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爱抗艾

2015-04-29李新

心理与健康 2015年12期
关键词:艾滋病生命心理

李新

美国人安德鲁是一位艾滋病患者,不久前,他带着自己的妻子和3个健康漂亮的孩子,公开了自己患病34年的事实。这位艾滋病患者在采用医疗方式有效控制病毒的同时,不仅娶妻,甚至在医务人员的专业指导下生下了3个健康的孩子。安德鲁是位艾滋孤儿,从一出生就在与HIV病毒抗争,经过34年的抗争,他用自己的方式再次向世人宣布,艾滋病患者不仅可以延长生命,也可以拥有普通人一样的家庭生活。

艾滋病防治的背景

1981年,美国洛杉矶,世界上第一例艾滋病患者被确诊,人们因为这一最新病种的高传染性、病毒对机体免疫系统的严重损害性以及现代医学对这一疾病的束手无策而惊恐万分。就像19世纪结核病初发阶段,人们由于对结核杆菌的陌生而产生的群体性恐慌一样。艾滋病这个概念最初出现的那段时间,世人几乎谈艾色变,对艾滋病患者唯恐避之不及,将艾滋病同死亡、有悖社会公共道德的不良生活行为等等消极词句和评价相联系,因此也对艾滋病患者产生鄙夷、歧视甚至敌意。

30多年过去了,这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计算机工程、网络工程、云计算、材料科学、医学技术、疾病治疗理念、康复护理观念等各个学科领域的革命性进步,艾滋病的治疗体系也在医学研究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一位叫蒂莫西·布朗的美国艾滋病患者,在接受化疗和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的同时,艾滋病病毒也奇迹般地消失了。由于这个病例本身的特殊性,使其对消灭艾滋病病毒的成就有一种无心插柳的成分,加之对布朗的治疗方法并不能推广到所有艾滋病治疗当中,使得这位艾滋病患者的治愈只能停留在医学史的教案中。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一个案却用事实告诉大家,艾滋病是可以治愈的。这个结论,给所有的艾滋病患者及其亲人带来了生命的曙光。

然而,虽然医疗科学得以飞速地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却并没有与科技同步,更多的人对艾滋病的认识依然停留在上个世纪。很多人对艾滋病知之甚微,对艾滋病患者依然带着歧视的心理,将艾滋病患者视为不受欢迎的人,这些心理表现究其原因,还是在于知识的匮乏和信息的落伍。大众对艾滋病的偏见,直接带给艾滋病患者的是被社会抛弃的边缘感和绝望体验。

艾滋病患者需要什么?

曾经看到一位患艾滋病的女孩儿自述:“当我知道自己被确诊为艾滋病毒感染时,唯一的感觉是完了。那张薄薄的化验单,无异于死亡通知单。心里只有痛苦、绝望,只想快一点结束我短暂而又可悲的生命,一次又一次自杀未遂。”虽然很多感染者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但是在内心深处,他们又极其渴望生命的延长,渴望可以与时间共舞到老。在痛苦绝望中,他们依然对这个丰富多彩却给自己带来痛苦的世界充满眷恋,他们希望自己的生命不要太过短暂,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够发生奇迹。正是这份对,生命的渴望,成为他们求助医治的原动力,积极配合治疗。

患者需要每天吃药维持机体的正常,这本身就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他们要与这种治疗行为相伴。要知道,这些药都是有毒性的,但患者依然要坚持服用它们,否则病情就会有反弹的危险,每天吃药对这些患者来说,几乎就是一种负担。更何况很多时候,他们要秘密地吃药,因为他们不想让别人知道。

所以,艾滋病患者遭遇到两种状况,一是生活质量的下降,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打乱了。一些行为被强加,一些活动不能参加,行为举止要谨慎小心;二是对周围人的刻意躲避。担心一旦被人们知晓就会成为人际交往最糟糕的障碍,自己的生活环境会因此而被彻底改变,自己将成为众人眼中的异类,就好像异教徒一样地被排斥、被歧视,甚至被伤害。

曾经有报道,世界首例艾滋病患者就曾经因为恐惧、悲观而产生了对社会的愤恨。甚至扬言要报复社会。可见,因病而绝望的人。如果再遇到社会的冷漠与歧视。无异于雪上加霜,其心理很容易扭曲甚至走向极端他们或对社会产生敌视心理,或采取隐瞒的方式将自己躲藏在社会中,任自己自生自灭。正是因为对生命的渴望和对疾病的绝望。艾滋病患者更加渴望社会能够接纳他们,能够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与关爱。他们希望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希望过上普通人的正常生活。

艾滋病的心理干预

上世纪70年代,美国纽约罗切斯特大学的教授们通过小白鼠实验发现,免疫系统和机体其他系统一样,是可以采用联想学习的方法进行训练的。同时,他们得出结论:免疫系统受精神因素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心理护理干预能减轻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且随着干预时间的增加,其效果也会越来越好。一位山西的艾滋病患者在走出最痛苦悲观的阶段之后,开始投身于艾滋病公益事业,为艾滋病患者提供帮助,在这一过程中,她也找到了真爱。

艾滋病人家属应该成为整个社会最前端的心理辅导员。在家庭范围至少要做到四心——“爱心”“耐心”“恒心”“用心”。爱心是所有家庭成员互动的基础,只有发自内心的爱,才能让感染者感受到自己是被接受的,才会有信心去接受治疗。耐心可以帮助家属贯穿艾滋病患者治疗始终。普通家庭会有矛盾和冲突,而艾滋病患者的家庭矛盾更容易走向极端,由于患者自身心理上的脆弱与敏感,正常的家庭矛盾容易上升为针对疾病的家庭战争,所以,家属要有一个强大的内心去包容,用冷静去处理矛盾。恒心是一种信任治疗的决心,当病情不稳定的时候,要相信治疗本身的意义,避免传递绝望的态度。用心则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只有日积月累的细致照顾,才能最终累积为治疗的成功。

社会支持是健康心理学最常见的一个名词。为艾滋病患者创造健康的精神环境尤为重要。“帮助他人就是帮助我们自己”这句话在防治艾滋病上意义非凡。作为普通的社会成员,应了解艾滋病,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解读,从而消除对感染者的歧视。即使不能为艾滋病群体提供帮助,至少也要学会在精神上不给他们施加压力,让他们感受到周围人的接纳,放松精神融入社会生活。

猜你喜欢

艾滋病生命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 世界艾滋病日》
心理感受
艾滋病能治愈吗
预防艾滋病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珍爱自我,珍爱生命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