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赫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演奏探析
2015-04-29于颖
【摘要】《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1866年脱稿于科布伦兹,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典型。它的旋律充满新意;形式自由,曲式严谨自然,音响效果纯美。它不同于普通协奏曲,在协奏曲交响化的基础上融入了歌剧中的宣叙调。初次演奏或欣赏时,让人觉得新鲜罕见、但却无凌乱之感。第一乐章在整个协奏曲中起了一个引子的作用,它简短而有力,形象突出。笔者在本文中主要就布鲁赫《g小调》作品概述和第一乐章的演奏特征进行初步的探析。
【关键词】小提琴;协奏曲;布鲁赫;g小调第一乐章
一、布鲁赫《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的概述
《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布鲁赫作品中值得赞赏的不朽之作。作品能获崇高的荣誉是因为它具有一种不多见的颇具概括性的史诗般的抒情能力。这种史诗般的抒情,在布鲁赫的协奏曲中占据了统治地位。此曲的旋律带有一些甜蜜的伤感,并且具有演奏家们所喜爱的演奏效果。形式虽然是普通的三乐章,但又比一般的协奏曲形式自由得多,因而大家时常把本曲的第一乐章当作前奏曲。第一乐章,正是笔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要探析论述的[2]。
第一乐章被看作整个协奏曲的引子。深受世人的喜爱。在众多的演出和比赛时都能显现出它的身影。因为它充满了旋律上的创意与形式上的自由,在技巧方面虽然不很容易,却也不至于过分艰深,而在表达旋律的美感方面才是演奏者应当注重的问题。
二、第一乐章的演奏方法:揉弦与运弓的配合
揉弦与运弓的配合之所以会成为第一乐章的演奏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第一乐章做了形式上的改变:类似歌剧,并不像莫扎特协奏曲,或巴赫协奏曲那样非常的交响乐话,而它以融入了舞台的对话。
具体体现在: 在本乐章开始的引子部, 作曲家用独奏小提琴音乐代替了歌剧中的宣叙调,比较自由,但它们又是在一定的格式当中进行,所以记谱还是比较严谨的,我们可以在每个音的张力上做文章。这里就要应用到揉弦与运弓相配合的原理,首先是渐强的用法: 开始的第一个连弓要表达一个渐强的感觉。而第一个连弓的第一个音是G弦上的空弦,在这个音的本身不能加揉音,如果不加就会在乐句中出现感情上的空白,渐强时会让人感觉音色也出现空白,这在演奏中是令人感到非常遗憾的。一个权益之计,那就是在所演的空弦音上方的八度音上加揉指,借以使因演奏空弦时,根据音响学中共振的原现,可知其高八度音也在振动,在此高八度音上进行颤指的结果,造成所演奏的空弦音来获得近似于颤指的效果。[2] 只有这样才能把渐强的效果做好。长弓渐强的演奏关键是分配运弓、弓行速度渐快、运弓及揉弦的配合。前半拍用弓要少、弓行速度要慢,揉指则是在最弱之处先不揉,渐渐的改为指揉,后半拍用弓逐渐加多一些,弓行速度逐渐加快,揉弦的密度在逐渐加密的同时改为手腕和手指的混合揉。第三拍用弓更要逐渐加多,弓行速度更逐渐加快,揉弦的密度也随弓速逐渐加密,第三拍的后半拍B要加强音乐的张力,揉弦也要随着B的张力密度更强,由原来的手腕加手指混合揉改为臂揉。总之揉弦的密度要配合弓速的渐快而加密。
要是不按照上述的规律去拉琴,在弱时用频率很快的揉指,那样就会拉出像绵羊的叫声,乐曲的意境将毁于一旦。要是在强时用频率很慢的揉指,那样音就会发直发白,给人的感觉就像没有进入状态。
其次是分弓渐弱与揉弦相配合的应用:在引子第一句结束处的最后两个音“升dou” “升rei” 体现出揉弦和运弓相配合做出渐弱的技巧.两个音符都是四分音符,两个大分弓“rei”还加了延伸的标志。一个是上弓一个是下弓,两个弓要奏出像一弓拉完的感觉,揉弦也不能断,要配合分弓的弓速来做出揉弦的频率。这里就是要求用两弓做出渐弱的感觉,换弓时的连接,揉弦频率的渐慢,换弓连接时揉弦不断[3],这样才能把第一个引子处理好,为引子的第二句做好铺垫。
运弓时这两个音要做出从中强到弱,到渐渐消失的感觉。要求第一弓要从上半弓开始,由较快的弓速逐渐减慢,弓速在两拍中要由快到渐慢换弓时不能听出有换弓的音头接着第二弓的下弓渐慢到消失,就是接连不断的把两弓连在一起的同时要做出渐弱的感觉而揉弦和弓子的配合是十分重要的,揉弦的频率随弓速由频率较快逐渐减慢到消失,中间换弓时,揉弦不能断,而且揉弦在换弓时还要继续频率渐慢,像没有换弓的感觉一样。如果揉弦断了会导致音质的不统一,影响音色。揉弦的方法最好采用腕揉加指揉到指揉到消失,揉弦消失要在运弓消失之后。
第二,本乐章历史性、民族性的东西很多,如作曲家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他生活的地方,作曲家生长在德国,波恩是他曾经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波恩位于莱茵河畔,是一个靠海的城市,莱茵河畔是商人运输货物的要道,所以商人的号角经常从海岸上传来,还有他们的民族发源地是美邦的厄尔多斯山,山上的号角声也常常传到城市里来,而且当时正好是第二工业革命的时期,蒸汽隆机,火车都不同时期的出现,成为当时社会中最有特点的象征,所以这些生活中的素材、历史背景、民族性的特征,都为作曲家提供了创作性的灵感和源泉,在本乐章中音乐融入了以上所说的音乐素材,这些素材都潜移默化的体现在音乐中,要想更加完善的表达乐思,揉弦和运弓的配合是关键技巧之一。[3]
音乐的主题在这一段中小提琴的独奏像是山上的号角,伴奏像是蒸汽隆机的声音。可以说是强有力的号角声伴随着蒸汽隆机的嗡声出现,体现出独特的时代气息。主题的第一小节的第一个音,是一个上弓的强开始,双音揉弦。这两个双音像是两个人的号角。
要求在这两个双音上,用很强的上弓起音,而且是慢速,应把臂部的重量放松拉奏琴弦,把弓子的角度调整好,弓毛与琴弦的接触点由原来的向外倾斜45度变成弓毛与琴弦全部接触来加大音量。而揉指要配合运弓,大幅度的揉弦,最好采用臂揉。在这里揉弦与运弓都要保持一致性,弓速的一致,揉弦频率的一致,弓毛和琴弦配合的一致。
第三,本乐章有一种颇具史诗概括性的抒情能力,这种抒情能力的表达体现在揉弦与运弓配合的技巧上来。
在副部的音乐,抒情哀婉旋律舒缓隐藏着无限的激情,沁人心脾,使人顿生惆怅弥望之情,体现出了颇具史诗概括性的抒情能力。 这一段的弓速与揉弦的配合在表达乐思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每一弓弓速的分配与揉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如第一个音(小字2组的)fa,起音时是一个弱起,实值是两拍,在这两拍中要体现出从弱到强的推上去,揉弦也要做到从无到有,弓速揉弦要结合在一起。
类似于这样的实例在本乐章中很多,在此就不再作具体的分析。
基于以上一些实例的剖析,可以看出揉弦与运弓的配合是本乐章重要的演奏方法之一。因此在音乐的表现方面给了我们想象和发挥的余地,重要的是看我们怎样的去很好的把握应用。
三、结语
g小调协奏曲第一乐章是作曲家留给我们非常值得学习和研究的作品之一,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典型。他的旋律格调清新,沁人心脾。要想深入地了解这首作品就必须全方位地,从作曲家艺术作品的概述、g小调协奏曲创作的历史背景,曲式分析和乐曲中所包含的技巧一步步地深入研究、学习。本文的论述仅是笔者在学习这部作品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对乐曲的理解和一些技巧处理只是初步的尝试,由于笔者自身的专业素质及音乐修养和文字的局限,难免有不足之处。如有不同看法,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与笔者一同探讨、研究,以提高对这部作品的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韩里著.欧洲弦乐艺术史[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112-114.
[2]刘建军,刘民衡著.实用小提琴演奏法[M].人民音乐出版社,82-86,
191-222.
[3]李果.论小提琴的揉弦[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4(1).
作者简介:于颖(1986—),女,内蒙古人,助教,本科,研究方向:音乐学(主修小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