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写作的民族根和儿童心

2015-04-29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莫言乡土家乡

本刊记者

记者:夏校长,您好!我了解到您从事乡土写作教学多年,一直致力于发掘乡土资源,将它们精品化地呈现在学生们面前,使之成为孩子们语文学习乃至人生成长的沃土。我们一听到“乡土”这两个字,总感觉非常朴实,很接地气,特别温暖。那么把“乡土”作为教学的载体,您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考虑呢?

夏伍华:2013年年底,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提高城镇建设水平,要让居民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我以为,儿童教育同样要让他们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记者:哦,这是一颗很有情怀的教育初心。的确,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像是有着独特定位系统那样,时时刻刻在召唤和抚慰我们的心灵。在具体操作上,您又是如何将乡土写作具体定位的呢?也就是说,在您看来,什么是乡土?乡土与写作有着怎样的联系?

夏伍华:“乡土”在《辞海》里的解释是“故乡、家乡”。家乡用“乡土”这样的词语来表达,最早出现在经典著作《列子》中的《天瑞》篇里,有这样一句话:“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到了今天,乡土已经成了一个热词,表现在社会科学领域里有两门学科“乡土历史”“乡土地理”。在文学创作里,乡土派是基本的创作流派。比如说,著名作家赵树理、马烽的“山药蛋派”,他们的文学创作有很浓的地方气息;著名作家孙犁的“白洋淀派”,他的作品反映的都是他那个地方的生活。还有许多作家的作品自然地带着浓浓的乡土味。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鲁迅,他写的每一篇小说的背景都是绍兴水乡。所以,乡土与写作有一种血脉的联系。我们把乡土作文与小学生的作文结合起来,这是非常自然的。如果有了乡土的意识,儿童写作质量就可以大大提高。

记者:在您看来,乡土就是写作的源泉,是吗?

夏伍华:是啊。人最为宝贵的生命又是从哪里扎根的呢?是乡土,那一块生命呱呱坠地并度过童稚岁月的土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一样忘不了他生命赖以扎根的土地。他曾如此讲述他的乡土情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我的故乡不仅跟我的成长,跟我的文字也密切相关。这里的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和文化遗址在伴随着我成长。我从小在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乡土,是我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早期的作品《红高粱》中,莫言曾这样描绘自己的故乡:东北乡位于平原与山峦的交接之地,地势低洼,河道密集,文化底蕴浓厚,不仅产生了自己的戏剧“茂腔”,还有名声在外的“高密三绝”:剪纸、泥塑、扑灰年画。高密东北乡处于三县交界之外,可谓穷乡僻壤,在天下大乱的年代,是一个盛产灵异和匪徒的地方,也是塑造高密人英雄血性的地方。这地方埋藏着他的祖先,这地方是他的

“血地”。

莫言的祖父是第一个给予莫言创作重要影响的人。莫言的祖父虽然不识字,但聪明灵巧,乐善好施,打得一手好算盘,木匠、药房、田亩丈量,样样精通,还博闻强记,精通历朝野史,有着满肚子的故事。母亲是第二个对莫言创作极其重要的人,她的苦难人生和宽厚仁爱,让莫言从小就领略了世间温情,滋养了莫言深沉的爱心。莫言10岁正上小学四年级时,“文革”开始了,于是“停课闹革命”两年。1968年小学毕业时,学习很好但中农出生的莫言丧失了上中学的资格。12岁的莫言一下子沉到了生活的最底层,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这让莫言十分伤感。后来,因为饿得不行,莫言在生产队地里拔了一个胡萝卜吃而被斗,回到家里又被一向正直做人的父母所不容,打了个半死。他的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中从不开口说话、最后被剥得精光、丧失了羞耻感的孤儿黑孩,《木左河》中因误伤了村长的女儿而屈死在父母拳脚下的小虎,都有莫言童年生活遭遇的影子。然而这一切都无法改变他的乡土情结。所以,当瑞典文学院会议厅里由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宣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时,莫言正在山东高密的一处普通民居内,与小外孙玩耍后正享用晚餐。这里正成长着一个既扎根乡土又超越乡土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里是他生命赖以扎根的乡土。

因此,我们以为,乡土是生命成长的根,千真万确!

记者:如您所说,莫言的文学确实浸润了他家乡的方方面面。因此乡土对于他来说是多元的,复杂的,立体的,更是无可替代的。我们在乡土中所经历的一切,也往往支撑着我们几乎全部的认知。但这些往往都是在成人以后的内心感受,作为儿童,他的乡土意识本身是淡薄的、无意识的,在这点上您又怎么看呢?

夏伍华:著名作家柯灵说过一句话:“人生的漫长路起点是童年。儿童出生以后,第一个看到的世界就是他的家乡。”所以,人不管走到哪里,都会牢牢地惦记着自己的家乡。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几乎是世界的全部,就是生你育你的乡土。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成为一部悲欢离合的家族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乡土就种在我们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一样的空气,濡染着一样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会一辈子附在身上,而熔铸成鲜明的个性。

乡土孕育了每个个体对于世界的原初感受,形塑着每个人的世界观的雏形。对于每个个体来说,从乡土中获得早年生活经验都是相当重要的,对他成年以后的生活也是很有影响的。所以,乡土是生命成长的“根”,乡土与写作也就有了一种血脉的联系。

记者:我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乡土写作其实是一个双向的循环过程。一方面是从乡土到写作,乡土给予了写作无限的素材,给予着学生无数次的熏陶;另一方面是从写作到乡土,写作是忠实反映或重构再造着乡土,也直接或间接吐露出学生自身的成长感悟。看上去,这两条并行的线路就好像任督二脉。

夏伍华:是的,可以这么理解,你的比喻很形象。我们认为,乡土作文就是在国家课程标准的范围内,以学校的所在地或学生出生成长的本土为题材的作文。乡土作文是最具有民族根和儿童心的作文。

记者:作为您的学生,他们是幸运的。因为我可以感受到在乡土写作中,孩子们所见到的世界是真实的,孩子们所表达的情感是真实的。学生写作最大的两个问题就是真材、真情的缺失,这在乡土写作的立足点上决定了它注定不会是空中楼阁,而恰巧是其最根本的两大支柱。

夏伍华:儿童乡土写作教学区别于其他作文教学的地方,就是儿童乡土写作以儿童生活的环境中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为写作素材,儿童通过描写家乡的风土人情、自然风貌,来赞美家乡、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深化情感、提高写作水平,从而培养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乡土化,是儿童乡土写作最鲜明的特点,也是让习作教学走向高效的重要途径之一。

经过实践研究,我们提炼出乡土写作教学的基本特点:

题材丰富性。上虞是虞舜文化的发源地,历代乡贤辈出、群星灿烂,乡土写作资源极为丰富,开展乡土写作教学,可以让学生在乡土人文熏陶下,产生写作兴趣,贴近现实生活,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

内容乡土性。乡土文化的丰富性,为作文内容的丰富性创造了极为重要的条件。记述名胜古迹,描写山川秀色,讲述乡贤故事,介绍特色物产……可以让儿童获得多种表达方式的锻炼;而记录乡土歌谣、整理民间传说,又可以使儿童初步接触文学创作活动。乡土文化为儿童习作提供了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洲。

形式多样性。可记述名胜古迹,描写山川秀色,讲述乡贤故事,介绍特色物产……还可以在记录乡土歌谣、民间传说等活动中尝试文学创作,提升写作品质。乡土作文有多样的表达题材:第一,乡土歌谣;第二,民间传说;第三,民间故事;第四,人物访问;第五,参观游览;第六,静物素描;第七,民风评论。

主体体验性。通过对家乡的地域特色、文化沿革、名胜古迹、乡贤名士、民俗风情和地方物产等教育资源的开发,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深厚感情,并获得丰富的精神体验。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相信这可以为儿童的表达和交流带来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写作的强烈欲望。

记者:基于您说的思想内涵和写作欲望,我在采访中也深刻地感受到了。翻看学生的习作,不少学生的作品都已经带有了浓浓的家乡味、深深的故土情。不刻意修饰,但是很能打动读者,我也能感受到孩子们在写作的过程中自然流露出的真情。这中间有什么诀窍吗?比如学习的诀窍或教学的诀窍。

夏伍华:与其说是诀窍,不如说是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写作教学的优势。我认为开发乡土资源,开展乡土写作的优势主要有三点:

1.催生写作情感。乡土写作教学内容越贴近儿童生活,儿童的写作兴趣就越高,写作主动性也会越高。

2.丰富写作题材。乡土写作教学形式越回归乡土,儿童的写作自由度就越高,写作个性化也会越鲜明。

3.提升写作技能。乡土写作评价方式越贴近儿童心灵,儿童的写作自动化就越快,写作习惯也会越容易走向自觉。乡土文化与儿童写作的结合,从本质上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互为一体的性质,真正使习作成为儿童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记者:正像您所说的,乡土里有我们所有人的根,它是我们所有认知的起点,也是我们所有思考的拐点。乡土可以触动起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这份真挚的情怀在每当动笔的时候,总忍不住倾泻为最为饱满的感情。愿您和您的孩子们在乡土写作的广袤田地间继续勤耕细作,继续扎根与成长,继续成熟与收获。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也感谢您让我感受到了一份浓浓的乡土情怀。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莫言乡土家乡
过去的年
爱如莫言
莫言不言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
夏天的家乡
莫言的职场启示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