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默克尔时期的德国对华政策探析

2015-04-29邱妍

领导科学论坛 2015年10期
关键词:对华政策展望默克尔

邱妍

【摘要】默克尔上台初期,在对华政策上采取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权问题”与“经济利益”双管齐下的方针,使中德两国关系一度紧张。然而,2008年欧债危机的爆发使德国在欧洲的地位发生微妙变化,也为中德关系的改善与发展提供了契机。2013年9月,默克尔成功连任,这位德国“铁娘子”对华政策进行了调整。文章主要就默克尔时期对华政策转变原因从国际体系、国际关系及个人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最后就中德关系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默克尔;对华政策;展望

【中图分类号】D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103(2015)10-0033-02

一、默克尔对华政策的发展阶段

1.默克尔上台初期的对华政策(2006-2007)

在默克尔执政的前两年(2006-2007),中德关系发展出现了明显的问题和裂痕。首先,德国一改常态,视中国的崛起为“威胁”,最明显的是2007年10月“新亚洲战略报告”的发表。其次,中德就围绕知识产权、技术转让、宗教自由及人权等问题产生分歧。再次,默克尔2007年会见达赖喇嘛的举动,进一步刺激了中德两国政治关系的敏感神经。

2.默克尔对华政策的主动调整(2008-至今)

默克尔从2008年开始转变对华态度,一方面淡化中德关系中的意识形态色彩,另一方面为改善中德关系做出实质性努力。2010年7月,默克尔对中国进行了其任期内的第四次友好访问,中德双方发布了《中德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公报》。该公报是默克尔对华政策具有转折性的文件,德方首次高调提出“将积极支持欧盟尽快承认中国的市场地位”。默克尔政府将对华政策的主调又回到与中国的合作上来,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2014年3月,中德双方发布了《建立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把两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向多领域、深层次推进。从“亚洲战略”文件到《联合声明》这三份文件反映出默克尔政府从“单边、双边、多边”递增的对华考量意向变化。在经济上,她着力加强中德间大项目的务实合作,进而推进中欧经贸关系向前发展,成为中欧经贸合作的楷模。

另外,德国重视中国重大战略调整,特别是2013年3月习近平在德国参观杜伊斯堡港并表示布局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德国官方和民间高度重视。

二、默克尔对华政策的动因分析

1.国际体系

国际体系包含三个要素,国际行为体、国际格局和国际规范。当前,主权国家仍是主要的国际行为体,联合国宪章仍是公认的国际规范,然而,当只有一个要素发生变化时,仍不构成国际体系的转变。

2.国际关系

(1)政治层面。第一,平衡外交。首先,维护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及其在世界体系中的支配地位,把修复和加强与美国的盟友关系作为其外交政策的重点,强调美国的主导地位。通过欧盟获取更多的政治话语权;第二,价值观外交。在“人权”“民主”的价值观下,默克尔政府力图整合相同价值观体系下的既有联盟“亲美疏俄,拉印制华”;第三,心理落差。近年来,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给德国带来很大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崛起国同守陈国之间的博弈。就连中国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援助行为也会被发达国家看作是挑战。

(2)经济层面。欧债危机后,经济因素在德国对华政策中的重要性凸显。默克尔希望中国扩大对德国和欧洲实体经济的投资,协助德国化解危机、共渡难关;另外欧洲及德国不少经济界人士对默克尔的中国政策十分不满,认为它严重损害了德国国家利益,持续向她施加压力,她必须倾听民意、顾及这些人的经济利益。

(3)全球治理。在冷战结束、两德重新统一之后,一些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出来,如反恐、打击跨国犯罪、应对地区冲突、环境恶化等。在这些方面,德中双方在绝大多数领域是存在广泛共识的,这也是德国对华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

3.个人分析

(1)成长经历。首先,默克尔出生于民主德国的一个牧师家庭。默克尔的“宗教情节”深受其父亲影响,早在2005年,默克尔就已经接见过达赖喇嘛。其次,默克尔具有强烈的亲美观念。早在1991年,默克尔就受到了里根和老布什总统的接见,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也极力支持美国的强权政策,2003年默克尔曾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施罗德并不代表所有德国人》,指责施罗德的行为损害了德美关系。最后,默克尔在前社会主义国家东德的几十年生活经历也构成了其对社会主义国家不友好的重要因素。

(2)性格特点。其一,谨慎心细。默克尔系莱比锡大学物理学系的博士生,这种从小培养出来的缜密思维必然会在她的执政风格中显现。上台伊始,默克尔似乎对国际事务并无太大的兴趣,将精力放在国内问题上。然而,此时的她已经开始探索对外政策了。默克尔一上台就于2006年5月访问中国,主要是为试探中国,回国后她便推行注重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外交”。她小心谨慎地探索德国的对华政策可见一斑;其二,冷酷独立。默克尔的成长和求学经历,表明默克尔缺乏对他国历史和国情的理解与宽容。默克尔不认同那种在人权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要同具体国情相适应的“发展阶段论”。对于欧盟解除对华武器销售禁令这一问题,默克尔态度坚决,清楚表明了德国的反对态度,默克尔的个性特色崭露头角;其三,善于反思。从2010年以来中德关系的稳步发展,看出她本人的觉醒也很重要,她逐渐意识到过去对华政策存在错误和缺陷,如不及时调整和修正将会危及国家的核心利益。因此,这位德国“女强人”最终选择回归理性外交。

三、中德关系的发展趋势

首先来看一个民意调查,2014年12月德国民调机构埃姆尼德的民意调查显示,56%的德国民众希望默克尔谋求第四个任期,只有37%的民众希望她在第三任期届满后卸任,约有74%的民调对象认为默克尔意欲继续谋求第四次连任。由此看来,默克尔在德国民众间的影响力还是相当大的。

1.政治

随着德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人们将更加关注德国对国际事务的作用。与此同时,德国也将是中国最主要的欧洲经济伙伴。因此中国对德政策应是经济导向型的,但中国需要一个稳定中德政治关系的政策。中德在安全、经济和文化方面没有重大冲突,只要德国政府在人权问题上不与中国对抗,稳定中德关系就没有什么大的困难。为此,中国需要与德国就人权问题建立一个政府对话机制,把社会层面的人权分歧纳入这一机制,防止分歧在德国扩散。

未来,传统经济大国德国也会不断谋求成为新兴政治大国。但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德国与其他欧盟成员的分歧在于,德国坚持欧盟的经济求助方案,然而欧盟成员国特别是法国则担心欧盟一体化会削弱其经济主权。对于中国而言,未来中国在美欧矛盾中应向欧洲倾斜,中国也需要在德法之间保持政治上的平衡。同时,在德国人常问题上与德国进一步协调。另一方面,受德国“二战”历史的影响,德国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也会受到限制。

2.经济

未来,中国对德政策应是经济导向型,不断扩大双方共同经济利益。同时由于经济危机的不确定性和周期性,对于德国而言发展经济仍是其主要着力点。但是,未来中德经济关系将会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例如,在新能源、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在全球推广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维护德国的能源安全方面加强合作等。

3.文化

中国需要通过向欧洲传播传统文化,改变欧洲对华居高临下的心理。中国可以利用自己悠久的历史文化改变欧洲人的态度,而美国却不具备这样的文化资源。由于欧洲人追求生活的安逸和恬淡,而中国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缺乏吸引力。因此,中国需要改进在欧洲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采取走进欧洲的策略。

4.军事

在德国,鉴于国家军事历史,军费开支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军费大约占GDP的1.3%,低于北约成员国平均水平,在总量上,德国落后于英国和法国,排列第三。德国正在缩小其军队规模,意在接下来的几年内轻微减少军费开支。这意味着,德国难以介入到亚太地区的安全事务中来,中国只要促使欧洲大国在亚太安全事务上保持中立,政策就是成功的。

总之,冷战后,国际体系不构成根本改变。再者,2013年默克尔连任后,德国对华政策的延续性是基调,加强双边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仍是德国发展对华关系的主线。就中国而言,虽然默克尔暂时放松了她的“价值观外交”,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放松警惕。我们也要在涉及双方敏感的区域主动提出自己的见解,适当地发出“中国的声音”,变被动为主动,在人权、知识产权和对华解除武器禁运等问题中切实维护好自己的利益。

责任编辑:吴雁玲

猜你喜欢

对华政策展望默克尔
美国对华政策中意识形态与现实利益的考量
特蕾莎·梅——英国版“默克尔”
国内外森林生物量碳储量估测现状存在问题及展望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苏联对华政策的偏颇
“展望” ——阿伦德
德国总理默克尔参加节日聚会 开怀畅饮
默克尔即将访美
本 期 导 读
美国全球战略下的对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