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研究
2015-04-29杜志琴
杜志琴
【摘要】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工作压力及工作强度较大,因此,极易产生职业倦怠。本文以武汉某高职院校60名青年教师为调查对象,调查分析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原因,并从社会、学校及个人层面提出一些对策,以期消除目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
【关键词】高职;青年教师;职业倦怠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103(2015)10-0039-02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逐渐驶入了“快车道”。作为刚刚步入高职院校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一方面遇到了来自社会、学校及自身发展所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也面临着来自改革的新压力。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长期生活在较大的压力下,不可避免地产生职业倦怠情绪,严重影响了青年教师的身心健康以及工作热情和教学水平。因此,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问题,研究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及原因,并探讨解决对策,成为当下比较迫切的课题。
一、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最早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它用来描述个体在工作的压力下所体验到的身心疲劳、情感耗竭、工作热情不高和工作成就感低的状态。职业倦怠是一种职业病症,极易在医疗护理、教育等助人行业中出现。
教师职业被认为是一种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而长期的高强度和高压力则会带来教师的职业倦怠。因此,教师已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尤其是高职青年教师。近年来,随着职业倦怠逐渐被人们认识到其危害性,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教师的职业倦怠展开了研究,但针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还较少。因此,解析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成因,找出有效对策,是非常有必要和有积极意义的。
本研究针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状况,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旨在了解形成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力图有效地帮助教师缓解职业倦怠,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
1.研究对象
本文以武汉某高职院校60名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教师28人,女教师32人;本科学历17人,硕士学历40人,博士学历3人;年龄跨度从28岁到36岁,平均年龄为30.4岁。
2.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研究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着重分析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及缓解职业倦怠,以期提高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从而改善青年教师的教学效果。
3.研究工具
本文的研究工具主要为问卷调查及访谈。为消除教师的顾虑,真实反应其想法,问卷采取不记名方式,共发放60份,有效回收60份,回收率100%。
4.调查结果
(1)情感枯竭。75.2%的被调查青年教师反映工作不快乐、不满意,甚至有超过60%的青年教师反应上课时感到情绪低落,超过一半的青年教师发觉脾气变得暴躁、易怒,难以控制情绪,超过30%的青年教师反应不想和人沟通,想一个人独处。
(2)成就感低落。72.6%的青年教师感觉工作单调乏味,长期重复同一课程的教学,无法体验到教学的乐趣、成就感以及满足感。超过70%的青年教师觉得给高职学生传授知识费时费力且教学成果不明显。同时,有超过一半的青年教师感到在高职院校难以施展自己才华。
(3)工作态度消极。79.8%的青年教师反应现在的高职学生越来越有个性,越来越叛逆,越来越难管,某些学生不服从管理,甚至会辱骂教师。因此,部分青年教师逃避与学生的沟通互动,也懒得批改学生的作业,超过一半的青年教师反应不愿意参加教研室活动。
(4)离职想法。大部分青年教师表示工作是为了生计,如能有其他收入则考虑换一份工作;超过一半的青年教师因职业倦怠问题影响到日常心情以及身心健康,有部分青年教师感觉工作强度很大,想现在就退休。另外,在调查中发现影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工作情绪的因素主要是以下几个:工资待遇低,工作强度大,发展前景黯淡,学生厌学,学校管理制度不合理以及人际关系复杂等因素。
三、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1.社会因素
随着高校的迅速扩展,大学生的数量在逐年上升,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49万。但是,相比普通高校的毕业生,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并没有太多优势,高职院校的办学没有像普通高校一样,获得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国家及地方对高职院校的财政投入较少,高职院校仅仅依靠学费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以及支付教师的工资,因此相比普通高校的青年教师,同等工作量下的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工资待遇不高,也因此使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产生低落感,导致职业倦怠。
2.学校因素
(1)学校管理制度不合理。随着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学生数和教职工数也在急剧增加,但是高职院校在盲目扩招的背景下,内部管理制度还不完善,管理方法比较简单,资源分配不合理。同时,青年教师渴望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建设中,但是缺乏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的有效途径,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没有得到尊重,因此缺乏对学校的归属感。
(2)教学工作量过重。高职院校的扩招带来学生数量猛增,而教师数量严重不足,青年教师进入学校不久,要承担的教学任务较重。据调查,某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每周二十几节课,教学任务较重,而除了日常的教学任务,还有一定量的科研任务以及行政任务如班主任工作。因此,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感觉力不从心。
(3)学生综合素质不高。随着高校扩招,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下降,学生基础薄弱,厌学情绪严重。另外,高职学生入学后发现,高职校园生活与他们的期望还有一段距离,导致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对未来很迷茫,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所付出的辛劳也不予理解和接受,从而导致青年教师没有从学生那里获得应得的教学回报,这也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热情,从而使青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3.个人因素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一般为高校的硕士生或博士生,他(她)们刚毕业就进入高职院校,往往缺乏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和总结来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青年教师刚步入工作岗位,就面临教学测评、职称评定和职称晋级等诸多压力,导致青年教师调节能力不足,工作挫败感加强,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四、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分析
1.社会层面
社会环境是影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宏观因素。因此,国家及全社会要树立良好的“尊师重教”氛围,通过各种宣传方式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及荣誉感。国家及各级政府要加大对高职院校的财政投入,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工资及福利水平,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引导高职院校教师认识到自身职业的伟大。同时,教育管理部门也应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及职称评定、晋升制度,使高职院校教师“劳有所得”,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动力。
2.学校层面
社会在进步,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也应不断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高职院校应为青年教师提供培训及进修的机会,鼓励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层次,提高学术水平和业务水平。高职院校也应改进管理制度,建立民主、宽松的管理环境,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到学校的发展决策中,提升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同时,学校领导也要定期与青年教师座谈,听取他们的意见,引导他们将满腔热血投入到学校的教学工作中,消除职业倦怠。
3.个人层面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应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科学客观评价自我,正确认识自身不足,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为可能面对的工作压力做好心理准备。在面对工作压力时,自我调节,积极应对,认真分析问题的原因,积极主动地表达观点和感受,主动预防潜在的职业倦怠。
同时,青年教师还应不断学习,提升自我,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请教,加强教学业务水平。在努力提升教学业务水平的同时,提升师德水平,培养优良的教师风范。
责任编辑:吴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