地城市是根据城市所在地域的冬季气候特征所定义的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指因冬季漫长、气候严酷而给城市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的城市。寒地城市是指位于北半球北纬45°及以北的高纬度地区,一般是冬季气温较低且漫长而寒冷,每年有2个月或更长时间日平均最高温度在0℃以下的城市。欧美将这类城市称为“冬季城市”,日本称为“北方城市”,我国称为“寒地城市”。我国寒冷气候条件下的国土面积广阔,黑龙江、吉林、辽宁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地区1月份平均气温在-18℃以下,而按照国外专家学者研究制定的寒地城市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标准,全国范围内的寒地城市数量将更多。因为这类城市冬季漫长,气候严酷而给城市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也严重制约了人们的户外活动,所以,对寒地城市环境设施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2.公共环境设施
公共环境设施,又名“街具”,顾名思义就是城市街头上的各种地景设施,通俗的讲就是城市中的环境小品,城市景观中的公共“生活道具”。公共环境设施,泛指城市公共环境与场所构成的一切人的活动领地领域所必须的物质体。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以环境整体化、功能综合化、细部精致化为契机和基本特征。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突显出与城市空间环境建立有机和谐的整合性,并已超越自身的领域,在人群活动行为与城市空间中发挥不可替代的媒介功效,成为人与环境的纽带。目前的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种类繁多,随着人们对户外生活的重视,公共环境设施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形式各异的设计为生活增添了情趣。公共环境设施是一个城市群体精神面貌的体现,它与人们的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应该利用城市历史文化的特性、城市生活的特点、自然环境的再创造以及原有设施的创新性的改进来营造既有个性又美观的公共环境。
城市公共环境设施是舒适环境艺术的一个分支、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主要是针对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包括居住和建筑外部的公共设施、道路、绿化、水体、公共标识、夜间照明系统,以及公共艺术等进行的设计。公共环境设施和环境景观是一个城市群体的精神面貌的体现,一件好的设施作品,人们可以通过它来了解这个城市的文化、风貌、生活状态乃至文明程度。
二、寒地城市环境设施的现状
1.寒地气候对城市环境设施的影响
恶劣的气候是寒地城市环境设施的主要影响因素,寒冷、降雪、寒风等因素是寒地环境设施设计必须面对和努力解决的问题。我国对寒地城市户外环境设施设计开展较晚,尚未形成符合我国寒地城市环境设施的设计理论。因此,很多设计忽略了寒地城市的气候特点,使户外环境设施只能提供春夏两季的利用,冬季多数限制,缺乏对寒冷气候因素的针对性考虑,严重损害了城市环境设施的质量。提供对气候因素的忠实,创造舒适的城市环境设施,将极大的促进寒地城市中人与人的交往,通过人工介入改善气候对寒地城市环境设施的影响。
2.缺乏历史文脉的延续
城市文脉是城市的灵魂,历史建筑记载着城市的发展史。历史文脉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众多急功近利的城市建设为了短期的经济效益,以各种名义拆除破坏了大量的历史建筑和历史地段,殊不知同时也破坏了城市的文脉。所丧失的不仅仅是经济利益,随之而去的还有城市的精神。公共环境设施的设计,往往不顾城市的历史与文脉,到处照搬照抄。不是盲目地复古,就是赶时髦,致使城市街道景观与城市环境极不协调,破坏城市的整体景观效果。
3.区域性特征不明显
区域性特征是地域影响在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具体表现。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形态,影响公共设施设计的因素在不同区域不可能是一样的。而在国内城市中的公共环境设施大多表现出的是千篇一律的景象,过于程序化。人文环境中本应拥有的历史感和时间性,被日趋统一化和雷同化的倾向所冲淡。
4.文化背景特征不明显
城市与人一样,亦有它自身的性格。城市的性格是城市社会生活长期形成的特点,与其自身发展的文化背景是息息相关的。如果每座城市、每个街区和每条街道的公共环境设施都如出一辙,那么,在这些雷同的公共环境设施面前,你将无法分辨它们的归属。此时设计的结果似乎只剩下完美的功能主义,造物的本意也被扭曲了。
5.多元化特征不明显
公共环境设施的多元性包括与设计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以及设计实施技术方面的多样化。我国寒地现存的大部分公共环境设施缺乏与气候、环境、建筑的协调性,并且没有采用统一规划、设计、生产和保养的经营模式,风格不统一,不协调,整个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不仅没有成为靓丽的风景线,反而使城市缺乏整体感,成为都市篇章中的杂音。
6.缺乏人文关怀
现有的城市公共环境设施未能很好的引入人文关怀理念,未能深刻的加入对人性的理解和关怀,缺乏对人在户外的生存状况的关注,缺乏对人的尊严、价值的维护、追求,缺乏对符合人性的户外生活条件的高度珍视,未能创造一种人与人、人与社区、人与技术、人与自然环境以及人的内在身心之间的和谐关系,营造自由、轻松、安全、舒适、平等、和谐的户外生活的环境。
三、寒地公共环境设施的设计对策
1.冬季适用性设计
寒地意味着严寒、黑暗、冷风、冰雪相伴,而北美洲爱斯基摩人的暴露在北极的圆顶冰屋,成为人们抵御严寒气候、创造适合冬季适用的公共空间的理想尝试。在哥本哈根,夏季确实比冬季更有活力,户外活动是被提倡的。在户外季节的始末,咖啡椅上的坐垫和毛毯供哥本哈根人保暖,并使户外咖啡馆延长了营业季节。在设计中,活动场地尽量选在避风向阳的地方,并可采用暖亭类的半室外空间,满足人们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看护儿童玩耍等需求,同时促进冬季的邻里交往。
2.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的个性化设计
寒地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要考虑其特定的气候因素。如长春冬季刮西南风,那么,应该将常绿树配置在西南向,作为户外休息空间阻挡寒风的天然屏障.在东西向适宜选择喜光的落叶树,夏季既可遮阳冬季又可把阳光引入公共环境空间。基于寒地冬季的户外公共环境空间缺少植物这一重要元素的原因,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色彩中,建筑物色彩就占有重要位置,大体量建筑物的色彩决定着其周围环境设施色彩的主色调,因此,寒地城市环境设施的主色调应选择浅而暖的色调。在寒冷地区城市环境设施设计中,应注重亮丽色彩的利用,尤其是暖色调,这些色彩能在冬季为人们提供“温暖空间”,给人以良好的心理感受和艺术空间效果。
3.地域特色性
寒地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的地域特色性原则主要表现在尊重历史文脉。公共环境设施作为一种文化传达的载体,也必将通过其形式、色彩、材料和工艺等方面反映出这种文化性和地方性,某些特定的元素组合甚至成为相应文化的标志特征之一。例如一条古老街道中的公共环境设施,它能联系的不仅仅是让人们去感知的空间的实体,而且还是联系历史与现代的载体,被人们所认同。如在街道上常能看到将传统建筑元素加以利用,给人一种地方性提示的公共设施。
由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本身的复杂性和空间分布不均等诸多特点,就决定了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的设计应该遵循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空间分布的差异性直街影响了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地域性特点。一方面,地球表面是形态不同的层面,由于日照、气温、风向、降雨、湿度以及地形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自然环境,具有区域性特点;另一方面,由于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和审美观念形成了不同的人文背景环境。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形态,影响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因素在不同区域也不尽相同。
北方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之说。因为石材在冬季会很冰冷,木材在夏季多雨季节会潮湿。在寒地城市,休闲设施应尽量采用木质、塑料或其它导热系数小的复合材料,减轻寒冷带给人的不适。例如,旧金山吉安尼尼广场由于座椅材料错误地使用了冰冷坚硬的花岗岩,导致舒适性差、利用率不高。可在一些空地区集中设置健身运动器材,如沈阳浑河沿岸的大众健身场地在晴朗的冬季就很吸引人。此外,在寒地城市广场中设置的休闲小品可采用暖色调的颜色,减少冬季带给城市的灰暗景象,增加人们的视觉色彩,丰富人们的视觉感受。
结语
综上所述,寒地城市特有的气候条件是影响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的重要因素。对于生活在寒地城市的人们,持续半年的冬季增加了对户外活动的渴望。安全舒适的公共环境设施能有效的促进冬季户外活动的开展,增添城市景观的生机。只要通过精心设计,在北方寒冷地区同样可以从空间形态、环境肌理和景观小品等方面为广大市民创造一个多姿多彩、舒适宜人的公共空间环境,使寒地城市的冬季生活更加富有地域特色和气候特点。
[基金项目] :2014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省级一般项目,《哈尔滨公共环境设施的地域性研究》,
项目编号:2014B079
参考文献:
[1]于巍巍.天津滨海地区公共环境设施地域性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08
[2]杨·盖尔(丹麦).交往与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毕留举.城市公共环境设计设计[M].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4]赵锡珠,陈 曦.寒地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策略[J].建筑设计,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