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与对策分析

2015-04-29蒋新萍

职业技术教育 2015年11期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评价体系高职生

蒋新萍

摘 要 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高职教育创造更大人才红利的关键,更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立足于社会的必备能力。以问卷调查方式,了解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学生对职业核心能力重要性的认识与理解、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现状,以及对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期待,提出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对策:树立终身教育的培养理念,纳入一以贯之的课程体系,形成特色鲜明的特征能力,建立双向互动的评价体系,组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等。

关键词 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11-0054-05

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日渐重视,并从各个层面得以实施。本文基于常州高职园区5所院校的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现状调查,对其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对策建议。

一、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概述

自20世纪70年代德国劳动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教授提出“核心能力”的概念后,西方各国都十分重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并相继成立正式培训与认证机构。职业核心能力是一种“关键能力”、“基本能力”,是专业能力之外的能力,可以“通过知、情、意、行等环节的有机结合,由学生感悟、体验后,内化为其自觉能力并外化为行动选择”[1]。从职业能力的分层上看:岗位特定能力是在专门职业岗位上、专业范围内的符合专门工作要求的职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是某类职业领域一般应有的、具有共性的普通能力,跨行业能力是若干个行业共同需要的能力,而处于职业能力最基础层的是职业核心能力,即面对所有职业所必备的能力[2]。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项目(CVCC项目)将职业核心能力概括为三模块能力:基础核心能力,包括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等;拓展核心能力,包括解决问题、创新创业、信息处理等; 延伸核心能力,包括礼仪训练、演讲与口才、营销能力、领导力、执行力[3]。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背景下,除了从外在层面呼吁高职教育向更高学历、学位上进行衔接贯通外,也要对高职教育主体(高职生)的内在能力进行挖掘与开发,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是一种“关键能力”、“基本能力”,更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终身教育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4]。

二、常州高职园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一)调查基本情况

主要以问卷的方式对常州高职园区5所院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其中,《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发放320份,有效回收301份,有效回收率94.06%;《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发放400份,有效回收363份,有效回收率90.75%。主要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其进行概率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等。问卷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表2。

表1 教师基本情况

类别 选项 有效样本量 百分比(%)

性别 男 144 47.8

女 157 52.2

职称 初级 54 17.9

中级 194 64.5

高级 52 17.3

教龄 1-5年 60 19.9

6-10年 138 45.8

11-15年 62 20.6

15年以上 41 13.6

任教专业 文科类 126 41.9

理科类 159 52.8

文理综合类 16 5.3

(二)调查结果分析

1.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认同度

调查显示,对于“是否认为职业核心能力受用职业任何阶段或终身”,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对其认可度都较高,教师、学生选择“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的比例之和(以下简称“比例之和”)分别达96.3%、96.1%,且他们多数认同职业核心能力不仅与专业能力紧密相关(教师、学生选项的比例之后分别达89%、91.4%),而且与就业能力紧密联系(教师、学生选项的比例之和分别达91.4%、92.5%)。

其中,对于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是否受用终身的看法,不同性别教师和学生的观点差异非常显著,女教师和女学生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认同程度更高一些。

对于是否认为职业核心能力与专业能力紧密联系的看法上,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差异显著性不大,而学生因专业不同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差异性,文科类学生的认同度更高。对于是否认为职业核心能力与就业能力紧密联系的看法上,教师和学生在文理科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文科类师生的认同度高于理科类师生,且大三学生对其认同度最高,大二最低。

由此可见,对于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教师和学生对其的认同度都较高。然而,文科类、女性教师和学生较之于理科类、男性教师和学生对于“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重要性”的认同度更高,这与性别特征和专业性质有一定相关性。此外,大三年级学生对于“职业核心能力与就业能力紧密联系”的认同度最高,经访谈调查了解到,大三学生历经企业实习、专业实训、课外活动等社会体验后,因经验的日渐丰富而认识到相关职业核心能力对于就业的重要性。

2.高职院校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现状

(1)教师的看法

大多数教师认为,在校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相当欠缺”(比例之和达86.3%)且“差异明显”(比例之和达91.7%)。对于“大学期间是否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大多数教师表示认可(比例之和达84.7%)。

对于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获得的渠道,教师问卷中所列出的选项结果,以选择“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比例之和计算,排名前三的是企业实习中习得占88.47%,参加社团活动、创业等实践活动中习得占80.1%,从专业课中习得占79.4%,其次是从单独开设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中习得占62.5%,从基础课中习得占59.5%。

其中,对于“企业实习中习得”、“参加社团活动、创业等实践活动中习得”、“从单独开设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中习得”等观点,文科类教师的认同度均高于理科类教师,见表3。

调研显示,文科类教师对此认同度之所以高于理科类教师,主要因为文科类教师所能教授的职业核心能力大多通过课堂,认为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仅靠课堂上的理论传授,效果是微乎其微的;而理科类教师较之文科类教师有更多的实践、实训环节,因此对以上显著性较高的职业核心能力获得渠道认同度低于文科类教师。

此外,不同职称的教师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获得渠道有所差异,对于“参加社团活动、创业等实践活动中习得”、“从单独开设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中习得”、“从基础课中习得”的观点,职称越高的教师认可度偏低,见表4。

表4 文理科教师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获得渠道的差异比较

初级(M) 中级(M) 高级(M) F

企业实习中习得 1.44 1.08 1.08 2.688*

参加社团活动、创业等实践活动中习得 1.31 .84 .63 4.375**

从专业课中习得 .91 .75 1.06 1.643

从单独开设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中习得 1.11 .26 .43 8.375***

从基础课中习得 .83 .23 .15 3.949**

调研显示,高级职称教师之所以对以上显著性较高的渠道较之于低级职称的教师认可度偏低,是因为高级职称的教师从经验上分析,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获得需要学校系统地将其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并有效执行。

(2)学生的看法

学生对于自身职业核心能力“相对欠缺”的认可度不高(只有27%的人认为“非常符合”),但大多数学生承认其职业核心能力“急需提升”(选择“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比例之和达88.3%),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自认为“已靠自身感悟得以提升职业核心能力”(选择“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比例之和达71.4%),尤其是大一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企业实习等社会经验匮乏的情况下,对职业核心能力有种“无知感”,不清楚自身掌握职业核心能力的程度。

对于高职生目前职业核心能力的获得渠道,学生问卷中所列出的选项结果,以选择“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比例之和计算,排名前三的是从基础课中习得占77.6%,从专业课中习得占76.3%,参加社团活动、创业等实践活动中习得占74.4%,其次是从单独开设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中习得占68.6%、企业实习中习得占68.3%。

其中,不同年级、有无实习经历、文理科学生对他们职业核心能力获得渠道的情况存在着差异:大三学生及有实习经历的学生对其认可度偏高,见表5、表6。主要因为有实习经历的学生大多是大三学生,而大三学生的各方面在校经历、校外经历相较大一、大二的学生更丰富,因此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获得感悟更深;文科学生对其认可度明显高于理科学生,见表7,主要是因为文科类学生多数为女生,学科性质差异和性别差异呈现了“文科类女生对于职业核心能力的感悟更深”。

表5 不同年级学生对职业核心能力获得渠道情况的认识差异

大一(M) 大二(M) 大三(M) F

从基础课中习得 .38 .51 1.13 9.477***

从专业课中习得 .29 .41 1.23 14.44***

参加社团活动、创业等实践活动中习得 .42 .38 .89 3.742*

从单独开设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中习得 .22 .01 .96 10.006***

企业实习中习得 .24 .15 1.15 17.928***

表6 有无实习经历学生对职业核心能力获得渠道情况的认识差异

有实习经历 无实习经历 F

从基础课中习得 .83 .43 7.336**

从专业课中习得 .93 .27 19.177***

参加社团活动、创业等实践活动中习得 .80 .33 8.829**

从单独开设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中习得 .66 .15 9.912**

企业实习中习得 .90 .01 30.903***

3.师生对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期待

针对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调查的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期待,调查所列出的选项“学校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方案”、“单独开设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或培训”、“更多地从专业课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更多地从基础课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更多地从企业实习中领悟职业核心能力”、“在大学阶段获取职业核心能力相关证书”,教师与学生对其的期望情况见表8。

表8 师生对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期待比例(%)

培养期望 学校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方案 单独地开设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或培训 更多地从专业课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更多地从基础课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更多地从企业实习中领悟职业核心能力 在大学阶段获取职业核心能力相关证书

教师 91.4 69.7 91.4 75.1 89.4 63.8

学生 93.1 87.6 91.7 90.4 93.9 93.2

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教师对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期待较高,共同希望:“学校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方案”、“更多地从专业课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更多地从企业实习中领悟职业核心能力”等。

4.常州高职园区院校对于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现有做法

经调研,常州高职园区5所高职院校中,有一所院校自2011年单独开设了《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该课程包括“职业规划与自我管理”“职业沟通与团队合作”2个必修模块以及“思维创新与解决问题”选修模块,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专业课程融合、具体实施方式、评价方式、师资等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而其他4所院校还没有单独开设《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但也在不同程度上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逐步重视,通过公共基础课、选修课、专业课、社会实践活动的渗透等,具体培养方式也在探索实践中。

(三)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不同背景的教师、学生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理解存在偏差。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不同职称、不同任教专业的教师对职业核心能力的理解有所差异,这自然影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贯彻与疏导;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实习经历的学生对职业核心能力的感悟也不尽相同,这必会影响他们自身职业核心能力习得效果。

高职院校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式有失偏颇。据调研,各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视程度不一,有些院校已将其纳入独立开设的课程、设立独立的职业核心能力教研室、配备相应教学设备及师资等,而有些院校对其的培养还仅停留于相关公共基础课、选修课、课外实践活动的渗透等方面。然而,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模式并一以贯之地系统性执行乃是院校需要努力的方向。

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评价方式急需完善。在调查中发现,有些院校对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暂无任何评价形式;有些院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某些机构的职业核心能力等级测评考试来评价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水平,这种通过书面考试的评价方式显然对职业核心能力内涵理解存有误区。因此,高职院校对于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评价方式也应足够重视,只有多元化、灵活性的评价方式才能保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效果。

三、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策与建议

(一)树立终身教育的培养理念

职业核心能力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贯穿人的一生。从调查结果看,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也都非常认同职业核心能力能够受用终身,且认为职业核心能力与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紧密相连。然而,高职在校生已具备或已习得的职业核心能力还远远不够,他们在高职教育阶段获得职业核心能力的渠道或方式与期待中的还存在一定差距,如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都非常希望“更多地从专业课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更多地从企业实习中领悟职业核心能力”,但高职生从专业课、企业实习中提升职业核心能力的现状并不乐观。从高职院校层面,应树立终身教育的培养理念,加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升学生内在能力。

(二)纳入一以贯之的课程体系

调查显示,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对“学校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方案”的期望值最高,可见,应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系统、全面地进行设计与培养。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要素,是连接人才培养理念、专业与具体专业教学的立交桥,将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纳入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不仅能够一以贯之地将职业核心能力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也能通过在课堂与实践、教育与生产、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过程中,积淀与专业、职业、职场相关的核心能力,为就业做好准备。在对高职院校学生所做的调查中,以“年级”为因子所作的单因素分析中,大三的差异性相较大一和大二明显偏高,也就是说,当学生实习经历、社会经历增多时,才有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5]。

(三)形成特色鲜明的特征能力

在对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的调查中,“单独地开设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或培训”的期望值相较“学校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方案”、“更多地从专业课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更多地从企业实习中领悟职业核心能力”较低。换言之,应避免对所有高职学生培养统一的职业核心能力的观念误区。要让学生获得一种“关键”的核心能力,但不能忽略“职业”这一重要定语,职业不同,相应的职业核心能力也会有所区分。显而易见,高职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应根据不同专业而形成有着专业特色、职业特色的特征能力,因此,“更多地从专业课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更多地从企业实习中领悟职业核心能力”的期待呼之欲出。

(四)建立双向互动的评价体系

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获得是一种过程性结果,较为抽象,很难通过量化测量进行评价,比如:教师的观点也会因性别、专业、职称等背景而呈现差异,学生的理解也会因年级、专业、有无实习经历等背景而呈现差异;对同一个问题的现状调查所得出的教师数据与学生数据有着明显差距;对同一个教育问题的理解,高职院校与企业可能看法不一;对同一个现象的解释,院校、企业、社会等可能存在认识上的不一致,等等。因此,要建立对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评价体系,应走出单向度地自上而下的评价体系,建立双向互动的评价体系,此处的“双向互动”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院校与企业的互动、院校与社会的互动、院校与第三方评价机构互动等,将涉及到的利益主体全部纳入评价体系的评价主体,共同参与评价标准制定、评价过程执行、评价结果分析等。

(五)组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高职教育兼具高等性与职业性的特征,应以严格的要求组建教师团队,尤其是对于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正因为强调学生综合能力、关键能力、专业能力的获得,因此对教师在专业层面、职业层面、职场层面、基本素养层面都有相应要求。调查显示,教师的性别、专业背景、职称等差异都对变量结果有明显影响。因此,在组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师资队伍时,应充分考虑教师团队在性别、专业、职称、教龄等方面的比例,打造结构合理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师资队伍。

(常州大学高职教育研究院2013年度科教城立项课题“基于活动课程理论的高职院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编号:CDGZ2013018,主持人:朱琴)

参 考 文 献

[1]张少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观照下的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J].教育学术月刊,2010(11):94.

[2]周大农.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设计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3(3):14.

[3]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网.职业核心能力与CVCC[EB/OL]. http://www.cvcc.net.cn/contents/90/2424.html,2013-02-18.

[4]檀祝平,胡彩霞.高职院校“两轮一轴”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4(2):61.

[5]蒋乃平.社会能力训练应得到充分重视[J].职业技术教育,2001(13):19-21.

猜你喜欢

职业核心能力评价体系高职生
基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校企合作社团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浅议中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基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管理学实务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核心能力发展探析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