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校企合作的实践探索

2015-04-29安静陈臣崔民日

职业技术教育 2015年11期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应用型人才

安静?陈臣?崔民日

摘 要 校企合作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校企双方互相渗透、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互赢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基于“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视野,科学定位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校企合作的引领,平台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校企合作的载体,体制机制建立与完善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校企合作的保障,锐意创新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校企合作的动力。

关键词 转型发展;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新建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11-0008-04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加之高校分类发展的逐步推进,高校自身发展的内部驱动,新建本科院校正步入转型发展期,必须重新审视新定位、新举措,实现一次全面深刻的自我“革命”。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自更名转型以来,紧紧围绕国家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战略要求和贵州省“两加一推”主基调、“四化同步”主战略,结合毕节试验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需要,按照学校办学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专业设置与地方主导产业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需求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工作岗位要求对接的思路,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加强与行业、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初步探索出校企合作的长效办学机制。

一、科学定位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校企合作的引领

服务社会是大学的责任所在,新建本科院校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地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立足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办出特色、办出优势、办出水平。校企合作既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又关系到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1]。在转型发展期,新建本科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既要考虑经济社会、政治等宏观方面的因素,也要重视企业、劳动者等微观层面的因素,更要重视育人规律,完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在多元发展中推进校企合作,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在转型实践中,科学分析自身优势与不足,优化办学思路,强化应用型办学定位,明晰立足毕节、服务贵州、面向全国的办学思路,在人才培养上坚持“卓越两师”(卓越教师和卓越工程师)的目标。坚持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为抓手,主动适应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充分获得了各行业的信任,与企业达成互惠互利、协同发展的共识。通过产学研合作,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提高声誉,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同,树立了良好形象。目前,学校紧抓地方信息产业、生态产业、地方装备制造业、煤磷化工产业等有利的办学资源,大胆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思路和途径。近年来已与上百家大型企业签定了合作协议,形成了若干个特色鲜明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全面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

二、平台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校企合作的载体

校企合作平台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搭建,服务于校企合作项目,集教学、科研、管理支持服务、监控于一体的开放式通用型平台,既可以整合外部资源、畅通内部信息、服务于校企合作项目,又可以解决学生实习实训,推动教师科研提升,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核心内容,学校必须抓住企业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利用自身在科研、人才等方面的有利条件,积极整合资源,搭建教学、科研平台,进行产学研合作。

学校利用自身矿业类、装备制造类、生态类、信息类、化工类、土木建筑类的学科专业优势,积极寻找经济实力雄厚,科研能力强的企业实施联合科技服务,共同构建教育平台,搭建实习实践基地。目前,与企业共建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133个,其中教育实习基地60个,专业实习、实训基地73个。与毕节融达路桥公司、北京坤腾世纪科技有限公司、贵州鲁中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毕节兴国实业有限公司、贵州嘉奇机械有限公司、毕节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福朋喜来登酒店等2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其中,建成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毕节学院—贵州鲁中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实现了学校国家级大学生实习基地零的突破,为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和动手能力提供了保障。

三、体制机制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校企合作的保障

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探索了“顶岗实习”、“挂职锻炼”、“订单式培养”、“1+4”(实习实训贯穿4年学习全过程)等人才培养模式。为进一步推进与企业的长期合作,有效利用企业和社会资源,学校不断完善和优化合作方式,构建促进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一)主动融入,搭建校企互利共赢机制

新建本科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是一个互利双赢的过程,两者都是利益的主体,要实现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学校必须强化主体意识,主动融入,热情沟通,实现双方的利益最大化。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的做法:一是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紧紧围绕地方教育、能源产业、机械制造业、冶金化工产业、建材及新材料产业等积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构建服务地方教育的教师教育类专业群、服务地方工业化发展的矿业类专业群、装备制造专业群和化工类专业群、服务地方城镇化发展的土建类专业群、服务地方信息化发展的信息类专业群、服务地方生态建设的生态类专业群,以及服务地方文化艺术体育发展的人文社科类专业群。同时,加大工科类专业建设力度,根据企业用人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与企业联合培养本科生。如与工信部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联合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移动通信3G/4G方向)学生60名以上,共同制定专业培养方案与相关实施计划,共同出资建设“移动通信原理”等四个专业实验室。

二是输送企业所需应用型人才。学校在每年的毕业季,组织企业进校举行大型招聘会,经过考察面试,符合企业需求的毕业生可获得直接签订就业协议的机会。此外,在企业实习的毕业生,企业可以根据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表现,与学生签订合同,使得企业在与学校的合作中获得实在利益。

三是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学校派出基础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到企业培训员工,对员工进行职业技能轮训与鉴定;接受企业委托的项目,组建专业研究团队和企业一起攻克地方重大项目,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学校还要重视与企业的文化交流,利用学校的文化传承创新能力,了解企业历史与现状,策划企业文化,等等。

学校对接企业需求,通过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输送、智力支持等措施,提高了企业参与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为学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建立了可靠的合作关系,争取了行业企业的支持,实现了双向的互动互赢。

(二)明确目标,形成校企合作保障机制

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其基本内涵是产学研合作,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2]。校企合作是一个持续开展的过程,校企合作要有所作为,需制定相关保障措施。学校在与企业合作的长期实践中,按照学校围着市场转、专业围着产业办、人才培养围着需求转的转型发展思路,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不断完善保障措施。一是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开放的用人机制。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鼓励学校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3]。二是加大投入,优化校企合作管理措施。学校与企业在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中,主动明确自身的责任,加大对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投入,优化学校管理,及时落实企业诉求,全面保障校企合作的扎实开展。三是加快校企合作保障制度建设,以制度明确合作内容。学校制定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实施方案”“实习生行为规范”“实习生管理手册”“驻厂教师工作手册”“企业对实习生管理规定”等操作性文件,用制度明确校企合作内容,保障校企合作的有效实施。

(三)转变思路,构建校企反馈改进机制

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直接方式,但在人才培养的方式、途径上,大部分校企合作仍处于短期的、不规范的阶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协调的、自觉规范的整体行动。作为刚更名转型不久的新建本科院校,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不断转变思路,主动构建反馈改进机制,将校企合作纳入学校评估和企业评价的指标,根据企业和社会的评价改进合作方式,优化合作机制,保障与企业的合作持续进行。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学校积极开展调查研究,组织专家走访行业企业,了解社会和企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重点掌握社会和企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科研团队,对接企业高层次人才及科研项目需要,不断提升合作水平。二是根据企业一线反馈意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邀请企业高层技术人员参与人才方案的制定和专业建设,不断增强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三是学校定期召开校企合作经验交流会,邀请行业企业相关人士参加,就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和合作发展等交流意见,并作为改进合作方式的重要依据,同时通过建立校企合作信息平台、校企合作社会综合评价系统,制定《校企合作质量监控与评价办法》等措施,及时对校企合作的成效进行评估,及时吸纳用人单位、行业专家、学生及家长的信息反馈,不断提高校企合作育人的质量。

四、锐意创新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校企合作的动力

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大学与企业的协同创新,是整合社会资源,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4]。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在转型发展期间,构建了校企协同创新机制。一是充分依托毕节地方资源,积极建设学校各类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协助企业开展科技研究,旨在联合攻关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协同创新机制。如建立毕节试验区研究院、毕节市—贵州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等科研机构,成立应用化学特色重点实验室、矿井瓦斯特色重点实验室、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毕节综合试验站、生物资源开发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贵州省煤基新材料工程中心、省市共建矿山物探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二是校企共同设计、研发重大科技项目。学校整合校内外技术资源,努力对接毕节试验区科技前沿、区域经济产业发展规划,积极争取毕节市科技重大专项,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如与贵州省烟草公司毕节市公司联合申报贵州省科技厅工业攻关项目《可移动空气源热泵烤烟烘房研制》并成功获批,与高原矿山机械设备公司协同攻克了贵州省科技厅重大专项项目《新型矿业提升机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通过与企业的协同创新,使得学校与企业有足够动力进行需求对接,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人才培养与技术成果的转化。

人才培养特色是办学特色的重要表现,其形成的关键在于专业和培养模式创新。学校把校企合作的重点放在为毕节试验区“四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发展、“三大主题”(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和为基础教育、特殊教育服务的人才培养上。一是通过校企合作,积极争取企业资金和技术支持,成立并组建了矿业工程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生态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等6个工科学院,建成了14个工科类本科专业,并努力把采矿工程、安全工程等专业作为工科龙头专业进行打造,同时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山东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煤矿特色凸显的高校建立了稳定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合作关系,使学校成为毕节试验区采矿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地。二是突出传统专业优势,强化师范类专业教育,培养服务地方的一线卓越教师。学校更名转型后,组建了师范学院,专门培养师范类人才,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此外,应特殊教育社会事业需求,学校正努力把特殊教育专业作为特色专业进行建设,把学校打造成一流的特殊教育培训基地,并大力开展扶残助残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通过对工科类人才、师范教育类人才的培养,在众多新建本科院校中形成了自身特色,为转型发展期应用型人才培养开辟了新路径。

参 考 文 献

[1]魏世宏,严欣平.产学研合作: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11(8):15-17.

[2]吴金星,魏新利,郑锦华等.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打开一扇窗[J].大学教育,2014(2):99-101.

[3]夏建国,杨若凡,李晓军.新建本科院校产学合作的实践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108-113.

[4]陈小虎.校企融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理论思考与南京工程学院的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6-11.

猜你喜欢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应用型人才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与路径选择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浅论地方高师音乐学专业转型发展与改革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煤炭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
新常态下钢铁企业的转型发展以及建议
试论“央视新闻”公众号的成功运行对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借鉴意义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