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项阳老师传统音乐研究中的“制度”

2015-04-29张超

北方音乐 2015年15期
关键词:传统音乐制度

张超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源源流长,以鲜明的形象弘扬着中华民族独特的音乐文化。虽然人类历史不断发展,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可是传统音乐却以顽强的生命力发展传承于当今社会,并且展现出了不同姿态,呈现出了多元化特征。在这一脉相承的表面现象中,必然体现着传统音乐发展的内在本质。这也正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地方。

【关键词】传统音乐;礼乐制度;乐籍制度;轮值轮训

中国传统音乐绵延几千年,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和时代性。诸多学者用尽毕生的心血进行研究调查,使我心底油然而生一种敬畏感。项阳老师在传统音乐和音乐史学方面建树极高,而且文章颇具哲学思辨性。通过反复阅读,使我感触颇大,同时也对传统音乐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

传统音乐不能仅仅局限在音乐艺术的领域,要把它放到整个的文化大背景之下,作为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进行研究,并涵盖音乐形态和本体。通过多学科方法论的结合,对传统音乐做到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的立体式研究,并把音乐文化的历史存在与当下的活态积淀进行有效整合与把握。

中国传统音乐的脉络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分析。

首先是两个制度。一个是形成于西周的礼乐制度,一个是形成于南北朝的乐籍制度。前者在转化的过程中决定了中国音乐文化礼乐与俗乐的两条脉络,后者则是保证了一千又数百年中国音乐文化传统整体的创承与发展。

其次,当经历朝代的交替,制度不复存在的时候,传统音乐却能够延续。可以说当人们长期在一种制度下并对这种制度根深蒂固的时候,一旦把这种制度消解,这种显性规定的制度就会变为“隐性的制度”——民俗。所以以往制度下所形成的一些仪式和音乐形态并未因制度的解体而烟消云散,转而以民俗的形式而存在。将礼俗和与其相辅相成的乐曲传承下去,并成为各地的约定俗成者。只是这些民俗会更加具有区域化的特征而已。

因此,中国传统音乐的主脉在两个制度解体之后更多地转而依附于礼俗存在,传统音乐与民间礼俗是依附共存的。即从西周的“礼乐制度”—南北朝的“乐籍制度”—当下的“隐性制度民俗”。上述传统音乐的脉络是建立在以时间为线,历时性的制度方面之上的。但从这个单一视角去了解传统音乐显然不符合项老师所言的立体式思维研究法。如果注意到了传统音乐的功能性,这会是另一个不错的视角。即传统音乐所具有的的社会功能、实用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因为功能性的用乐一直贯穿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始终。所以可以建立一个以时间为线,历时性的音乐功能方面之上的视角。

以金石之乐的功能性为例,大致有四个方面的功能,礼器、祭器、重器和乐器。而恰恰是这几个功能左右了金石之乐的兴衰。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两周时期,金石之乐象征着身份、权力和地位,使得金石之乐普遍广泛存在。但这只是在作为礼器、祭器和重器得到外化的满足方面而言的。随着审美功能的彰显,其音乐本体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挖掘。钟磬的数量增多,音域加宽,使金石之乐的编列趋于庞大,强化了音乐本体功能性。但是,秦统一后不再以金石之乐作为身份、地位、权力的标志,其重器功能的普遍意义缺失,使金石之乐走向衰微。

周代起礼乐便具有社会功能性、实用功能性和教化功能。东周时期专门作为欣赏、陶冶性情的音乐得以彰显。正是功能性的不同,使中国的音乐文化从此走上了礼乐和俗乐并重的道路,贯穿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直到当下用乐依然是这两种形式。

历时性的视角是追溯传统音乐的根源,或者成为本质,而现象就就是传统音乐共时性的地方特色。看到现象后,追溯其本质,既要把握当下,又回到了历史。说到这我不得提到项老师对乐籍制度的深刻研究。

目前,在年全国众多省市的传统音乐中,包括鼓吹乐、吹打乐、丝竹乐等,存在众多的曲牌同名、同曲,具有明显的内在联系性和一致性。

这得归根于中国音乐传统一脉相承的制度,轮值轮训制。

轮值是指由各地征人赴宫廷中应差执事。依距京城的远近而定轮值时间的长短,“关外诸州者,分六番,关内五番,京兆府四番”。这使各地的特色音乐被带入宫廷并融入主流,使关外诸州的音乐与宫廷音乐保持了相当的一致性。

轮训,是轮值的必要准备。许多相对固定的礼仪、曲目,有相对统一的规范与要求,需要太常对乐人们进行教习。这使得乐人技术不断提高,曲目不断积累,礼仪、乐曲不断规范统一。

乐籍制度的统一性,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大一统的观念。既为宫廷太常教坊乐带来了新的乐人,也使得礼乐从宫廷到地方官府保持了相当的一致性。中国传统音乐的主脉是在乐籍制度下得以发展和延续的,轮值轮训制保证了传承的一致性。

提到传承的一致性使我想到一个问题。宋明时期演戏的旦角一直为女性演员,而到了清代中叶之后旦角却改为男性演员,这显然不符合传承的一致性,而且这种性别倒错成为很长时期所谓的“传统”。

唐代时期,各地乐籍选拔乐人赴京师轮值轮训,并且乐人规定必须掌握五十首以上的“难曲”。宋代宫中乐师去地方教乐所进行教习,乐人所掌握的乐曲以“四十大曲”为限。元明时期府县教坊、乐营的广泛存在,乐人们分工更为明确,即“男记四十大曲,女记小令三千”,并将这个规定一直延续到清代。

乐户除籍,因社会的压力和偏见,原来唱曲的女乐大都从良不干了,脱籍之后戏班子大多由男性组成。这样随着女乐的离去,造成了行当的缺失,于是一种新的形式慢慢确立,这就是采用性别倒错的方法——男性演员代替女性角色的空白,男旦由此应运而生。

每一种音乐现象都有其产生的内在原因,而项老师对诸多课题之所以研究的如此深刻、透彻,是在发现共时性现象后从史学、文化学、民族音乐学等多个角度与层面进行历时性的本质分析与研究,宏观把握,微观细讨。项老师为传统音乐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猜你喜欢

传统音乐制度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民族音乐学视角下仪式音乐的探索
初中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引入分析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阿甫夏洛穆夫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所作的贡献
论让与担保制度在我国的立法选择
高校音乐教育与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