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思考
2015-04-29郭佳
郭佳
【摘要】高校思想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大学生的必修课。该课程是培育和弘扬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公民道德,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需要。同时,在高校设置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大学根本性质的体现。笔者结合自己的辅导员工作及教学实践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现存的问题谈谈看法及改进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103(2015)10-0061-02
教育问题一直是涉及到民生的热点问题之一,近年来已经有许多教育家们呼吁,学校应重视道德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教育。而道德教育的实现形式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观教育,高校思想理论课设置几十年来,一直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培育和弘扬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公民道德,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需要。但是由于很多主客观原因,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都处在尴尬境地。很多高校从上层到基层,从教师到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种误区:此类课程是政治宣传课、政治说教课、政治灌输课,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不仅仅是学校如此,有些家长也有些不以为然,从小到大自己也接受了类似的政治教育课程,而自己的孩子接受到的政治课程、思想课程比自己的更多,孩子的思想品德在这样的“洗脑”下不会有任何政治问题、思想道德问题,觉得大学阶段应多增添些对孩子更有用的课程。高校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心理上的排斥,导致他们对于此类课的态度:从学校设置的必修课程沦落到选修课甚至必逃课,这种状况严重影响思政老师的上课状态,进而影响授课质量,达不到课程设置的目的。
为了改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摸清思想理论课的科学定位
首先,是思想上的定位,特别是培养信念意识。信念是在对真理的坚信与价值认同的基础上超越现实、超越自然、坚信未来美好结果的稳定理念,属于精神范畴。纵观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信仰主流还是好的,同时因为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世界各种文化、各种思想冲击着广大学生,而出现了超常反应:理想追求存在困惑,价值观的选择混乱、是非观念陷入迷惘,坚定的信念已经有所松动。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从思想人手,培养学生坚定信念,历史实践已经多次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引导、社会主义道路建设,这一切都潜移默化的引领学生坚定信念,每个高素质的优秀大学生都必须要有追求,有信仰。
其次,是学理定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门学科,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学习的必修课,和其他专业学科有着同等地位。大学生的培养定位是全面综合型人才,缺乏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任何专业的教育都是失败的。我校所开设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要是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每一位专职辅导员都应该多研究这两本书中的内容,深刻体会中国每一个历史阶段的重要性,新时期新的发展、新的概念、新的目标,将之总结出来教授给自己带的每一名学生。两本书可以作为我们的工作指南,很多知识可以直接运用到自己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是态度定位。俗话说的好,“态度决定一切”。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分学生无法端正学习态度。笔者曾经询问学生为什么逃课,他们会异口同声地告诉我:“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兴趣,不想学,不愿意学。”而对他们感兴趣的课程,听课兴致高,态度认真。兴趣借口症加之政治课的误区,严重影响到了大学生学习思想理论课的学习态度。而要改变学生的这种学习态度,还是要靠教师的教育引导。要想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不那么简单,课程本身带有本质属性——非功利性,而这一点就已经在大学生中产生一种逆反心理,相比之下,高职院校的学生更看重的是对职业发展更有利的课程,而不想在这种枯燥乏味的思想理论课上浪费时间。这些不利因素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思想理论课程发展,也给每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老师出了一个难题。因为对于思政课程的排斥往往也会牵连到对思政老师的排斥。为了改变此类现状,就要尽一切方法来吸引学生上课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过程当中,作为教师除了围绕教学大纲来完成教学任务外,还要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老师的态度影响到了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态度影响到老师的教学态度,如果两方不能融洽、劲儿往一处使,很难改善思想理论课的现状。
二、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培养
1.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具有完善的人格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人格才能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切都建立在教师的人格基础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大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对此要更严格些。如果不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完善的人格品质,如何能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作为一名老师,如果你不热爱自己的学生,你的教育使命就已经结束了。
2.高校思政教师要具备坚定的信念
高校思政老师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任务,对中国共产党要有坚定的信念,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要有坚定的信念,才能感染学生,才能引导学生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如果教师的信仰有一丝偏差,那么拿什么教育学生,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本人对于信念的坚定性来自于自己的生活,中国的强盛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分不开的,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3.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
教师本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任务,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受到人们的尊重。然而在现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部分教师也慢慢地丧失了职业素养。作为高职思政课老师对教学存在两种不同的态度:部分教师是具备高度责任感,他们会去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件;还有部分教师在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影响下,师德修养下降、价值取向出现偏差,他们对于自己的教学持简单粗暴的态度,无论学生如何学,都埋头“照本宣科”。每位老师都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让每一节课有质量,才能对得起每一名学生,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4.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改变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实践证明,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还要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下功夫。
(1)案例教学,引人入胜。以本人教学为例,不喜欢枯燥式的教学方法,每一节课都以一则故事或者案例教学,比如在“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讲解的内容“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时先介绍职业规划,很多西方国家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在学校和家庭的影响下,对自己的职业做出由浅入深的规划,而中国很晚才引入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直到孩子上了大学才开始了解这方面的概念,短时间之内就要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是不现实的,规划与现实完全脱钩。经过对比,中西方文化、教育理念、方式方法的可以在课堂上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但是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一节课程在开始之时便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跟着授课教师的思维转,认真听讲,学到知识。
(2)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实教学内容。为思政老师配备多媒体教学,是课程需要,因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感知的基础上的。特别是思想政治课这类纯理论专业课程,又是思想课程,如果只是对着书,哪怕课件准备的再好,都会给学生照本宣科的感觉。运用多媒体教学,会改变很多,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会更加丰富。比如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话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中,我穿插了两部影片《建党大业》《建国伟业》,将学生带入两个重要时期,去了解中国共产党建党、新中国建国的背景、具体情况,重温历史,学生很活跃、很激动。在之后的小组讨论环节中,对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激烈讨论。此类的实例举不胜举,不仅仅自己找到了教书的乐趣,学生的积极性也高了许多,能够主动地配合教学,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责任编辑:吴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