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钢琴课程教学中的教学评价形式与方法探析
2015-04-29袁媛
袁媛
[摘要]教学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教育性质、教育方针、政策以及课程标准,对所确立的目标,运用有效地手段和方法,对实施的各种教学活动的过程与效果,对个体完成学习与发展需要的程度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儿童钢琴教学评价,是能正确反馈儿童钢琴教学中诸多要素间的互相作用、促进课程教学体系不断完善、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的重要教学检测手段。从儿童钢琴教学的评价形式、评价方法两个方面对儿童钢琴教学评价体系做深度剖析和探究,将为研究儿童钢琴课教学的合理构建,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儿童;钢琴教学;教学评价;形式;方法
教学评价是现代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是教育评价领域中最基本的一个环节,更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评价由教学评价主体、客体、方法、标准等基本要素构成,在教育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有着检测、推动、提升的功能,客观、科学、准确地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儿童钢琴教学评价是对儿童钢琴教学效果进行的价值评价,它以儿童为评价对象,在儿童的钢琴学习领域中,对儿童的音乐素质发展,钢琴演奏能力的成长及审美能力、音乐表达能力、艺术情操的形成给以价值上的判断。美国心理学家格朗兰德认为:“评价是为了确定学生是否达到目标的程度,收集、分析和解释信息的系统。”教学评价总是和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对儿童钢琴的课堂教学评价,可正确反馈儿童钢琴教学中诸多要素间的互相作用,促进课程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提升教师教学的能力水平,从而为研究儿童钢琴课教学的合理构建,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科学的理论、实践依据。
儿童钢琴教学评价的形式与方法因其学科的特点而具有多样性。不仅有阶段性评价、过程性、全程性评价形式,还有动态、开放式的实践表演活动评价方法,更有他人评价、互评与自我评价等等评价方法。这些评价方式贯穿儿童钢琴教学的全过程,并形成了活跃、生动的良好评价氛围。
一、儿童钢琴教学评价的形式
由于教学目标及衡量的标准的差异性,教学评价形式的分类方法也各不相同。当今各国学者在实践中基本上都采用了美国布卢姆学派的分类方法。其根据评价在教学中不同的实施时间和发挥的不同作用,按教学实施的不同阶段把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种类型,并结合教学实践对他们进行了广泛深入地研究,并在教学评价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们对儿童钢琴教学评价的形式划分也将以此为依据。
(一)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一般指在课程活动开展之前,为使其计划更有效地实施而进行预估性或测定性评价。
儿童钢琴教学中的诊断性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评价对象的基础和情况,判断其是否具备即将开设的钢琴课程所需要的手指先天条件、学习意愿、音乐基本素质及相关知识技能,能否适应钢琴教学中的各项内容等。儿童钢琴教学特有的一对一授课形式,使诊断性教学评价能充分发挥其评价作用,教师可以根据诊断性评价所提供的学生各方面具体情况,为每一位学生量身打造最合适的教学方案,因材施教地开展儿童钢琴教学实践活动。
儿童钢琴教学诊断性评价为钢琴教学活动提供了现实依据,更是其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儿童钢琴教学在运用诊断性评价这一评价形式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三点:
(1)儿童钢琴教学中的诊断性评价既重视诊断现状,也重视指导;
(2)儿童钢琴教学中的诊断性评价既着眼于教学前,也贯穿于教学中;
(3)儿童钢琴教学中的诊断性评价既指引教师教学工作开展,也促进学生学习效率提高。
(二)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或进展评价,是在课程计划方案实施过程中进行的评价,目的是收集教学信息,了解教学进展情况及所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调整、改进教学工作,使教学过程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儿童钢琴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应常态化,每一次回课、演出实践、考试都是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方式。教师通过对每一阶段的形成性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可以明确现阶段教学的成效和正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调整、改进教学工作。钢琴教学形成性评价中的褒奖利于儿童建立良好的学习信心,促使他们对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充满了兴趣和期待,有助于钢琴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同时,形成性评价揭示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以往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明确努力方向,从而自觉配合教师在下一个教学进程中积极改进,提升学习效率。
(三)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在课程计划方案实施结束之后进行的评价,这种评价与教学目标、教师所设置的教学任务、课程标准与评分策略等密切相关。主要目的是评定成绩,给出结论,以判断学生一学期以来的学习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儿童钢琴教学中的终结性评价主要指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的教学考试、演出汇报、考级等。终结性评价实施的频率较低,评价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着眼于对评价对象的整体认识,其实施过程会让评价对象产生压力和紧张情绪,但有助于甄选优秀学生,激发所有学生的学竞争意识、进取心理。
以上三种评价在儿童钢琴教学中是相互联系、互相渗透的。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具有前瞻性,终结性评价具有回顾性,但任何阶段性的划分都是相对的,这里的“前瞻”与“回顾”对于不同的教学环节而言并非绝对,例如,诊断性评价虽然是教学工作初始时的准备性评价,但也将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形成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都具有诊断的性质。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教学,促进发展,所以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也都具有形成性的性质。
二、儿童钢琴教学评价的方法
儿童钢琴教学评价的常用方法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相对评价法、绝对评价法、个体差异评价法。
(一)以选拔为目的相对评价法
相对评价法是依据评价对象的集合来确定评价标准的,然后利用这个标准来评定每个评价对象在这个集合中相对位置的评价。相对评价重视区分个体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和名次,适合于选优为宗旨的课程评价活动。相对评价具有较强的客观性,能够将评价对象在所属集体中的位置,准确客观地表示出来。在儿童钢琴教学中,教师为了选拔表演或参赛学生,就必须要通过相对评价法来挑选相对优秀的学生去参加活动。相对评价的适应性强,不管这个团体整体状况如何,都可以进行比较,发现其个别差异,从而对被评个体做出较为客观、公正和确切的判断,以达到在全体学生中选拔出较优秀的选手,激发评价对象的竞争意识的目的。
但是,相对评价也有着明显地缺点。首先,由于评价的结果所反映的只是评价对象在一定范围内的相对位置,因此,评选出来的优秀者未必就是真正地高水准,未被选上的也不一定水平低。例如,在不同赛区举办儿童钢琴选拔比赛中,相对评价所显现出来的弊端就尤为突出。其次,相对评价的结果只对评价团体内部个体之间的优劣进行评价,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真实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所以,容易导致教师忽视教育目标的完成情况。相对评价还容易导致学生之间激烈的、无休止的竞争,从而挫伤一部分人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可见,不涉及教学目标的相对评价方法,仅适合于选拔、比赛之中。
(二)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的绝对评价法
绝对评价法又被称为客观标准评价,它是以教学目标为标准的评价。在儿童钢琴教学中,绝对评价法为评价对象提出了明确的努力方向和任务目标,有利于引导评价对象克服盲目性,增强自主,有的放矢地提高“教”与“学”的效率,绝对评价的结果具有较强的准确性,每个评价对象可以通过绝对评价明确自己的实际水平及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有利于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创建一种健康向上的教学、学习氛围。但由于绝对评价标准的制定容易受到评价者的教育价值取向和经验的影响,故难以做到完全的客观、公正、合理,且评价对象之间缺乏横向的比较,易产生自我满足,不利于形成竞争气氛。绝对评价是适合于应用在儿童钢琴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评价方式,它能客观地揭示每一位被评价者的实际知识、技能水平,帮助被评价者清楚地了解到自己不足、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从而明确下一步教学实施的方向、策略与步骤。
在儿童钢琴教学中,绝对评价法在检验教学效果和实现教学目标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将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结合在一起,使双方形成互融互补关系的各种思想,代表了教育评价理论的发展趋势。
(三)以因材施教为宗旨的个体差异评价法
个体内差异评价法是以被评价对象自身某一时期的发展水平为标准,判断其发展状况的评价方法。个体差异评价法从被评价对象的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把被评价者不同学习时期的状况,或不同方面进行比较,综合地和动态地分析其基础,观察其发展、变化、进步的趋势。
儿童钢琴教学中的个体内差异评价法充分尊重了不同孩子间存在的差异性,客观判断、鉴定其发展状况和进步水平,有利于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的实施。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方法对于那些先天条件较差但努力学习的学生来说有着很好地促进和激励作用,个体差异评价法的实施,使他们看到通过自己不懈努力所获得的进步和成绩,有助于他们克服自身不足,坚定学习信念,树立成功地信心。而对于那些先天条件优越,学习较为轻松地学生,个体差异评价法能够起到督促、鞭策的作用,防止他们骄傲松懈、不思进取。
个体内差异评价法要求被评价者要有全新的教育质量观和教育价值观。由于个体差异评价本身缺乏客观标准,被评价者又不与他人相比较,这就难确定评价对象的真实水平,找出自己真正地差距,弱化了教学的目标性,故此种评价方法也有其自身的缺陷。
上述各种分类向我们揭示出课程评价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同的教学评价方法其侧重点和评价目的各异,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其优点或不足。在儿童钢琴教学实践中,教师评价学生的方法是多元性的,任何一种单一的方法都是片面地。教师应注意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做到科学的将几种教学评价法综合运用,并及时评价、时时评价,以获得及时、客观、全面、有效地反馈信息,多与学生交流,使教师评价学生的过程成为推动学生进步的动力,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