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文化软实力 夯实文化强国建设根基
2015-04-29范玉刚
范玉刚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着重提出: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这表明党中央对国家实力的理解更加清晰到位,对成为全球大国的理解更为准确,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理解得更加全面,同时也为“十三五”时期的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
一、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软实力
的灵魂
从根本价值点上讲,核心价值观既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也是其认同与凝聚力的来源与保证;既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也是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因此,党中央一再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在全球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中,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深沉的软实力,为此我们要在全球化舞台上勇于亮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实践证明,我国已经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是成功的,对此我们要充满自信,更要有能力在全球化博弈的舞台上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国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以软实力的提升来夯实文化强国建设的根基,在全球化舞台上积极塑造文化中国的国家形象,使当代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不断建构和闪亮起来,使社会主义中国成为文化强国。
说到底,作为民族灵魂的软实力的培育、凝聚和提升,既需要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均等化和标准化,充分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文化权益;也需要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发展活力,不断提高文化机构特别是文化企业的效率;更需要不断提高文化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在全球化语境下,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文化交流交锋交融愈加剧烈,只有开放,文化的力量才能更强大;只有开放,文化的影响才能更广泛;只有开放,才能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事实上,文化的特性是水往高处流,越是开放越能形成文化发展的高地,越能在全球文化博弈中占据制高点。
历史经验启示我们: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建议》不仅创新性地提出引领社会发展的五大理念,更是一再强调要协调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统筹发展。
二、文化产业是软实力提升的重要
载体和路径
国际经验表明,软实力建设的重心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在当今时代主要表现为一国内容产品的输出及其文化贸易份额比重的提高,也就是说主要是通过文化产业的方式实现的,其竞争力主要依托文化产业的运行质量和效益,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主要依靠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化品位和精神高度的高质量的文化精品去占领国际市场,在主流社会和主流消费群体中得到积极传播。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既是满足国内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消費需求,有效解决文化市场中有效供给不足的根本途径,又是增强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21世纪以来,随着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全球凸显,各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以其文化实力占据了全球文化市场的制高点(同时也是全球文化价值传播的制高点)。事实上,文化产业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文化产业发达国家,正引领国际经济贸易、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文化思潮的流动,占据了国际经济、文化、政治等重要而有利的位置,制约着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与作用的提升。与之相应,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分化和重组,对文化资源和话语权的争夺成为全球性资源重组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进入全球市场,越来越多的区域文化经济融入现代世界市场体系。随着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全球凸显,文化领域的扩张和反扩张、渗透和反渗透作为国际政治经济竞争的内容之一,大多是经由文化产业来实现的。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是文化的别称,文化产业之间的博弈其实是整个国家文化发展体系的竞争,是文化产品(文艺精品)、文化品牌和版权的竞争,是作品的精神感召力和所传播的价值观的竞争,是文化精品之间的竞争。可以说,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全球政治、经济、文化战略格局重组和各种力量博弈的一条中轴线。
因而,我们要从文明观和国家战略层面理解发展文化产业的价值。首先,要在经济建设视野中定位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文化产业从思想文化宣传的小圈子进入到经济发展大循环,充分发挥文化的溢出效应,促进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深度融合。其次,要在“文化强国”积极引领文明跃升的视野中定位文化产业发展,从文化资源大国迈入文化产业强国,不仅是一个经济学命题,更是一个价值观建构和传播的文化命题。它在根本上,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积累,以及国民大众文明程度的提升。从总体性和前瞻性来看,对文化产业的概念和内涵的理解,要从“经济形态”逐渐转向“文明形态”,即以“文明形态的文化产业”替代“经济形态的文化产业”(更高经济形态和文明层次)。作为当代文化发展建设的主导方式、手段和路径,未来我们要努力使我们的文化产业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弘扬的重要载体,要体现文化的使命担当意识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自我创新。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时代的历史机遇(中国的全面崛起)和全球文化思潮的相互激荡,迫使我们必须深刻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和中华民族精神,以文化的柔性的和平的方式诠释中国崛起的世界意义,以中国精神的感召力获得世界的理解和认可,以对世界共同价值的追求和传播来获得普遍的文化认同,实现以德服人、以文化人的诉求。今天,文化产业已经发展到了提质增效的历史阶段,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和审美品位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要求。这不仅见之于党中央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也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事实上,对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最好的阐释方式就是文化精品,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深情召唤广大艺术家要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软实力提升的表征。随着全球文化竞争的加剧,我们看到文化精品不仅占据着价值传播的制高点,更是思想创造的高位,也是处于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的价值链高端,从而主导整个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布局。从世界发展大势来看,哪一种文明来引领人类向更高一层次的文明跃升,不仅关乎文明发展的话语权,更关乎主导文明进程的民族文化的全球位态及其领导地位,从而影响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战略格局重组。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可以说精品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高标,它满足的是一个时代民众审美与哲理性的精神和情感需求,代表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艺的最高水平,是一个民族能够在世界文艺舞台竞技的能力。对精品的塑造、培育和政策引导与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流行并不矛盾,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国家健全的文化生态系统,共同形成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整体竞争力,它们的健康良好有序运行符合文化的发展规律。事实上,真正代表一个国家和民族参与世界文化交流和竞争的恰是精品,它不仅标志着一个民族所达到的文艺生产的时代高度,更是表征着一个国家文艺经典化的程度,它以涌现诸多艺术大师和高峰之作为标识,是衡量一个国家文艺是否真正繁荣的尺度,由此这个民族才能比肩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精神的铸造和价值传承以及思想的传播,其中所依靠的正是文化经典的不懈创造——无数的文艺精品力作,可谓一代有一代的文艺,一代有一代无愧于世的大师、大家的涌现。
三、在文化创新中提高中华文化的
全球影响力
当前的世界大势和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话语权的提升,不仅急切地需要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突破,更需要中华文化在全球治理体系重构中贡献智慧和处事之道。这愈加警醒我们要在发展中强化文化創新,在文化交流和价值共享中增强文化的自觉。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及文明发展在未来世界中的地位,尤其在张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加强文化建设和文明的影响力、竞争力就更为迫切。在当前西方强势文化的侵蚀不断加强的背景下,文化发展战略还有待提高,文化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只有切合当下民族生存状态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整合各种社会矛盾和融合各个阶层利益的文化理念和具有中华民族特定内涵的文化形象(包括各种文化符号),才能真正理性地对外从容应对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和挑战,以及各种恐怖主义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对内针对民族(疆独、藏独等势力)分裂和台湾“去中国化”在各个层面从容遏制。在全球文化格局重组中,西方文明及文化,在当今及看得见的未来,仍然是相当强大的文化和文明。中华文化与文明在“文明互鉴”的现代视野中借鉴、吸收、消化西方文明和文化中积极、健康部分的同时,还应保存自身文明和文化的精华,不受西方文化中腐朽没落和唯利是图工于算计的价值观的侵蚀,这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并要把这种研究提升到国家、民族文化认同的高度。应该说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民族复兴的历史拐点,因此,我们必须对中国文化有自觉的体认和适当定位,在切合现代化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下给中国文化以现代诠释,在世界文化格局重组中提升中国的软实力,以实实在在的软力量支撑中国成为全球大国。
在凸显文化价值,张扬文化作为综合国力中的“软力量”时,我们应当认识到文明和文化发展和强大的根基是经济、军事、科技这些“硬力量”。应当从未来文明发展的战略高度,通盘考虑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结构的现代化,不断提高我们的文化自觉意识和自省意识,充分意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它不仅是我们当前文化建设的理论学术资源,更是提升中国软实力的重要思想和价值传播资源,作为中国软实力的底蕴和中华民族最深沉的力量,我们要在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换中积极阐释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根基,在全球化舞台上提升中华文化的位态,使其成为具有全球影响的主导文化中的一元。
就中国文化发展现实而言,在提升国家文化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的过程中,在软实力建设上,应重点鼓励高质量的文化产品走出去、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健全文化产业发展体系、不断完善法律制度体系,尤其是在着重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在文化产品“走出去”方面,除了加强和改进政府与民间的文化交流和交往外,要更多地考虑文化市场的选择,更多地支持企业特别是民营文化企业走出去,使市场消费成为提升文化影响力的主渠道。事实上,文化影响力的提升离不开实实在在的消费,文化贸易数字更能代表实实在在的文化影响力。同时,作为一项“安心铸魂”的工程,要在立法促进和制度建设方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到制度和法律精神中,通过有吸引力的文化产品特别是文化精品来传递中华民族的发展理念和人类共同价值观。在体现制度的优越性和文化自觉方面,要更多吸收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构建更加人性的、能够激发创造活力的制度体系,从根本上体现我们的文化自信。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
责任编辑:王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