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推拿与减肥
2015-04-29高贵源
高贵源
【摘要】 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肥胖症患者也越来越多,甚至严重危及现代人的健康和生命。传统中医针灸推拿方法治疗肥胖症,疗效显著,安全、持久,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对于针灸推拿方法减肥的研究,有利于促进人们对肥胖症的预防,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关键词】 中医;针灸推拿;减肥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 - 0061( 2014) 12 - 00043 - 03
肥胖症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与物质生活方式有关,可引发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以及糖尿病等,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临床应用中医针灸推拿法减肥,获得了较好的疗效,且该法无毒副作用、疗效持久,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本研究探讨了中医针灸推拿疗法及其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一般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肥胖症患者56例,其中,男9例,女47例;年龄在17 - 51岁之间,平均为(33.6 +11.5)岁。根据其体重指数( BIM)进行分类,其中,17例为轻度肥胖(BIN超出标准值的20% -30%),33例为中度肥胖(BMI在30 - 40kg/m2之间),6例为重度肥胖(BMI在40k/m2以上)。
(1)针灸疗法
取穴:基本穴取上中下脘、大横、水分、天枢、足三里、带脉以及三阴交,针法为平补平泻。辨证取穴:胃腑实热型加取曲池、内庭、支沟以及腹结,针法为泻法;虚湿盛型加取丰隆、太白以及阴陵泉,针法以补法为主;脾肾阳虚型加取太溪、肾俞及脾俞,针法为补法;肝郁气滞型加取肝俞及太冲,针法为泻法。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可视自身实际情况取舒适体位,并对取穴位进行常规消毒,取40 -75mm直径的毫针予以快速进针,并在得气以后,据病情应用针法,实证予以补法,虚证则予以泻法,结束补泻疗法后,于针柄上连接G6805电针治疗仪,予以持续波针刺,控制强度应以患者能够耐受为限度,控制留针为30min。在针刺治疗的前3d为1次/d,此后改为隔天1次,以30d为疗程。
(2)耳穴贴压疗法
取穴:取神门、内分泌、三焦、饥点、交感、胃脾、皮质下、肺、大肠等穴。
操作方法:每次治疗时可取穴3 -5个,在穴位上贴敷王不留行籽,并以胶布进行封贴。于餐前30min以及睡前自行按压耳穴,按压时间为2-3 min,力度以局部存在酸疼感为限度,春动季节为每2d进行1次,夏季则每隔ld进行1次。两耳交替轮换贴压,以单侧耳廓10次为疗程。
(3)推拿法
该法主要是进行腹部推拿,分为以下几种:(1)点揉法:穴取气海、天枢、中脘、关元以及水道;(2)叠掌摩腹法,双掌重叠摩按腹部;(3)运腹法:以双手的手掌吸顶患者的脐部,并进行顺时针按摩;(4)揉捏法:以双手十指用力抓紧皮下脂肪并进行揉捏,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限度;(5)揉捏法:以双手的指掌对腹部进行揉捏,注意手法应缓和,力度应均匀持久。
3.疗效评价
显效:患者的BIM恢复正常范围或降低20% -30%;有效:患者的BIM降低了10% -20%;无效:患者的BIM指标降低不足10%或者加重。
二、结果
本组56例患者中,有30例(53.6%)为显效,24例(42.9%)为有效,2例(3.6%)为无效,总有效率为96.4% (54/56)。
三、讨论
1.针灸推拿与现代医学的联系
现代医学传人我国后,针灸推拿在保持其传统的优势的前提下,又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的表现有:病症的命名;诊断方法与手段;相关解剖与定位。
现代医学在病症的命名上非常的通俗明了,如祖国医学上所说的“不寐”、“痹症”、现代医学称之为“失眠”、“关节炎”,这就很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和理解了。在诊断方法上,祖国医学讲究的是“望、闻、问、切”诊上,而有些针灸推拿科的疾病特别是皮外骨伤科的病症,单纯运用四诊是很难诊断和鉴别出的。现代医学传人后,在保持中医四诊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医学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相关病症的诊断和鉴别就变的更明了了。且一些相关的神经检查能直接的反应出或鉴别出相关病症的病性及病位,如当一个年龄偏大的患者主诉其头部疼痛时,医者在进行检查时,首先得鉴别出其疼痛是源于颅内疾病还是颈部疾病,而要进行这些鉴别,通过现代医学的一些神经检查就可以完成,当下颌反射、掌颏反射、梅尔反射、雷里反射、罗索里毛手反射、霍夫曼反射等这些中出现两项或两项以上的阳性反射时。就可以诊断为颅内疾病了,反之,则可诊断为颈部疾病了。
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相关的针灸推拿专业的教材现在都加上了相关的解剖学的知识,如经络腧穴学上对相关腧穴的解剖,治疗学上的对相关病症的病变部位的解剖等。加上这些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掌握。我本人就非常喜欢这些内容,作为本专业的学生来说,知晓解剖学中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内容,对学起专业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相关腧穴处的神经干越粗,该穴位就越重要,治疗相关病症也就越有效果,这种观点,正日益被接受。
2.肥胖症的中医认识
中医认为,肥胖的形成与先天禀赋、过食肥甘、疏于劳作、七情过度、脾胃虚衰、痰饮水湿等有关。《黄帝内经》按体型分为肥壮人、瘦人、肥瘦适中、壮士和婴儿5种人,并且将肥胖分为“膏人”、“脂人”、“肉人”3种类型。这是中医肥胖病学的最早分型。
目前肥胖的中医分型一般是根据全国肥胖病研究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将单纯性肥胖分为五型,即脾虚痰湿型、胃热湿阻型、肝郁气滞型、脾肾两虚型、阴虚内热型。现代医者在临床过程中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体会各有不同的辨证分型来指导治疗用药,而证候命名的主观化和分型繁杂等问题较为突出,不利于临床研究的规范和对照。归纳上述病因病机方面的认识,肥胖大体可以归纳为虚、实两大证型:以胃热、痰浊等为主的属于实证,以脾虚、气虚、脾肾阳虚为主的属于虚证。临床上虚实夹杂的患者亦较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