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教师心理调节机制的建构

2015-04-29叶玲

职业技术教育 2015年11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

摘 要 高职院校教师心理调节机制的建立有利于促进教师身体健康、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针对高职院校教师目前存在的压抑及仇视、固执及强迫症、恐惧及焦躁、职业压力症、交往症等各种心理现象,需要建立高职院校教师心理调节渠道机制、心理调节方式机制、心理调节内容机制以及心理调节保障机制等四大机制,才能更好地保持高职院校教师心理调节的长效性和持续性。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师;心理调节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11-0067-03

良好的心理是高职院校教师保持高效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高职院校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身体健康及工作效率的提高,而且其健康心理可以传递至学生,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一、高职院校教师心理不适的主要表现

高职院校教师的心理不适既表现出与其他群体一样的共性,也表现出高职院校教师群体的特殊性。

不良性格表征。不良性格表征主要体现在压抑及仇视、固执及强迫症、恐惧及焦躁。其中,压抑主要表现为工作和生活上抑郁苦闷,缺乏工作和生活的动力及热情,情绪低迷,容易出现悲观、失望等与压抑相关的认知和行为表征。仇视主要表现为行为、思想和情绪的三方面敌对状况,即对事物拥有厌恶感,喜欢摔物、破坏、发脾气等,对特定的物体具有一定的敌意。固执主要表现为个体对事物的看法,处理事情的方式和态度等存在一定的不可逆转性,其思维方式属于消极面的夸大、猜测。强迫症主要表现为明知道某些想法和行动毫无意义,但是自我无法摆脱,进而在行动或思想上反复。恐惧主要表现为对各种各类人、事情、物体等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恐惧。焦躁主要表现为对某事物过度紧张、焦躁不安、心情烦闷、神经紧绷等各种主观性的焦虑情形[1]。

职业压力症。尽管没有升学压力,但是高职院校教师仍然背负着传授知识、确保学生毕业后能零距离上岗的使命,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殊性,其教育方式和教育过程极其复杂,增加了教育的难度;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经济收入也偏低,他们在买房、买车、子女教育等生活方面存在巨大的心理压力;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习、创新、质量等方面的要求也给高职院校教师带来一定的压力;行政管理上教学和科研同等重要,职称评定、职位升迁、课时量计算、工资调配、岗位聘用等均牵涉到高职院校教师的切身利益,也属于压在教师身上的无形压力。

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指高职院校教师在不能顺利应对工作中各种情况时的一种消极应对方式,是教师群体在长期的压力条件下产生的行为、情绪和态度持续不前的状态。基于职业压力的原因,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教师表现出职业倦怠特征,助长了悲观、消极等各种负面情绪,在工作上往往表现为对教育教学以及管理工作缺乏热情,授课照本宣科,教学方法陈旧,缺乏科研兴趣,对学生缺乏爱心和耐心,工作态度消极,这样的心理状态既影响了教师队伍稳定,又不利于在教学中教书育人,更不利于高职院校的长期和可持续性发展[2]。

交往症。主要表现为个人交往中的敏感心理、自卑心理和恐惧心理,一旦出现要与人交往的情况,个人容易感受到心神不宁、浑身不自在、严重自卑等现象,自我保护意识过强,在交往中处于消极状态;高职院校教师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一般独立性较强,富有竞争性,在与人交往中往往不注意别人的感受,发脾气的机会增大,在某些事情上不留有余地,甚至有一部分教师厌恶与人交往,我行我素,没有团队合作精神,对所有事情表现出冷漠、退缩。其中高职院校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的敏感心理、自卑心理和恐惧心理表现属于高职院校教师群体的特有性。

二、高职院校教师心理调节机制的建构

(一)高职院校教师心理调节渠道机制

高职院校教师由于自身因素和身处环境的影响,普遍产生潜在的心理调节需求,首先应从其心理调节渠道机制来分析。就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心理调节渠道来看,其自我调节的渠道占大部分,极少有高职院校提供教师心理调节制度。高职院校要整合心理咨询室、闲暇娱乐室等硬件资源,以及制度规定、领导关怀等软件资源,建构适合高职院校教师心理调节的渠道机制。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室的服务对象范围要由高职院校的学生扩充到教师,可以定期聘请校外心理专家来学校坐诊,鼓励教师以匿名的方式与专家进行网上沟通和交流;高职院校也要考虑为教师提供闲暇娱乐室,提倡间断性的上班休息,帮助高职院校教师释放心理压力,缓解身体痛苦。同时,高职院校也要出台一些关于教师心理调节的制度规定,允许教师在合适的条件和时期内进行心理调节;学校的领导层也要从关怀的角度出发,尽量解决高职院校教师的生活和工作难题,积极举办各项生活和工作方面的竞赛,增强教师的凝聚力。

(二)高职院校教师心理调节方式机制

高职院校教师的心理调节,大多是个体自身调节,其场地、时间和费用等都是教师自费的方式,缺乏高职院校的引导性。就高职院校教师心理调节方式而言,首先要看到教师的个体差异性,然后根据个体的差异,提供上班中空闲时间与下班后时间调节相结合、校内调节场地与校外调节场地相结合、纯粹发泄与找人倾诉相结合等多种调节方式。高职院校作为教师工作的主要场地,要在充分调查和预测的前提下,预见教师心理调节的需求性,坚持制度化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场地提供与倾诉对象相结合,调节时间应灵活机动。而教师个人也要学会积极利用高职院校所提供的心理调节的时间、地点、对象等条件,尽量节约资源、节约费用,在高职院校提供的各种条件下完成心理调节,以最好的姿态和心理来面对学生;高职院校教师要掌握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客观地评价自己,发扬自己的优点,弥补自己的缺点,公正地评价别人,理解并接纳别人的错误和缺点,正确地认识和对待错误;高职院校教师还应该多学习,多接受新知识,加强自身修养[3]。

(三)高职院校教师心理调节内容机制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心理的主要表现形式,其不良性格表征、职业压力症、职业倦怠、交往症等应成为心理调节的主要内容。高职院校教师所表现出的工作和生活上抑郁苦闷,行为、思想和情绪的三方面敌对等状况,需要高职院校从教师的生活和工作两方面入手,从关注教师的基本生活需求开始,提供生活必需的收入,以确保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基本保障,营造温馨和谐的工作环境;处理事情的方式和态度等的不可逆转性以及行为或思想上的反复性方面,需要同事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学校领导和下属之间等保持融洽的相处关系,从思想的源头上来舒缓教师的紧张心理,纠正行为上的一些过激表现;针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复杂性、生活压力大等职业压力症,高职院校不仅要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还要在职称评定、职位升迁、工资调配、岗位聘用等方面保持公平、公正、公开,让每位教师都能参与其中、遵从规则、明了过程、接受结果,这种公开的方式可以避免相互之间的猜忌,减少教师在工作中的心理压力;针对高职院校教师与学生、与领导、与陌生人之间交往的恐惧心理,高职院校要多举办教师的集体活动,通过各种竞赛、讨论、锻炼、旅游、远足等户外活动的组织,帮助教师接近大自然,开阔心胸。此外,还应该为高职院校教师提供寻求专业帮助、积极参与继续教育、寻求新的工作体验、调换环境等多种体验机会;要多组织一些师生座谈会、师生互助组织等便于师生交流的活动,帮助教师克服在与学生交往中的各种敏感心理、恐惧心理等;高职院校教师要学会自我情绪控制,从思想上分析自身不良情绪的根源,从行动上控制自身不良情绪导致的不良行为,平心静气地对待每个学生,防止言行过激;教师还要学会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可以采取倾诉、写信等一系列的发泄方式来舒缓自己的不良情绪。

(四)高职院校教师心理调节保障机制

只有建构多方联合、层级联手的心理调节机制,才能更好地保障高职院校教师心理调节的长效性。一是借助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号召全社会都来关注高职院校的教师心理,经常在教师集中居住的社区内举行心理调节会、讲座等。二是高职院校要通过制定相关制度来保障教师心理调节的权益。要保障能定期召开教师的集体活动,教师增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理解,还要增加师生之间交流的机会,杜绝“下课就无联系”的现状,鼓励学生通过电话、短信、QQ、微信等各种方式加强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要提供各种机会供教师参加培训、继续深造、提高素质、完善自我。三是在相关法律中要制定涉及教师心理调节权、劳动休息休假权、最低工资标准等方面的内容;政府部门要逐步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补贴或福利待遇,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2014年课题“高职院校教师心理调节机制研究”,编号:KJ14209,主持人:叶玲)

参 考 文 献

[1]宋文光.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7):40-42.

[2]凌宏伟,陈爱军.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J].社科纵横,2014(7):156-158.

[3]张峰.浅谈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对策[J]. 科技经济市场,2014(7):210-211.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教师
最美教师
大山里的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师赞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