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观念的前提反思与当代变革
2015-04-29高宗泽
高宗泽
摘 要:人才观问题是人才理论与人才培养、使用和管理实践的根本性问题。人才观与人性观是内在关联的。追问和反思人才观的人性前提及其发展的历史逻辑,是确立符合人与社会发展要求的新人才观的内在根据。因此,教师应当立足于当代人的发展与人性革命的内在要求,确立以人为本的人才观。
关键词:人才观;人性观;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5-0001-03
人才观问题是人才理论与人才培养、使用和管理实践的根本性问题。当代人与社会的发展内在要求变革传统的人才观念,确立适应时代变化的新的人才观。从根本上看,人才观念与人性观是内在关联的。我们需要从人性观入手,追问和反思人才观的思想前提及其发展的历史逻辑,从而确立符合人才发展趋势的以人为本的人才观。
一、人才观的前提追问
人才观问题是人才理论的根本问题,也是人才培养、使用和管理实践的内核性问题。人们头脑中所确立的人才观念,内在地支配和引导着人们对于人才的培养、使用和管理的实践活动。在一定意义上,我们之所以产生人才规模与结构不合理、高端人才少、人才队伍的普遍创新能力弱等突出的人才问题,其根本问题在于我们对于人才的评价、培养和使用的观念有问题。正是不合理的人才观念,导致了我们在现实的人才培养、使用和管理活动中违背了人才自身成长、发展及其发挥作用的基本规律,造成了诸如人才短缺、人才流失和人才浪费等根本性的社会问题。
所谓人才观,在一般意义上说,也就是关于人才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才观的核心问题是“究竟什么样的人是人才”。这一问题对于人才理论既具有总体性和统摄性,又具有内核性和本质性。之所以说这一问题具有总体性和统摄性,是因为无论任何一种人才理论及具有怎样的具体内容,这些内容都必然聚焦和指向“究竟什么样的人是人才”这一问题。也就是说,“究竟什么样的人是人才”这一问题是统摄和支配人才观和人才理论的总体性问题,也是最为基本的问题。其他问题的理解和解决都是建立在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基础之上的。之所以说这一问题具有内核性和本质性,是因为这一问题又是处于人才理论诸多问题群的内在的中心问题,它构成了各种人才观念和理论问题的前提和本质。由此,我们可以说,“究竟什么样的人是人才”这一问题是整个人才理论的“一个问题”或“所有问题”。它既是蕴含于“所有问题”中的“一个问题”,又是关乎“所有问题”的“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和“所有问题”的内在关联与相互缠绕,决定了理解和解决这一问题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对于“究竟什么样的人是人才”这一问题的回答和理解,是多种多样的。诸如,“人才就是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行了创造性劳动,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或某一工作上做出较大贡献的人”,或者“人才就是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才能的人,即:一个人的先天智力条件、心理品格、身体状况与后天的实践所形成的内在素质”等等。一般认为,一个人具有一定的素质和能力,经过专门教育和培训,具有一定专长并从事专业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就属于人才。这种揭示人才内涵的方式是从人才区别于其他人所具有的独特性质和才能出发去理解和把握人才的内涵。可以说,这种把握人才内涵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常识”的思维方式,它所形成的对于人才规定性的理解也往往和人们的直观经验具有一定程度的契合性。在这里,我们需要追问的是,这种思维方式是否就是把握和理解人才的合理的思维方式呢?它所形成的基本观点能否真正体现和表征当代人才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呢?我们能否面向人才观的思想前提,去追问和反思现有的人才观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点呢?
笔者认为,在人们理解和把握人才内涵的思想过程中,一个前提性问题往往隐含在其中并在不经意间被忽视了,那就是人性观问题。实际上,人们对于人才的理解,是以对人性的理解为前提的。也就是说,我们往往根据现有的人性观,去形成关于人才的具体观念和认识。我们如何理解人性,内在地决定着我们去如何理解人才;我们理解人性的思维方式,也往往就是我们理解人才的思维方式。人性观与人才观是内在关联的,并构成了人才观的前提。因为人才存在的基本逻辑和事实必然是:人才首先是人,然后才能成为人才。在关于人才的常识思维中,人们往往注意到了人才所具有的“才”的特性,却往往失落或忽略了其更为本真的“人”的特性。在对人性的理解中,人们习惯于用形式逻辑的思维方式,在人与其他存在物的区别中去把握人。这种思维方式自然也会被移植和运用到对人才的理解中,转化为在人才与普通人的区别中去把握人才。正如从人与其他存在物的区别中去把握人,恰恰忽略了人之为人不仅在于人与其他存在物的区别,同时也在于人与其他存在物的普遍联系。从人才与普通人的区别中去把握人才,同样也忽略了人才与普通的“人”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使我们对于人才的理解脱离了“人”。由此来看,认识、使用和管理人才,首先在于怎样去看待人才,怎样去规定人才,而不在于把人才看成什么。怎样去看待和规定人才,则取决于怎样去看待和理解人。对人才观的前提追问,必然关涉到人性观。而对于人性的理解,又取决于把握和理解人性的思维方式。通常所采取的从人与其他存在物的区别中去把握人的思维方式,实质上是一种认识和把握“物”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往往从对象意识出发,把对象看成是直接的同一性,从而把对象的本质看成是既定的、普遍的、不变的,然后才去寻找与他物的区别。人的生命区别于物,它具有“种生命”和“类生命”的双重特性。“所谓‘种生命即是人与动物所共同拥有的生命,这种生命的基本特点是:它是自然给予、具有自在性质,有生便有死,非人所能自主;它服从于自然的法则,与肉身结为一体,作为种性同等地存在于一切个体身上。而‘类生命则是由人所创生的自为生命,仅仅属于具有自我创生能力的人所特有。这种生命作为对种生命的超越,已突破个体局限,具有与他人、他物融合为一体性的关系,因而也就获得了永恒、无限的性质。它体现在不同个体身上,由于人的创造活动有别,表现的价值各有千秋、互不相同。‘类的概念与‘种的概念的根本区别之一,就在于它不是个体的抽象的统一性质,而是以个体的个性差异为内涵,属于多样性和否定性的统一体的概念”。对于物而言,其本质往往是天赋的、既定的、不变的。因此,这种思维方式是适用的。但对于人而言,实际的情况却是,人之所以为人,其根本在于人能通过自身否定性的活动创造出与自身之外的一切存在的普遍联系,从而使自身的存在超越了天然本性的限制,赋予自身存在以自由自觉的性质。当我们以认识和理解“物”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人时,往往把人当成物了,即赋予了人以普遍的、先在的、恒定的本质。这样一来,我们所形成的关于人的认识与观念往往束缚和限制了人的自由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我们所形成的关于人才的观念,也往往脱离了人本身,人才被当成了脱离普通人的拥有既定的、先在的本质和才能的特殊存在,这样既造成了人才的特殊性与人的普遍性之间的二元对立,束缚了人人皆可成才的普遍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造成了人才使用和管理的“物化”和“工具化”倾向。
可见,我们对于人与人才的理解和规定,不能从认识和把握“物”的思维方式出发,而必须立足人之为人的生命本性及其历史发展的未来趋势,去形成合理的人才观。
二、人才观念发展的历史逻辑
从总体上看,人才观念的历史发展进程与人的历史形态的演进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马克思曾经非常精辟地阐述了人的发展的“三形态”学说,这对于我们把握人才观念发展的历史逻辑具有启发性的意义。马克思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在这里,马克思把人的历史发展过程分别理解为人的依赖性、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以及人的自由个性三种历史形态。
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三形态”学说,我们会发现,人才观念的发展进程总体上也可以相应划分为三个阶段:那就是“神化”的人才观、“物化”的人才观以及“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其中,“神化”的人才观主要是指在人的依赖性阶段,基于自身本质力量的有限性,人们在对自然以及对自身所处的狭隘共同体的依赖性关系中,赋予人才以“神化”的理解。在这一阶段,人才往往被赋予先天的、超乎寻常的本质力量,这种本质力量相对于他的存在而言是先在的,是先天硬性地规定好了的。人们对于人才所具有的特殊本质力量和才能的理解,也往往追溯到人才本身所具有的先天禀赋上。也就是说,这种关于人才的理解采取的是一种还原主义和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为了认识和把握人才的现实存在,转而去追溯他的存在本原和初始依据,最终这种本原和初始依据被悬设和想象为某个绝对的支点,即人才本身所具有的先天条件上。这种所谓的“先天条件”既可能是人才本身具有的先天禀赋,也可能是人才得以从属的特殊共同体。在此背景下,人们关于人才的认识与想象,也具有“神话”般的传奇色彩,人才所具有的本质力量往往被类比为“神”所具有的力量。对人才的“神化”所产生的关于人才形象的定义往往是英雄主义的、崇高的和神圣的,是常人不可企及的。以马克思的观点来看,这种“神化”的人才观实质上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人基于自身存在的依附性状态,把创造性的本质力量异化给了作为“神圣形象”的人才,人们在关于人才的“神话”中以神秘主义的方式表征和寄寓着人的生命的创造本性和自由能动的本质力量。
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人依靠对物的依赖打破了人身依附的等级从属关系,挺立起个体主体的独立性。这意味着人从权威、等级的服从中解放出来,追求自我价值的真正实现。在此阶段,人依靠对物的依赖,使自身的存在内容得到了新的充实,使自身的本质力量得到增强,使自身的才能得到提升,从而走向个人的独立和解放。马克思指出:“任何一个存在物只有当它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时候,才认为自己是独立的,而且只有当它依靠自己而存在的时候,它是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相对于前一阶段而言,个人的存在及其才能不再被先验地加以理解,相反它只有在对物的依赖的基础上才能得到肯定。人才的价值具体地表现为物的价值。对于人才的评价、衡量主要体现为人在获得和占有物的过程中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及其贡献的大小。人获得和占有物的能力及其所取得的实际效果,成为人才之所以成为人才的根本标准和最实际的确证。人在对物的获得和占有过程中的实际贡献与使用价值,成为人才内涵的具体表征。这种“物化”的人才观相对于“神化”的人才观,具有历史性的进步意义。它消解了“神化”人才观关于人才的天赋观念,赋予人才以个体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与创造性,并使人才的衡量尺度得到了客观的、具体的、实际的表征,从而促进和推动人才的解放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这种“物化”的人才观还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当“物化”的人才观把人才得以存在的基础建立在对物的依赖性上时,它既使人才的存在获得了客观的基础,与此同时,又有可能把人才的存在导向“物化”或“工具化”的境地。对物的获得和占有,成为人之所以为才的佐证。如此一来,人才就被赋予了“物”的外观。人才的价值往往被从使用价值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这种工具理性的思维方式往往使人才被片面地从“才”的角度去评价,而失落了其“人”的向度,人才的发展最终只能被导入片面化的境地。人才往往被“掠夺式”和“压榨式”地被使用,在人才的“才能”得到肯定和重用的同时,人才的全面人性需要则有可能被忽略和遮蔽,如此一来,人才的发展就失去了可持续性。
“物化”的人才观所具有的片面性表明,人才观的发展需要随着人的历史发展而超越这一历史阶段。在“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阶段,“物化”的人才观将被“以人为本”的人才观所扬弃。
三、人才观的当代变革与以人为本的人才观
当今时代,人的发展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人性革命。在经历了人的依赖性、人的独立性的发展之后,人的发展必然要从肯定、否定进一步走向更高的合题。在人的独立性的基础上,在人的自觉形成的社会关系中,使每个人全面地占有自身的本质,实现自身本质的全面性和自由性成为人的发展的必然趋向。在此背景下,人才观念也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变革,确立以人为本的人才观成为当代人才观念变革的内在要求。
以人为本的人才观是对于“物化”的人才观的合理扬弃。相对于“物化”的人才观而言,以人为本的人才观把对人才的理解深深地奠基于对人性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也就是说,以人为本的人才观拥有着更为根本的人性观基础。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在马克思看来,人就其根本而言,不能被理解和归结为人之外的任何外在的规定性,也不能被理解和归结为某一方面的片面的规定性。人类思想史上的各种观点都是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揭示了“人本身”的某一方面的属性,也都是关于人的本质的某种规定。这些观点体现和反映了人本身及其认识所具有的丰富性、复杂性。但是,这些片面的规定还不能成为对人本身所具有的丰富性和全面自由性的真正回答。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以看似同语反复的话语方式突出地强调“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从而表明了马克思对人的生命本性的丰富性、全面性、自由性和创造性的深刻洞见,也蕴含着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理念。
从马克思关于人的生命本性的观点来看,人的生命本性是由人的特有的存在方式即实践活动塑造和规定的。人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先在本质,人的本质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创造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自由自觉性和能动创造性决定了人的生命的开放性。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人不断扬弃自身本质的片面性而走向自由性和全面性。当今时代,扬弃人的片面性,尊重人性发展的内在要求,全面地占有自身的本质,已经成为人的发展的重要趋向。这一趋向内在地要求人才观的根本性变革,即从“物化”的人才观逐步过渡和转化为以人为本的人才观。
所谓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就是要扬弃对人才的“物化”理解方式,不再把对人才的理解片面地放在对物的依赖和占有这一“物”的基点上,而是放在更为真实、更为合理、更为全面的“人”的基点上,即立足于人的生命本性的自由自觉性和能动创造性,从人性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需要出发,充分尊重人的创造本性、人性尊严、人性权利和人性价值,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角度去认识、理解、看待、培育、使用和管理人才,确立“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各尽其才”“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的人才观念。
以人为本的人才观是对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和工具理性的价值态度的超越和扬弃。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把人才的产生看作是由其先在的本质决定的,这种人才观抹杀和失落了人人皆可成才的普遍性和能动性。工具理性的价值态度把对人才的理解放在其使用价值与效用上,这种人才观把对人才的理解工具化、手段化和外在化了,存在着把人的价值降低为物的价值的危险。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则把对人才的理解建立在“人”这一基点上,它以肯定和尊重人在其本性上所具有的普遍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把人才得以存在的前提扩展为每个人,即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人才。与此同时,以人为本的人才观以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和根本价值,从而超越和扬弃了把人的价值外在化、工具化的片面倾向,把人才实践活动的目的定位于人本身的发展上。
以人为本的人才观不仅赋予人才来源以真正的普遍性,赋予人才价值以内在性,而且也肯定人才的现实实现的层次性与人才标准的实践性。在以人为本的人才观看来,虽然人人皆可成才,但是人才的现实实现在层次上是有差别的,人才的水平是相对的,而不是统一的。人才层次的差别性与多样性并不是对人才的否定,相反它却扬弃了对人才理解的单向度和绝对化,表明了人才内涵的丰富性。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在肯定了“人人皆可成才”的可能性与“人人各尽其才”的必要性的同时,也强调人才标准的实践性。人是经由自己的实践活动而把自己塑造为人的,人才也不是来源于抽象的玄想而只能来源于现实的实践活动。因此,以人为本的人才观把人的实践活动看成是人才成长、培育及发展的现实基础,把实践活动看成是人才判定的根本标准,它内在地要求在实践中培育人才、锻炼人才和使用人才,促进和推动人才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及其内在价值的实现。
总之,以人为本的人才观是建立在合理的人性观的基础上的。确立以人为本的人才观是当代人的发展和人性革命的内在要求。这一观念的确立,必将促进和推动当代社会对人才的认识、理解、使用、选拔和管理等活动发生深层次的革命性变化,也必将引导着人才的发展走向更合理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王通讯.人才学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田丹.人才定义管窥[J].继续教育工程,2004(04).
[3]房国忠,王晓钧.基于人格特质的创新型人才素质模型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2007(03).
[4]高清海,胡海波,贺来.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