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成功只是一种升格保护的起点
2015-04-29李英锋
李英锋
近期,在德国波恩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我国“土司遗址”通过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到48项,继续稳居世界第二位。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土司遗址”申遗成功,可喜可贺。而我国的世界遗产总数稳居世界第二位,也值得欣慰。
然而,我们不能沉湎于喜悦之中,不能再陷入有些地方曾经陷入的误区——其一,把申遗当成突击性考试,在申遗的过程中,不惜人力物力财力,恪守严苛的标准,对项目进行保护,使项目达到一个极佳的状态。在申遗成功后,便认为考试通过、万事大吉、一劳永逸了,可以松口气了,便躺在申遗“考试成绩”上睡大觉,便降低了保护的级别,便减少了保护责任的付出;其二,申遗功利性太强,把世界遗产名号当成旅游开发的“驰名商标”,当成摇钱树,以至于对世界遗产过度开发利用,形成不同程度的破坏。比如,上世纪末湖南武陵源风景区“申遗”成功后,短短几年间景区内冒出宾馆、饭店、棚点等违规建筑达30余万平方米。被世界自然遗产委员会“黄牌”警告后,景区为“摘牌”将这些建筑物全部拆除,花费高达10亿元人民币,比已获得的经济收益高出数倍。
我们必须要汲取教训,树立正确的“申遗观”和“保护观”。设立《世界遗产名录》的目的,就是加大对一些罕见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的保护力度。《世界遗产公约》规定,保护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每一个缔约国应尽的责任。世界遗产所在的国家,更是不能抛弃“保护、保存、展出和遗传后代”的责任。申遗成功不是保护的终点,而是保护的起点,申遗成功不仅意味着荣誉,更意味着责任——更重的责任。
当然,世界遗产并不排斥旅游开发以及其他开发利用行为,但我们一定要摆正保护和开发的关系,掌握好开发的尺度,守住开发的底线,别让世界遗产沦为赚钱的工具,别让以保护为名的申遗成为破坏的开始,这才符合申遗的初衷和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