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实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
2015-04-29夏琳
夏琳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要求也更加严格,高职院校同高等院校一样肩负着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责任。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工作者,应从现状及教育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培养能满足社会需求、工作独立性强、有创新意识的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用型人才;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C961;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5-0024-01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发生变化,这就意味着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面临着给予和挑战。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紧密结合社会需求、企业要求,做好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
一、高职院校实用型人才培养弊端
第一,没有明确的定位。当前,一些人认为高职院校是高等院校的退而求其次,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变形,是一种低水平的教育。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为了改变考生和家长的这种错误的认识,不少高职院校仍沿袭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本没有从自身的特点和培养目标的实际出发,而是把主要的精力都投放在了学校的专升本的概率上,忽视了学校的办学条件以及师资力量,对学生的培养一味地追求应试教育,不注重教学质量,使学生不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变化,导致资源的严重浪费。
第二,课程缺少针对性。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应该从学校自身出发,结合院校自身的办学优势设计符合行业发展规律的课程。然而现实中的一些高职院校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既没有满足市场需求,也没能深入研究行业特点,盲目设计课程,有的甚至照搬其他高等院校的课程,完全忽视了院校和地域的差异。
另外,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高职教育不同于初中、高中,课程设计不能脱离实践,任何一门课程的建设都应该配备相应的教学实践过程,没有实践的课程设计是不完善的,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没有实践的课程设计就是一些空话,毕业后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
第三,素质教育的缺失。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缺少素质教育,一味地追求职业技术教育。这样就导致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缺少人文素质,缺乏团队意识,职业素养过低,缺乏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理念,更有甚者会出现扰乱正常社会秩序的行为,难以适应正常的市场需求。素质教育是各项教育的基础,也是专业素质的基础,如果没有扎实的素质教育作基础,专业也不会发挥到有用的地方。
二、高职院校实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
针对此种现状,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为此担忧,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加以研究。
第一,清晰定位、树立正确的目标。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不清晰,这与高职院校中存在的落后的教育观念有很大的关系,这些观念主要表现为:鄙视职业教育,注重理论教育,轻视实践、重视管理等。因此,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高职教育观念,才能明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对以往的教育观念进行重新审视,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思维定式,建立与时俱进的全新的教育思想观念,这不仅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也是深化改革、培养适应新时代人才的必经之路。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目标,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第二,设置有市场针对性的课程。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不能一味地照搬照抄,更不能闭门造车,必须进行广泛的社会与市场调研,根据社会的发展趋势,结合整个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合理设置各类专业课程,建立适应市场的运作机制,这样才能让高职毕业生更好地、更快地融入社会。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是整个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高职课程的设计要依据整个市场需求不断地发生变化。在某种意义上来讲,高职课程的设计就是教学内容不断适应市场的一个过程,在不断更新换代的知识时代,新型专业和学科不断涌现,没有任何一门学科或者专业是一成不变的,因而在课程设置的调整、内容的更新、专业课程间的融合都应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课程设计脱离市场化,那么必将导致毕业生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第三,加强素质教育。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课程的同时不可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因为素质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高职院校要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入素质教育的课程,将爱国教育、人文素质与教育相结合。在专业的授课中,教师也应该将素质教育贯穿到整个课程中,鼓励学生开拓进取、持之以恒,并要时时注意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懂得感恩的人文情怀。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是一项必须得到教育工作者重视的课程。广大教师只有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并结合各地区的优势设置适合本院校的课程,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贾萍.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05).
[2]范唯.关于加快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