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创造与创新者的思维特征
2015-04-29于童刘奎林等
于童 刘奎林等
编者按:
当今,是一个追梦的时代。中国梦是人民的梦,是亚洲的梦,也是世界的梦。在这个辉煌的追梦时代,人们都会自然地、自觉地、自愿地努力去创意、创造、创业和创新,呈现着“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局面。
这诸多的创造与创新,都有一个共同的支撑点,这就是大智慧。大智慧的核心是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是创造性思维能力。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说过:“我们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差。”为此,钱学森院士在20世纪80年代就大力倡导开展思维科学研究,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为我国研制智能机提供理论基础,二是为了大力提高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新思维学》这部书诞生了。这部书,由本刊总编辑于童执笔,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刘奎林教授、北京大学赵光武教授、北京理工大学田运教授、哈尔滨速读学校王功玲校长、哈尔滨师范大学陈明文先生、中共吉林省委党校胡珍生教授等专家学者集体创作而成。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启示我们:不研究创造思维,不懂得创造的规律,是难以造就出杰出人才的。为此,本刊2015年特辟《创新思维学研究》专栏,连载《创新思维学》这部书,为追梦征途上的人们,增强创造与创新的思维能力。
第十一章 创造与创新者的思维特征
中华民族的振兴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也是一项伟大艰巨的社会创新工程。要实现这样一项前无古人的历史创举,不仅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解放思想,发展生产力,还要树立现代化思维新观念,掌握现代思维的基本特征,以便提高科学思维水平。
第一节 时代性特征
一、时代性特征含义
创造者思维的时代性特征,是指在其内容、形式、方法方面都综合反映着一个时代、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文化教育、社会伦理道德的共性的特征。因此,创造者思维特征作为一种动态的历史概念,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具有时代特色,是对时代总体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反映。创造者思维的时代性特征,就是指处于某一时代的思维主体以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伦理道德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生产方式等为思维内容,并在综合反映时代共性特征基础上形成的时代性特征。
二、时代性特征的基本因素
1.历史发展趋势决定着思维的时代性
人类社会的历史,犹如奔腾不息的长江大河,作为一个创新者的思维一定要反映时代的本质、时代的内容、时代的呼声。谁能做到这一点,谁就会在历史上留下闪光的业绩和不朽的一页。科学的思维是时代的产物,它标志着现代的思维观念、思维形式和思维方式正在走向一个新阶段,预示着适应改革开放的科学思维特征的形成和发展。
2. 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思维的时代性
决定思维产生、发展、变化的原因是一个具有不同层次的诸多因素构成的复杂实践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该时代的社会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以及由此决定的人们的各种实践方式。恩格斯说:“自然科学和哲学一样,直到今天还全然忽视人的活动对人的思维的影响;它们在一方面只知道自然界,在另一方面又只知道思想。但是,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思维和思维方式、方法与艺术,作为思维主体反映思维客体的一种模式,它必然顺应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生产关系变革的大格局,并在深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相应地实现某种转变,以其一种现代化思维和思维方式、方法与艺术,取代某种滞后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式、方法与艺术。在我国小生产方式基础上生成,并为封建社会结构所强化的传统思维,尽管有某些优点,但有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弱点,如封闭性、保守性、滞后性等。人类社会发展到现代,进入了一个政治、经济、科技一体化并蕴含着国际性的全面激烈竞争的时代。适应时代的需要,人们的思维,特别是创新者思维观念和方式的变革,也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第二节 整体性特征
一、整体性特征含义
创造者思维的整体性特征,是现代人们的思维的主导性特征。整体思维能力是现代人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维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因此,揭示思维的整体性特征含义,无疑对于增强人的思维能力,提高人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整体思维特征,就是指创造者首先要视工作为一个系统,然后以系统与子系统,子系统与子系统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协调为思维内容,并最终以实现工作系统目标最佳的整体性思维特征。现代系统科学揭示了人们的系统观,即人们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都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和系统方式。思维的整体性特征,是系统观点在思维中的体现和运用。思维的整体性特征,也就是指创造者把创新工作作为一个系统来加以考虑的思维特征。换言之,就是指创造者长期以创新系统为对象的思维,采用系统方式和方法,在从事科学创造中逐步形成的,并且旨在追求创新整体功能最佳的思维特征。
二、整体性特征的主要标志
1.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定量分析强调把数量分析作为思维问题的基础,以数量分析为依据。定性分析则侧重对事物进行性质、特点、非数量化的分析。创造者思维的整体性特征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既要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又要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它强调两者的结合。
2. 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
微观分析是将系统中的各子系统要素单独拿出来考察。宏观分析是指对系统作整体性的了解与剖析。一般说来,宏观分析是以微观分析为基础的。整体性思维也不例外,它要求一方面要对系统做出微观的分析,另一方面又要在这个基础上做出宏观结论。
3. 系统结构与系统功能相结合
在一定条件下,整体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整体系统功能又反作用于整体系统结构。因此,创造者思维的整体性特征,要求人们必须做到辩证地分析系统结构和系统功能的相互作用关系,在研究与改善系统功能时,不要把思路仅停留在提高单个要素功能方面,而要在提高各个单个要素的素质上作文章,并致力于改革系统结构,以充分发挥系统的优化功能。这就充分体现了整体系统结构与整体系统功能相结合这一创造者思维的整体性特征。
第三节 战略性特征
一、战略性特征含义
创新工作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创造未来的工作,而对未来的工作要有全局性,要有长远谋划。所以,创造者的思维必须具有战略性。创造者思维的战略特征,就是指创造者为科学创新,并使创新工作系统目标优化,在调查研究和科学预测基础上,对创新工作未来进行超前思考,全面思考,以获得创新工作主动权的思维特征。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创造者思维的战略性从本质上说是总结过去,立足现实,着眼未来。
二、战略性特征的具体内容
1. 时间的未来性
强调思维的战略性,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珍惜和利用时间。时间是物体存在的持续性、非间隔性和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不可逆转的。它只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序向。正因为如此,作为创造者的思维就应该走在时间的前面,科学地预见未来,在前进的道路上,引导人们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避免发生失误,这正是为了节省时间,充分利用时间,达到超前的效率。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贯穿于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它要求在战略思维中,以回溯分析、现状分析为基础,进而把握未来。同时,时间的特性是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它要求战略思维应具有变化性和选择性。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今社会里,同过去相比,人们在相同的时间里做的事情要比过去多得多。这说明,人们的社会活动效率在提高和加快,战略思维一定要适应时间的变化。
2. 空间的广延性
空间也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空间呈现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它表示物体彼此之间的并存关系或排列次序,表示物体的体积、形态、位置等特性。空间具有长、宽、高三维性。空间的三维性要求战略思维要具有开阔性。同时,空间所表示的物体并存关系还要求战略思维具有综合性。任何战略思维,都要研究未来工作对象在空间中的并存关系及其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揭示出现实空间中的因果链,预测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结果。这就要求战略思维要遵循综合性原则,对预测对象的数据资料做全面分析和综合研究。
第四节 相似性特征
一、相似性特征含义
人的心理、思维、智慧、知识是共振的。早在三国时代,诸葛亮就说过:“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志益也。”所谓“集众思”,讲的就是集体思维,集体思维可以达到智慧互补和相似,并能充分发挥人们思维合作的效应。由此可见,相似是思维的又一显著特征。相似就是在创新工作中,逐步形成的那种思维方向、思维目的和思维结果一致性的思维特征。这种相似性特征,首先是由产生思维方式的诸多时代性因素决定的,其次又要受思维的传播性所制约。思维的这一相似性还包含一定历史时期创造者思维空间的一致性、思维内容的社会性、思维规律和方法的相近性以及引起思维频率的协调性等特征。
二、相似性特征的表现形式
1. 相似性表现在集体思维的继承性上
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社会思维。社会思维作为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其显著特点就是它的历史继承性。因为任何一种理论思维,都是历史的产物,它的发展变化是顺应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走向高一级程度的。正如钱学森所说:“人不仅要继承认识客观世界,继承创造精神财富,而且还要经常地使用前人已经创造的精神财富,而我们所说的信息、情报,广义来说就是人的知识,人类多少年来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人类世代积累的精神财富是很重要的,都是人类集体思维的成果,也是思维形成的基础,是思维相似共振性特征的具体表现。
2. 相似性表现在思维方式的协调互补上
思维的相似性不仅表现为创新集体内部的合作与互补上,而且还表现为对别人、前人思维成果的吸收、继承和创新方面。“无古不成今”,科学思维的发展也主要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继承来实现的。牛顿说:“如果说我比笛卡儿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破除了牛顿力学绝对时空的老观念,提出物质运动和时间、空间密切联系的新理论。爱因斯坦却说:“要是没有牛顿的明晰的体系,我们到现在为止所取得的收获就会成为不可能”。人的心理、思维、智慧是需要互补的,思维方式也具有互补性。集思广益,“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合作交流信息,增长知识。信息不同于物质和能量,它并不遵从守恒定律,而是无限增值的。在个人思维和集体思维,或个人思维与个人思维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不仅可以从量上相互取长补短,而且可以从质上实现思维合力的增强,并出现新的突跃,从而提高思维的质量。信息、知识在互相交流中出现增值、增强的趋势,这是思维信息运动的重要规律。在人才群体中使用不同类型的人才,就可取长补短,增强群体的互补功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美国物理学家勃兰特为首的人才群体就是集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物理学家、生理学家和测量技师等11个人互相配合,从而成功地研究出了雷达。现代化建设更离不开群体内部的集思广益,全息互补。同时还表现为对别人和前人思维成果的吸收、继承和创新上。一般地说,所谓统一认识、统一思想、统一行动,都是思维产生共振的结果。
3. 相似性表现在它的争鸣性上
思维的相似性不仅具有互补的特点,而且还具有互促、争鸣的特点。自由争鸣是创造者思维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在理论上、路线上、方针上、决策上的自由争鸣常常是科学思维的助产士。思维运动总是通过不断地推陈出新,从远离平衡态中,实现从紊乱无序的状态向新的有序状态的转化。在思维系统中,各个群体思维系统内部和群体思维系统之间,由于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的矛盾所产生的引力,决定着他们之间必须相互交流信息,打破“闭关自守”和“互相封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